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抗战:我的装备无限刷新 > 第476章 做出决定!

第476章 做出决定!

在二战爆发前夕,国际局势波谲云诡,意大利面临着艰难抉择。

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深知本国国情,彼时的意大利,虽怀揣着复兴古罗马帝国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却极为残酷。

经济上,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余波未平,意大利深受其害,工业资源如煤、石油、橡胶、战略金属等极度匮乏,几乎全依赖进口,工业发展滞后,与其他列强相比差距明显,国家财政在军事投入增加、经历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战争消耗后,赤字空前,根本无力支撑一场大规模战争。

军事层面同样不容乐观,陆军看似有 74个师,可编制特殊,实际兵力仅相当于他国 50个师,装备陈旧落后,步兵师机动车希少,行军靠驴马,炮兵火力弱、弹药质量差,装甲主力是不堪一击的超轻型坦克;空军飞机数量虽近 3300架,能作战的不过 1600架,先进战机少且缺乏关键设备,作战能力有限;海军舰艇配置不合理,无航母、缺雷达,海空协同混乱,还曾闹出误击自家空军元帅的乌龙。

基于这些现实困境,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认定意大利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因而对参战持谨慎态度。

但墨索里尼却另有盘算,一方面,他始终坚信领土扩张能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幻想通过对外征服获取资源、市场,转嫁经济危机。

另一方面,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初期势如破竹,闪电战连连告捷,这给予墨索里尼极大信心,让他认为与德国结盟参战,意大利也能分得一杯羹。

此外,意大利此前在对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使他高估了本**队实力,不顾国内诸多问题与反对声音,执意要将意大利绑上纳粹战车,投入到即将爆发的世界大战之中。

战争爆发之初,意大利先是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观望态度。

当德国凭借闪电战迅速横扫波兰、丹麦、挪威等国时,墨索里尼看到了似乎有利可图的时机,按捺不住内心的扩张**,决定参战。

意大利军队率先在非洲战场出手,妄图凭借多年在当地的经营根基,抢夺英国的非洲殖民地,实现墨索里尼构建“新罗马帝国”、让地中海成为其内湖的野心。

1940年 7月初,意军以阿比西尼亚为基地,向英国驻苏丹和肯尼亚的军队发起进攻。

起初,由于英军在当地势单力薄,意军进展顺利,占领了苏丹、肯尼亚境内的一些重要据点。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英军增援部队陆续抵达以及当地游击队的英勇抗击,意军的处境急转直下。

到 1941年 4月,奥斯塔公爵率领的意军残部在东非战场向英军投降,墨索里尼建立东非帝国的美梦彻底破碎。

同一时期,在北非战场,驻北非的意军于 1940年 9月乘德国大规模轰炸英国本土之机,从昔兰尼加东部向英军发起进攻,企图入侵埃及,夺取英军的主要海军基地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

但英军为维护在地中海、北非的殖民利益,迅速调遣增援部队保卫埃及。

12月 7日,韦维尔将军率 3万军队和一个坦克旅,从马特鲁以南向意军发动反攻。

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里,英军以伤亡不到 2000人的微小代价,歼灭意军 9个师,俘获意军官兵达 13万人,意军遭受重创,北非战场主动权逐渐落入英军手中。

在欧洲战场,1940年 6月 10日,当德**队迅速攻入法国并逼近巴黎,法国政府逃离巴黎之际,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到,终于放弃中立立场,向法国宣战。

但意大利军队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到 6月 18日,意大利大约 32个师在阿尔卑斯山前线和南方的海岸一带与法国 6个师激战一周,却未能迫使法军后退一步,尽管此时守卫在法意边境的法国师正遭受德军从背后攻击的威胁,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可见一斑。

面对这些初期战况,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虽对战争走向有所担忧,但考虑到国内舆论环境以及与墨索里尼的权力制衡,没有过多干涉军事行动。

彼时意大利国内,法西斯宣传甚嚣尘上,民众被灌输着恢复古罗马帝国荣光、对外扩张以获取生存空间等思想,大批年轻人受蛊惑加入军队,对战争满怀热情,认为这是意大利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

而工商界人士受利益驱使,期望通过战争开拓新市场、获取资源,为经济困境找到出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战争举措。

只有少数有识之士,看到了意大利准备不足、战争潜在风险巨大等问题,在私下表达着对参战的忧虑,但在当时的狂热氛围下,他们的声音被淹没。

这种国内舆论的复杂性,使得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在战争初期难以强势扭转局势,只能暂且观望,寄希望于战局能朝着有利于意大利的方向发展。

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局势愈发对轴心国不利。

苏德战场,德军遭遇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

从莫斯科保卫战的寒冬困境,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巷战,德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意大利军队原本随德军一同进攻苏联,期望从中分得利益,可现实却是,意军不仅没捞到好处,还在冰天雪地、物资匮乏的东线战场遭受重创,大量士兵被俘、冻伤、冻死,士气极度低落。

除此之外,就是国内的经济也出现了,工业生产因盟军轰炸陷入停滞,粮食供应不足引发民众大规模抗议,反战情绪高涨,法西斯政权摇摇欲坠。

面对如此严峻局面,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心急如焚。

他深知意大利已被墨索里尼拖入战争深渊,若继续跟随德军负隅顽抗,国家必将万劫不复。

于是,他频繁与国内垄断资产阶级的大资本家们秘密会晤,向他们剖析局势:“战争已使意大利千疮百孔,工业瘫痪、农业歉收,民众生活困苦不堪,若不及时止损,我们的财富、地位都将化为乌有。”

大资本家们起初出于对法西斯政权的惯性支持以及对战争局势的误判,态度犹豫不决,但随着形势愈发清晰,部分人开始动摇。

同时,国王还与三军高级军官多次密谈,严肃指出:“意军如今在各条战线都一败涂地,装备兵员损失巨大,再战下去,军队将彻底瓦解。我们必须为意大利的未来考虑,寻找结束战争的时机。”

一些军官也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对国王的提议有所心动,毕竟他们亲眼目睹了战场上的惨败,深知军队困境。

然而,局势瞬息万变。

就在意大利国内各方开始思考退路时,德军在局部战场偶尔发起的反击取得小胜,这让部分原本动摇的军官和资本家又改变主意,心存侥幸,幻想德军能再次扭转干坤,意大利还能从战争中获取利益,继续无视国王结束战争的提议,使得意大利在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利比亚油田的发现宛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乱了意大利原有的战略布局与国内权力平衡。

在那之前,意大利虽对利比亚垂涎已久,将其视为非洲殖民版图的关键一环,但主要着眼于地缘政治意义,期望通过控制这片土地,构建起连接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等殖民地的战略通道,进而打造一个庞大的非洲殖民帝国,让地中海成为自家“内湖”,为意大利商品开辟广阔市场,缓解国内经济困境。

当油田被发现,其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让意大利举国震惊。

据当时勘探数据显示,利比亚油田储量惊人,初步预估的石油储备量足以满足意大利国内工业需求数十年,还能大量出口赚取外汇,这对于深陷经济泥沼、资源匮乏的意大利而言,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石

油不仅意味着能源自给自足,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更代表着军工产业、化工产业等核心工业部门将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有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重塑意大利在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地位。

在战略层面,油田的存在让北非战场的重要性陡然提升。

此前,意大利在北非作战,更多是配合墨索里尼的扩张幻想,军事行动缺乏连贯性与坚定决心。

如今,为了牢牢掌控油田,意军必须全力以赴,稳固在利比亚的统治。

这使得意大利高层在战略决策上产生严重分歧,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原本主张收缩战线、保存实力,以应对国内日益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避免过度卷入战争泥潭;但油田的诱惑让墨索里尼等法西斯强硬派更加狂热,执意加大在北非的军事投入,妄图凭借石油资源支撑长期战争,实现称霸地中海的野心。

国内权力天平也悄然倾斜。

墨索里尼以保障石油利益、实现国家复兴为由,进一步强化法西斯政权对国家机器的掌控。

他向民众大肆宣扬利比亚油田将带来的美好前景,蛊惑人心,使得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短暂回升,法西斯势力借此巩固统治根基。

原本因战争失利而对墨索里尼有所质疑的部分军官、资本家,在石油财富的憧憬下,再度倒向他的阵营,为其扩充军备、增派兵力的计划大开绿灯。

这导致国王在决策过程中的话语权被极大削弱。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随着美军加大了对欧洲战场的重视,大量的美军以及装备抵达英伦三岛。

每天都有大量的飞机对着德军腹地进行轰炸。

导致德军的工业生产出现极大的萎缩,甚至连带着各处战场也出现了问题。

正是因为如此,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加上盟军派人游说,劝说意军退出轴心国,加入盟军,一起对抗德国。

不仅如此,还允诺了各种条件。

盟军的劝降行动,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意大利带来了一丝脱离战争泥潭的曙光。

在盟军代表与意大利各方势力的接触中,他们详细阐述了轴心国败局已定的形势,以及意大利加入盟军阵营后的诸多好处。

这些承诺对于身处困境的意大利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深知,这是意大利摆脱战争困境、避免国家遭受更大损失的绝佳机会。

他与亲信们秘密商讨,权衡利弊。

一方面,继续跟随德国,意大利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势,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将遭受更大的破坏,甚至可能面临亡国的危险;另一方面,加入盟军虽然也存在一定风险,但却能获得盟军的支持,有望在战后恢复国家的元气。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

他开始暗中与盟军合作,为意大利的倒戈做准备。

他与军方高层进行沟通,说服他们支持自己的决定。

同时,他还安排亲信与国内的反法西斯势力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

随着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与盟军接触的消息逐渐传开,意大利国内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一些亲法西斯的势力对国王的举动表示不满,他们试图阻止意大利倒戈。

这些势力在国内发动宣传攻势,试图煽动民众的情绪,让他们继续支持法西斯政权和战争。

然而,更多的意大利人已经厌倦了战争。

他们看到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破坏,渴望和平的到来。

反法西斯势力也趁机发动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政府结束战争,加入盟军。

这些抗议活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使得国内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我们必须要抓捕墨索里尼,结束这一切纷乱。”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摇摇头,下定决心道。

“是,国王陛下。”一众心腹立刻应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