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耕耘贞观 > 第四百五十八章 惩处余党(今天一更)

第四百五十八章 惩处余党(今天一更)

很快的,李世绩带着李佑以及他的那些造反同党,一起押解回了长安。

只不过当他们回来时,却发现了自己这一趟一去一回,太子居然没了。

尤其长孙无忌,他被李世民派遣一起处理李佑的事,等到他回来时,却发现李承乾与李泰间的交锋居然已经结束了,这不得不让长孙无忌感觉到了几分意外。

但不论说什么都晚了,李承乾起兵造反走死了自己的路,自然已经彻底出局。

虽然对长孙无忌来说,不论哪个外甥当上皇帝,长孙家的荣华富贵都不会有什么影响,但长孙无忌也没想到,李泰跟李承乾之间的交锋,居然这么快便分出了胜负。

接下来的一个月,基本消耗在审问李佑,李承乾两人党羽一事中。

说实话,李佑倒还好,牵扯的人也就李承乾跟李元昌,其他实际上并不多。

但李承乾的话,那牵扯的可就多了,比如李百药,张玄素,孔颖达,苏亶,李少植……

这些人绝大多数没直接参与到李承乾的谋反,但或多或少受到了牵连。

其中牵连最严重的两个一个是杜正伦,一个是魏征。

经查证,李承乾曾命侯君集赠送金带给杜正伦,表示不日将会将其调入长安。

原本的想法是把杜正伦作为自己造反成功后,负责安抚各方的人选。

只不过杜正伦哪知道这件事啊,以为自己这做这么多年地方官终于到头了,便收了金带。

这就成铁证了,直接便被李世民命人收监,现在还在大理寺里面待着喊冤呢。

至于魏征也算他倒霉,侯君集是魏征推荐入相的,杜正伦是他推荐给李世民的,都称赞两人拥有“宰相之才”。

反正他们能不能成宰相那是谁也不知道,但谁让这两个人都跟李承乾造反扯上了关系。

长孙无忌作为主要侦查的官员,便向李世民报告说,要不要查一下魏征。

李世民自然相信魏征是清白的,所以更是要查清楚魏征的清白。

然后经过长孙无忌细查后,确认魏征真的是清白的,没参合到这一件事里,顶多就是有眼无珠,推举的两个人全部都出了问题。

本来事情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但长孙无忌又查到魏征偷偷记录下自己跟李世民间的谏言,并把这些东西交给史官,让史官在自己死后给自己美言几句。

李世民听到这,心中不由一咯噔,马上便从史官的手里要来了这份资料。

上面基本上写着的就是魏征多么多么正直,每次都把李世民说得心悦诚服的小故事。

说实话,在《论语》一书后,像什么《孟子》《庄子》一大堆写人的书只要出现辩论,那主人公基本上就没有输了的,没谁愿意自己的祖师爷做别人的背景板。

而很显然魏征给史官的资料里,基本上就是把李世民当做了背景板。

若李世民没看到也就算了,等李世民死了,这东西就真让自己成烘托魏征直名的背景板。

但谁让李世民在自己死前看到了这些呢!那可真的是怒火冲天。

甚至有一种自己被背叛了的痛处,李世民想一想自己辛辛苦苦提拔的侯君集背叛了自己,现在自己不记前嫌委以重任的魏征沽名卖直而已。

一瞬间李世民破大防了。

所以,李世民在发现后,直接便过去把魏征的坟都给推倒了,至于更魏叔玉原本许下的赐婚也都取消掉了,整个魏家自然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李世民只是恨为什么魏叔玉没有加入到了李承乾的队伍之中一起谋反,这样自己也能对魏家能牵连多少也就能牵连多少。

否则,却也只是发怒发泄一些怨恨,倒也不能真的把魏书玉给杀了。

说到底,李世民要做明君,做明君终归需要有几分容人之量,或者说做事情终究要讲规矩的。

那种看谁不爽然后就把谁给杀了,那叫暴君,详情参照隋炀帝杨广。

因为有好榜样杨广在哪里杵着,李世民虽然很愤怒的想要把魏征给剖棺戮尸,但最后也就只是在嫉妒愤怒下推到了魏征的墓碑,这件事情就算是打住了。

至于参与了谋反的士兵,那自然是该抓的抓,该关的关,如果不是李世民有想放逐李承乾的想法,这些人就算没有全砍了了事,也已经全家贬为奴籍去做苦役了。

没办法,自古以来高层的人,李世民出于政治影响考虑或多或少会收敛收敛自己的脾气。

但底层的士卒哪怕他们只是听从命令的,但至少输了,他们就是会承受最大灾难的人。

就好像时代的一粒沙落下来,对于侯门高官,基本上以自刎,或者诛一脉为代价,基本上这件事情就算是翻篇了。

世家到底还是要跟着皇家一起治理天下的,总不能闹太僵了。

但对于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或者性命为生的大头兵们来说,这件事做好了他们未必会有多大收货,毕竟想要好处,还要看看有没有后台。

但坏处就会让这粒沙就会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结结实实压在他们身上,让他们至少这辈子就别再想什么未来了。

对了,长孙无忌审理这件案子时,几乎本能的想把李承乾的党羽给收拾干净。

毕竟上面腾出来的位置越多,那以关陇功勋贵族们就能够吃得越多,毕竟这么多官职总不能空着,既然不空着,那么以关陇功勋贵族的态势,多少能够吃到一些。

说实话,长孙无忌倒也没有想到把朝廷内的官职全部都给占了。

只不过处于官僚体系对权利**的本能扩张,而长孙无忌算成为整个官僚体系的缩影。

所以开始扩大影响,比如找上许敬宗这个被太子抛弃掉的家伙,又或者是杜如晦的二人杜荷等等。

不过,在长孙皇后跟着长孙无忌聊完天后,长孙无忌就收敛多了。

但即使如此,许敬宗则是反手把徐孝德之内,或多或少暗中投靠了李承乾的人给卖了。

虽然都是一些五品以下的小官,但是这些人行为恶劣,倒也严肃处理了。

可以说,因为这次太子叛乱的事情,整个朝堂上的儒家力量受到了严重打击。

毕竟一直以来儒家都是支持太子的,如今太子倒了,他们自然成为了受创最严重的人。

不过,真说起来也没有什么事,因为唐宋以前儒家更多是寄生在世家的身上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世家子永远是家在前国在后。

这让他们做事很要面子,既不能发挥出儒家那种治国平天下的豪气,却又不能真如同腐儒那样彻底的不要脸了。

毕竟,对于世家来说,声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这让世家就算是从朝廷之中退出了,但只要在家乡本地的声望还在,那么依旧有着卷土重来的实力。

与之相比,那些真的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穷苦人,他们不要脸起来,实际上比世家都要来得更加贪婪,甚至很多的手段,根本就不在乎底线。

而这一次的变动对李泰是有着很大好处的,那就是有很多外流官,借助这次机会成功跨入到了八品或者九品,几乎让他们免了数年的辛苦。

只要他们肯勤勤恳恳的干下去,若运气好的话,那差不多就能在十年到二十年成为真正的七品县令,大概就是现在的街道主任。

这官职几乎是农业学府出来人的极限,再想要往上升那就是要看命了。

但这并不代表着这些人在七品县令上碌碌无为。。

因为李泰到底给他们在基层留下来了医舍与医行走,农学社,甚至未来还准备了老兵退役后的屯田所,等至少能让县令足以跟基层豪强抗衡的事务。

但怎么样整合这些力量,需要这县令自己的手腕。

否则你什么东西都不给基层人员,然后又要流官凭借自己能力在基层做事。

那官员只能跟当地世家豪强合作,顶多在未来再加上地主乡绅,但本质上来说都一样的。

当朝廷没有办法管理到了基层时,那么基层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马太效应。

会有豪强不断兼并土地,使得越来越多的百姓破产,直到这一股力量在所有都忽视的目光下陡然爆炸开来,要真是如此,那是谁都抵挡不了啊!

而对于在京城内争夺那些顶尖官员名额的,倒是丝毫没觉察到李泰的动手。

实际上就算是注意到了,他们也不会放在眼里。

毕竟连五品这门槛都还没有过去,又有什么值得让他们上心的。

但对李泰来说,现在比较起自己的势力插满整个朝廷,那只会让李世民越发的感觉到忌惮,与其如此,还不如借助这次机会,让自己的势力在基层更加稳固。

毕竟就算李世民发现了,自己也不需要争辩什么。

因为自己想要谋夺权利才会在朝廷上争夺,但自己如果只是想要做实事的话,那么自己继续强化自己在基层的权利是理所当然的。

至于那种基层的**品小官,想要一路升到五品以上成为京官,这本身就是难于登天,就更不要说,更不要说成为朝廷的正三品的六部正官了,反正对李世民没影响。

毕竟,最近这些天李世民先是李承乾叛乱,然后发现魏征背叛。

接下来要是自己还展露出见到李承乾死了就急不可耐的去争夺权力的丑恶嘴脸,那下一秒,怕李治就会成为自己现在最头疼的对手了。

虽然自己并不怕这个时候的李治,因为他是真的一点人手都没有。

如果想要自己相争,自己也能直接把他的财路给断了,但没必要,继续维护好自己跟他兄友弟恭的情感就好。

当然,上面的基本上都是比较好的,但也有几个命比较差的。

比如李安严虽然死了,但也要诛九族,比如侯君集,李世民表示看在往日的情分上,便是留下妻子与后裔承继香火。

真正到了李承乾时,李世民召集了众人,徐徐开口道,“大家看应当如何处置太子!”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李世民不想要处死李承乾。

但问题是需要给李世民一个台阶下,至少让李世民能够免于杀了李承乾。

但是在场所有的人都十分的清楚,叛乱这种诛九族的罪都能够原谅,那肯定会对以后造成想当不好的影响。

别得不说,惩罚不严重,那不是就是鼓励别人造反嘛!

而李泰看着这一幕,倒是比较的好奇,不知道阿耶安排了那位托上场。

而在这时候,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在中书省打杂的从六品通事舍人突然站出来,恭敬行礼后,正色说道:

“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所有人听到这话,倒有点佩服来济的勇气,哪怕所有人都对这个答案有所猜测,但真的有勇气站出来说,那基本上是压上了自己的政治筹码的。

若说错了,或者说得让李世民不满意,那么你在贞观朝可能就没有发展了。

尤其魏王还在这里看着,谁知道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说不定就把你记在了心理,等到了以后再想办法进行清算呢。

而这时候,房玄龄也站出来,开口道,“来舍人所言甚是,陛下可效仿周公旦释蔡叔度之事,将太子流放万里,以顾圣人之私,以全律法之威。”

众人听到房玄龄这般的言语,众人脸色不由变了变,目光向杜如晦,长孙无忌,李世绩等人高官扫视,却发现这些人脸上没有半分惊愕,看起来像是早就知道了似的。

“爱卿觉得,承乾流放到什么地方比较好!”李世民看着房玄龄,不由开口问道。

“此事还是需要经过与大家一起讨论。”房玄龄倒从容说道。

“诸位又有什么意见,还请畅所欲言。”在这时候的李世民很是从容的说道。

“崖州?”“西洲?”“姚州?”……一个个偏僻的地名却是从朝臣口中说道。

高季辅在这时候站出来,徐徐道,“启禀圣人,波斯王子再次派遣使者过来向我们大唐求援,如今我们欲开辟丝绸之路,确实需要指派人手前去波斯。

不如将太子与其叛乱的士卒前去波斯一起抵御大食的进攻,以尽盟友之谊!”

所有人看着这陆陆续续出现的三省六部九监的正官一个个登场,所有人都明白,太子的去处早就做好了决定,现在却也不过只是要走一个过场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