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九锡 > 第121章 120【万事开头难】

九锡 第121章 120【万事开头难】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2:34

第121章 120【万事开头难】

第121章 120【万事开头难】

南城平康坊,宰相府邸。

李云义毕恭毕敬地肃立于堂下,垂首低眉扮做本分乖巧模样,先前在矾楼满脸暴戾的神态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知道你做这些事是出于一片孝心,再者也闹不出多大的乱子,便没有让人阻止你。纵然陛下知晓此事,也不过是年轻人之间的磕磕碰碰,想来不至于因此怪责到你父亲头上。”

高座之上,鬓发花白的李道彦神情平静地说道。

李云义请罪道:“孙儿愚笨,不能帮祖父尽心做事,愧对祖父的疼爱。”

李道彦微微一笑,道:“如果这种事靠伱自己便能做成,朝堂之上哪还有那么多麻烦。”

李适之欲言又止。

“直言便是。”

“正因如此,这次我们不得不站在陛下的对立面,为父默许云义胡闹,一方面是提醒陛下,另一方面则是让其他人看清楚李家的态度,以免他们造成误判。”

李道彦端起手边的茶盏浅浅饮了一口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陛下他……这京中很多人以为陛下徒有其表,北伐的口号年年都喊,却连京军南北两衙的将军们都换不动。这些人却不肯睁开眼看看,连秦正这头狡猾的狐狸都那般忠心耿耿,陛下又岂是无知之人。”

直到河洛城被景朝大军攻破,皇宫毁于一场大火,先帝、皇后和太子以及无数宫人皆死于**,那种压得人不敢动弹的凛凛皇权才出现松动。

他是大齐天子,可是并不能一言九鼎乾纲独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官员的任免上,很多时候他都不便强行决定,最好是能争取到大部分朝臣的支持。

秦正徐徐道:“赏罚分明才是朝廷正常运转的基础,在这件事上陛下拥有天然的大义名分,不需要动用那些潜藏的暗手。有这样一个基础,再加上这些年轻武将实打实的功劳,倘若大部分朝臣意见一致,认为授予他们京官之职更加妥当,陛下不妨顺势而为,直接将他们调入京军。”

李端忖道:“你是说,顺水推舟再进一步?”

李云义似懂非懂,听祖父这话里的意思,似乎并不反对自己以后去报复陆沉那厮?

待其离开之后,堂内便只有李道彦和他的长子李适之。

李道彦老眼中飘起一抹疲倦的神色,轻声道:“朝会之时,你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站出来直言劝谏。”

秦正笑道:“那一次他更惨,被厉校尉一脚从门内踹到门外,然后在床上躺了两个月。陛下明旨申饬,左相也不好包庇,等他养好伤之后,又被其父绑起来揍了一顿,如此才算是了结。”

李端继续说道:“可如果靖州失守,伪燕在上游支流打造的水师便可顺江而下,绵延千里的沿江防线将左支右绌,我朝的兵力很难守住所有渡口,左相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他也不会对厉天润的掌上明珠这般示好。”

这一刻老者深邃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无奈。

李适之叹道:“陛下确实擅于隐忍。”

他很清楚这份羡慕从何而来,于是凑趣道:“李三郎在京中横行霸道惯了,仗着左相对他的疼爱,几乎不将其他人放在眼里,也只对宗室皇族保有几分尊重。这次他可谓是遇到一块坚硬的骨头,差点没崩掉自己的牙齿。要不是陆沉忍了下来,李三郎多半又会吃一次大亏。”

说到这儿,秦正微微一顿,沉吟道:“臣觉得是不是可以顺着这个方向推一把?”

李适之心中一凛,垂首道:“父亲教训的是,儿子明白了。”

暖阁之内,李端颇为罕见地没有坐在御案后面批阅奏章。想到矾楼发生的冲突,他眉眼间皆是笑意,又有几分羡慕之色。

多久没有见过陛下如此快意的状态?

对于这些宫人而言,虽说天子并不是一个特别大方的皇帝,但对下面的人颇为宽厚,除非触犯到原则性的问题,一般也就是训诫了事,顶多是拉去掖庭打一顿板子。

李端眼中浮现一抹幽深的光芒,悠然道:“左相不包庇并非是因为朕下旨申饬,而是他很清楚靖州都督府比淮州都督府更加重要。淮州若是丢了,在他们看来大齐只是失去北伐的跳板,伪燕仍然无法在北岸打造船只渡江南下,再者南岸的忻州也有很多地方可以设关形成防线。”

“这是陛下真正开启北伐的第一步,当然要走得坚定。不过云义这场胡闹应该能让陛下明白,北伐这件事很难取得足够的支持。就是不知道他能否想清楚,李家的态度只是一个缩影,真正反对北伐的是广大的南方世族。如果李家站在他们的对立面,锦麟李氏也很可能逐渐败亡。”

“不妨试试……这四个字说得真好,简短有力,将年轻人的蓬勃朝气显露无疑。”

“如果父亲保持沉默……”李适之小心翼翼地说着。

没错,堂堂大齐天子竟然会羡慕一个小小的边军校尉。

李道彦轻笑道:“隐忍十二年也足够久了,这一次就是陛下的试探,他想知道自己究竟能够驱使多少可靠的力量。可是为父又很担心,担心陛下这一步跨得太大,会动摇到朝堂的稳定。有些话不便公开亮明,那样会没有缓和与周旋的余地,让云义胡闹一番反倒比较恰当。其实,陛下让织经司的暗子撺掇云义,也是在试探李家,如果为父支持陛下的决定,肯定不会允许云义这样做。”

倘若几位皇子能够更懂事一些,想来陛下会更开心吧?

“陛下,从这两个来自边疆的年轻人身上,臣看到一些截然不同的品质,所以臣在想另外一个问题。”

三八.六.一六六.二一一

这样的事情放在元嘉之变以前难以想象,先帝虽然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令人目瞪口呆,但是仍然可以随意罢免朝中大臣。

李适之很快便醒悟过来,沉吟道:“所以父亲由着云义做这些事,是在向陛下表明李家的态度?”

李适之躬身应道:“是,父亲。”

“你说起这件事,朕记得两年前他也在厉冰雪手上吃过亏?”李端饶有兴致地问道。

李道彦听到他的感慨,稍稍调整了一些坐姿,意味深长地说道:“云义喜欢胡闹不假,这也是我和你刻意放纵的结果,但是凭他的脑子还不够看清楚陛下调边军武将入京的真意,这必然是织经司安插在他身边的人怂恿而为。”

李道彦没有多做解释,摆摆手道:“行了,此事到此为止,在陛下召见那些边军武将之前,你不要想着再去找别人麻烦。”

皇城文德殿东暖阁中,响起一阵畅快的笑声。

外面的宫人自然不敢偷听里面那对君臣的谈话,但是这笑声飘入耳中,他们不禁心有戚戚。

“按照陛下和臣之前的推论,朝中那些人肯定是想将这批边军年轻武将留在京城,枢密院也好兵部也罢,总有一些位高权轻的虚职可以安排他们。时间一久,这些年轻人未必能扛得住拉拢和同化,如此便可化解陛下的这步棋。”

他继承大统没有法理上的隐忧,但是先天实在太弱,没有太强硬的实力和底气。

“为父很久前就教导过你,权力来自于何处。”

如果不是秦正、厉天润和萧望之的支持,以及京中各方势力的争斗和倾轧,他很难见缝插针发展出现在的力量。

秦正坐在对面的圆凳上。

李道彦平视着自己的长子,缓缓道:“抛开那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权力源于自下而上的拥戴,如果没有朝堂诸公和广大世家的支持,为父如何能够坐稳左相的位置?”

李端陷入长久的沉思之中。

秦正默然不语,他认为这是很愚蠢的想法,偏偏朝中很多人奉为圭臬。

只是像今日这样的好心情,对于陛下来说委实有些奢侈。

“可以这么理解。”

这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

更不必说这位陛下宵衣旰食勤勉朝政,十余年如一日,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老三这孩子愈发胡闹了,要不是父亲在他身边留了人,我们竟然不知道他会去拉拢边军武将。”

身为先帝第七子的李端侥幸躲过那场劫难,在李道彦等人的支持下于永嘉城登基为帝。

李云义不解其意,下意识地看向站在旁边的父亲。

李道彦知道他想说什么,淡淡道:“我知道云义身边有织经司的人,陛下多半也能猜到我知道这一点,不过是无伤大雅心照不宣的事情而已,不必太过在意。正如当年我让你放纵云义,让满京城的人都知道李家最受宠的子弟不过是个胸无大志的纨绔,为的就是让陛下安心。李家绝无不臣之心,你父也不会成为史书上那种操弄权柄的人物。”

他当然不需要询问劝谏何事,在天子将这批边军武将调来京城的时候,很多事就已经一目了然,接下来不过是选择各自的立场进行站队。

……

李适之时年四十一岁,官居刑部侍郎,是李道彦众多儿子之中唯一接近中枢的部堂高官。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齐立国一百四十年,天家的威严早已浸入每个人的骨子里。

良久过后,李端不慌不忙地说道:“左相已经通过矾楼这场冲突向朕表明李家的态度,或者说京中大部分官员的看法,所以我们更不能着急。这样吧,从明天开始分批召边军武将觐见,朕先见见厉冰雪和那几位都指挥使,你将陆沉留在最后。”

秦正恭敬地应道:“臣遵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