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九锡 > 第1009章 1007【北上】

九锡 第1009章 1007【北上】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2:34

第1009章 1007【北上】

自从陆沉离京之后,京城表面上没有什么变化,实则不少权贵官绅猛地松了一口气。

那位秦王带给这些人的压力实在太大,无数血淋淋的人头营造出犹如实质的威压,让他们根本不敢行差踏错一步。

如今终于觅得一丝喘息的缝隙,虽然他们依旧不敢妨碍新政的推行,有些人心中却跳出一个念头。

“要是他立刻死了该有多好啊。”

这个念头一旦滋生便疯狂生长,他们渴望回到当初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环境,渴望继续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至于那些所谓造福黎民苍生的狗屁新政,本就是不断从他们身上攫取利益。

但是他们也知道这个念头有多么不切实际,军权始终牢牢握在陆沉手中,上千位将官和数十万大军都唯陆沉马首是瞻。

就连刺杀都是一种幻想,如今谁还不知道陆沉武功卓绝,更不必说他身边不知藏了多少顶尖高手,毕竟执绿林江湖牛耳的七星帮是他最坚定的拥趸。

面对这样几近无敌的对手,大部分人顶多只能在心中咒骂,同时愈发瞧不起那几位军机大臣,原本以为他们多多少少能在军中拉拢一部分人心,对陆沉形成一点牵制,如今看来都已经沦为给陆沉打下手的部属。

“我知道京中一些人骂我是赖在军机处的应声虫,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没有一击致命的把握,冒然出手只会徒增笑柄,而且以秦王的城府和谋算之能,这些情况肯定在他的预料之中,甚至包括今日我们的见面。”

凉亭内,永定侯、军机大臣张旭眼帘微垂,语气中带着自嘲之意。

坐在他对面的四旬男人便是卸下青州大营主帅一职、数日前返京担任军机大臣的临江侯陈澜钰。

他望着形容沉郁的张旭,平静地说道:“回京之后,我先是入宫面圣述职,安顿下来便相继拜望荣国公和刘军机,接下来理当来你府上,这有何不妥?”

“话虽如此,可你如今已无法隐藏立场,不然秦王为何一直要将你按在青州,直到如今大局初定才允许你回京?”

张旭摇摇头,喟然道:“所有人都知道你是高宗皇帝留给后继之君的辅臣,你也确实没有辜负高宗皇帝的信重,直到今日依然愿意同我实话实说。只是你我如今已无军权在手,当初的部属要么被秦王撵出行伍赋闲在家,要么早已改换门庭成为他忠实的部下,如之奈何?”

“其实我今日来不是想同你商议如何对付秦王,只是单纯叙旧而已。”

短暂的沉默过后,陈澜钰说出这样一句话。

张旭眉头微皱,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个当初连他也一并骗过去的同僚。

“你莫非是想告诉我,如今你已是秦王的人?”

张旭语调漠然,继而道:“即便如此,我亦无惧。秦王知道我不会背弃天家,对我的立场了如指掌,即便我装出一副怯懦畏缩的姿态,他也不会放松对我的防范。不瞒你说,我府中不光有织经司的人,也有秦王府的秘卫,我虽然不能全部找出来,但是已经发现好几个暗桩。”

陈澜钰听出他话语中积压太久的怨怒,轻叹一声道:“前天去拜见荣国公的时候,他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何我在永嘉的短短三年里,就愿意死心塌地效忠高宗皇帝。”

张旭问道:“为何?”

陈澜钰心平气和地说道:“其实当时我在见到高宗皇帝之前,我也不相信他真的矢志北伐收复故土,毕竟北伐的口号喊了十二年,边军始终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但是在那三年里,我见到一位至尊可以为这个国家做出怎样的付出,他的妥协、退让、隐忍、仁德、勤恳、果决乃至最后以身为饵,让我们在雍丘取得一场决定国运的大捷,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事实,难道还不够让我效忠于他?”

张旭更加不解地问道:“那你方才为何要说不想对付秦王?”

“这不是我想或者不想的问题。”

陈澜钰微微一顿,然后说道:“张兄一直待在京城,难道没有问过太后怎么想?”

张旭一窒。

说到底他们只是臣子,没有振臂一呼应者如云的威望,如果没有宁太后的明确旨意,再怎么闹腾也只是一盘散沙,完全不具备对抗陆沉的能力。

至于宁太后的态度……

张旭不是没有试探过,有几次甚至近乎明示,然而宁太后总是顾虑重重,张旭明白这是为何,宁太后不愿看到内乱爆发血流漂杵,再者陆沉从始至终没有很过分的举动。即便他如今已经包揽军政大权,对太后和天子依旧颇为恭敬,在这些因素交织影响下,宁太后很难下定决心。

一念及此,张旭喟叹道:“现在想想,那些人没有骂错,像我这种人确实是废物,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一步步逼近那个位置。”

陈澜钰依旧冷静地说道:“等秦王这次巡视完各地返京之时,大抵便会尘埃落定。”

“这不过是他惯用的手段之一,抛出足够的诱饵,故意露出一些破绽,静静等着鱼儿上钩,然后一网打尽彻底绞杀所有敢于反对他的人。”

张旭面带讥讽,然后认真地问道:“你真的打算什么都不做?虽说你明面上被夺走了军权,但我知道你在军中肯定会有一些压箱底的伏手。”

陈澜钰反问道:“张兄没有?”

“自然是有的。”

张旭没有藏着掖着,正色道:“你究竟在等什么?”

“方才已经说过,我不会自作主张,所以太后的态度至关重要,另外——”

陈澜钰稍稍沉默,轻声道:“我还想知道一些人准备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谁?”

“薛相、许相和秦提举。”

张旭默然。

这三位是如今朝中为数不多能够影响局势的重臣,这不是说他们具备和陆沉直接抗衡的实力,而是在天家无比虚弱的当下,他们如果能豁出一切,多少能对陆沉造成一些阻碍。

“还有一个人。”

陈澜钰再度开口,在张旭略显不解的注视中缓缓说道:“李老相爷。”

张旭颇为震惊地说道:“此言何意?”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亲耳聆听李老相爷的教导,反倒是秦王在他那里获益良多。李适之谋逆的时候,我对一个细节记忆犹新,那就是当日李老相爷入京的时机极其精准,而且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不等张旭回答,陈澜钰便继续说道:“如果没有李老相爷的支持,高宗皇帝恐怕很难做成那些事,这样一位执掌权柄十几年、眼界无比高远的宰执,难道他无法预见如今的局面?我总觉得他不会什么都不做。”

张旭这会已经回过味来,他忽地摇了摇头,黯然道:“如果李老相爷的选择与你我的期望相反呢?”

这一次轮到陈澜钰沉默许久。

仿佛终于想清楚问题的答案,他淡淡一笑,洒然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真到了改朝换代的那一天,而我又无力阻止的话,无非是一命报君,以偿托孤之义。”

秋风渐起,穿亭而过。

微现波澜。

……

江南,永嘉西南百余里处。

锦麟县城,李氏祖宅。

曾经钟鸣鼎食富贵至极、访客络绎不绝的江南第一门阀,如今沉浸在冷清的氛围之中。

李适之谋逆虽未直接牵连到李氏本宗,对于锦麟李氏名望的损害却是难以估量,如果不是李道彦离世后被谥为文正,李家很可能沦为其他世族撕咬的对象,转眼之间便会垮塌。

那位拥有大智慧的太后给了李家一道护身符,但是这只能打消那些觊觎的目光,无法帮锦麟李氏直接扭转命运。

在其他门阀世族万分不解的注视中,李道彦临终前做出一个决定,让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幼孙李公绪继承家主之位。

很多人都在等着看笑话,但是他们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有出人意料的勇气和魄力,在朝廷决定推行新田赋政策时,锦麟李氏不计损失率先配合官府,等到后来新政开始推行,李家更是成为江南各大世族的表率。

直到这个时候,一个小道消息开始流传,李家这个年轻的家主竟然是秦王的亲传弟子。

那些艳羡的目光登时无法遮掩,他们只觉得锦麟李氏恐怕很快就会迎来转机,既然能攀上秦王这棵参天大树,何愁没有几十年的荣华富贵?

“我离开之后,锦麟李氏闭门谢客,除了至亲之外不得与外面有任何往来。”

将近二十岁的李公绪面色沉静地望着一众长辈和同族兄弟,不容置疑地说道:“诸位应该很清楚家中的规矩,若有违令者,莫怪家法无情。”

众人齐声道:“谨遵家主之令。”

待他们退下,李公绪伫立片刻,转头望着那个从阴影中现出身形的四旬男人,微笑道:“玉良叔,烦请你留在家中,代我管好族中子弟。我不在的时候,难免会有人按耐不住性子,只有玉良叔才能压制住他们。”

四旬男人便是李玉良,他是李道彦最信任和器重的心腹,也是李家绝大多数隐秘力量的首领。

如果没有他忠心耿耿的支持,李公绪便是才华再盛,也很难以这个年龄掌控住锦麟李氏这个庞然大物。

李玉良略显担忧地说道:“家主,还是让我陪你走一趟吧,我会留下足够的人手管好家里。”

“玉良叔不用担心,我此行不会有什么危险,毕竟我只是——”

李公绪脸上的笑意渐渐敛去,化作一片复杂的情绪,最后轻声道:“我只是奉先祖父之命,前往京城拜见先生。”

说到最后两个字,已然是百感交集。

难以尽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