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耕耘贞观 > 第三百五十四章 将起的战争

耕耘贞观 第三百五十四章 将起的战争

作者:倚夜听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21:30:54

第三百五十四章 将起的战争

因为范越风对自己类棋类精神天赋的进一步运用,只需要在王真儒画的地图副本上稍稍修改上面的具体施工地址,倒是不需要完全重新开始。

只不过,范越风这次修改出来的地点,是按照山川水流、人类聚居,甚至还有空间上的多重考虑,这让范越风选择的位置,跟原来所选定的位置多少有几分偏移。

这种偏移对村级别的单位没什么太大意义,但对于州县来说,那影响就非常大了。

大概就好像是现在汴州的汴州城跟未来开封城的距离差不多。

毕竟人类社会一开始发展时肯定是自由散漫,根据需求自然而然的进行发展。

所以在形成聚居地后,所在聚集地的发展方向肯定是自发式的向外扩展,完全没有规划。

而范越风则直接寻龙点穴所寻找的地点,更根据山川地势所选择的最优解。

可惜的是往往这最优解,都是在现在的荒山野地,想要将其投入开发,海量资源不用说,单单想要追上周边原来城市的发展速度,少说也要二十年起步,之后才会慢慢拉开距离。

所以,这份最优解交给李泰后,李泰也不可能按照这个最优解来建设道路设施的。

肯定要优先考虑到人的因素,不过倒可是留下预留空间,为将来发展卫星城做预备。

而差不多在五月份时,王真儒总算带着范越风走完了整个河南道,把所有地势勘测清楚。

这才回到洛阳把这份勘测完全的道路规划图交给李泰,让河南道的道路计划全面铺开。

主要是两条干道。

一条是洛阳、郑州、汴州、方向出发,直接到达登州,其中勾连了胶州湾,也就是现在大唐水师驻扎的地方,为将来向高句丽运输粮草多一条选择。

另外一条是洛阳、汝州许州,一路横行直接到达了海州,甚至还让李春去修建一条去郁州的大桥连接东海,也被称呼是东海傲来国,连云港。

说实话原本陆地上还有一条纵向的道路,连接了这一条道路的。

李泰表示先把这两条横向的道路线兴修起来,至于纵向的道路,倒是可以先放放不着急。

因为李泰故意把这纵向道路压一压,让河南道南边能兴盛起一条海上的商业通道,把登州,甚至幽州那边的货物,直接通过海运运输到东海来。

在这过程中最重要得就是要确定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尺度,以及统一的集装箱。

因为通过统一的集装箱,就能统一海运税收,一个集装箱从海外到装船,到达港口进行统一收税,通过马车等把原本是不同体系重量的货物强行统一规格进行运输,最后通过运河,运输到了关东各个地方,尤其是货物必然需要的汇总地点,洛阳。

所以道路肯定是要修建的,道路修建起来,那未来丝绸之路便同海运完成了联通。

哪怕海运的成本再低,想开辟一条从幽州到红海之间的海运通道,那就不仅是航运成本的问题,路上的一个个海上通道,这些都是需要一一克服,这时代想要完成可不容易。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时代西方那边的霸主是阿拉伯帝国,也就是所谓的大食,开辟出来的航道差不多到了红海就差不多,不需要更进一步进入地中海。

至于不跟欧洲交易怎么办,这时代罗马帝国都灭国了,自己还管欧洲做什么。

倒可以尝试编排戏剧在欧洲进行传播,比如自己这边的汉族经过千辛万苦,完成了华夏统一,最后成为了现在到了李唐,名字李泰都想好了就是《秦王破阵乐》。

就是专门笑话罗马帝国现在都还没有统一,当初地中海那个洗脚盆,谁都能进去洗洗脚。

不过罗马虽没了,但丝绸之路肯定还是要建设的,李泰也打算亲手建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经济大循环。

比如说整个关东地区都会成为重要生产地,这些生产出来的产品,会通过丝绸之路,运输到西方,不断攫取西方财富,甚至等到海运起来,还能通过海运来把西方变为资源国。

毕竟想从零到一的让整个社会发生革命性的变迁真的很不容易。

大明吸纳整个世界的财富吸收了近百年也都没完成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跨越。

顶多也就只是产生了萌芽而已,这萌芽还没萌多就就被满清给灭了,还把根给拔了。

但换了英国就成功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的体量比较小,所以能成功。

事实上,看看现在的华夏就能知道大明想要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到底有多难。

一个全产业链世界第一的大统一市场gdp总产值世界第二的国家,一定是发达国家吧!

而现实却是这样一个国家,只是发展中国家。

毕竟就个人均国民收入排行第71位的国家,怎么都不好意思称呼自己是发达国家吧。

这就是无奈的现实,想要华夏富强不难,但想华夏每个人都富有真的很不容易。

但没有办法,哪怕李泰算不上什么喜欢儒家,但儒家从中国古代就给所有华夏统治者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治世目标,到了现代,顶多就是换了一个名词而已。

所以如果有机会,李泰肯定希望在自己死前完成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改革。

当然,要是寿命不允许,那李泰也没有办法,但自己的布局要先留下来。

“以后整个关东的道路需要慢慢修建,就算是关东的道路修建好了,那从洛阳到长安的驰道建设,怕是少不了!

这一条道路完成后,便是长安到玉门关的道路建设……

以及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去过的蜀地,能够修建天桥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修建不了天桥的,那么至少要把盘山公路给修建出来!”

李泰细细数着自己手上的工程,突然感觉好疲惫啊!

但李泰非常清楚,这整个交通体系修建得七七八八了,只能算是勉强完成整个华夏市场的统一,如果自己的市场都不统一,那去跟别人竞争那才是有病。

自己还需要把丝绸之路上一个个会威胁到丝绸之路的发展家伙,全部都给扫荡干净。

为了他们死灰复燃,最好以分封的方式,让华夏人占领当地,然后一起吃着这一条丝绸之路的红利。

只要这整个布局成功,远得不说,至少接下来整个大气变暖的两三百年内,这一整条丝绸之路,就会成为华夏吸收其他文明养分的血管,吸收欧亚大陆其他国家两三百年的时间。

那说不定真有可能让华夏从封建的农耕文明迈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

“所以吐蕃这一个未来雄踞青藏高原的雪域帝国,一定要把它按住。

只要它还在,那自己的计划就永远没有实践机会!”李泰心中暗暗下定了决心。

所以哪怕李泰最重要得事情是把整个河南道的道路工程修建起来,但李泰还是让孔雀在高陵农业学府的毕业季到来前,把需要运输到西海郡的物资给制造出来送到高陵。

然后让农业学府的学生去西海郡做府兵,把这批物资一起运输到西海郡去。

因为刘神威的医疗营已经是官方的医者,所以李泰这次更让张随以及一批非在医疗营在册的百余名医者带着各种的疗伤药粉,也跟着高陵学府的学院跟着前往西海郡。

当然,上千学员离开长安前往西海郡这件事情,对高陵的当地百姓来说,早就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因为当初李泰征召他们成为府兵驻扎在了西海郡之后,便一一去找了他们所在的家,让他们享受到了府兵本身就拥有的免税政策。

基本上只要他们的孩子还活着,那么这份免税政策便不会消失,但如果他们的孩子战死,那免税政策在下一年就会被取消了。

除非这家里继续出人当府兵,只不过这个府兵基本上是不会去西海郡那么远的地方,甚至他们想要补充到学府兵中都不达标。

但不论怎么说,虽然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到底怎么样,但只要这优惠政策还在,那他们便清楚孩子还活着,那没消息,就算是最好的消息了。

这次,高陵学府带队前往河湟谷地的速度并不快,没办法,没冬天的冰雪进行借力,这一段路程到了夏天时,反而变得难走了起来。

但不论是随军的医者,还是农业学府的学院,本身都拥有相当不错的组织力,再加上相对不错的营养,这些人的身体状态,以及抵抗力都是相当不错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行军百里有点难,但平均行军八十里,还是能轻松做到。

到底是在七月份之前,把各种的物资带到了河湟谷地,以及到了七月末时,终于把所有物资给送到西海郡,然后连同随军的医者在内,初上高原的他们全部都趴下了!

“看起来,他们至少需要养一个月的时间,适应两个月的时间!”王玄策看着基本上已经趴下来的援军,忍不住感叹一句,“这些学府兵怕是只能用来驻守西海城了。”

“本来就是!”薛仁贵理所当然道,

“没在这里经历过一个冬天的士卒,是很难发挥出应该有的战斗力的。

说实话,我都有些不理解,当初卫国公是怎么打败吐谷浑的!”

不过,王玄策说到这里,神色间带着几分迟疑道,

“按照东女国那边传来的消息,吐蕃不是向着松洲那边发动进攻了嘛?

既然新一批的学府兵到了,我们是不是要安排老兵退伍了?”

王玄策摇摇头说道,“我们这里必然会与吐蕃一战,这点我自始至终从未怀疑过!”

“凭什么?”薛仁贵听到了王玄策的话,倒是不由对着王玄策反问道。

“魏王给我们支援甲胃,援军,物资,甚至连杜楚客这样的肱股之臣都在河湟谷地做我们的支撑。

这让我们在这几年能安然的完成物资储备,把所有精力全部都放在备战吐蕃上。

虽然我不清楚吐蕃会不会来打,但我相信魏王,他的战略眼观从来没有错过!”

王玄策此刻无比坚定的对着薛仁贵说道,对于王玄策来说,李泰给了自己两次知遇之恩,至少在自己看不到前路的时候,那王玄策选择坚信魏王所指出的道路。

薛仁贵听到王玄策的话,不由沉默了一会儿点头道,“我也相信!”

“既然如此,那吐蕃军队若想要进入这大非川,你觉得对方的出入口会在哪里?!”王玄策抬起头,对着薛仁贵询问道。

“以我对这一片区域的了解,不论他想要从哪里进入,积石河口就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所以,如果吐蕃真的出兵西海郡,那就需要你一人三马突袭,在这里给吐蕃军队痛击!”王玄策道,“就算是打不死他们,也最好要打疼他们!”

“然后呢?我们乘胜追击?”薛仁贵却是忍不住的询问道。

“那就要看吐蕃的表现了!”王玄策认真道,“如果他们撤退,那自然就让他们退去。

但他们选择追击,那你什么都不用想,那就直接撤退。

毕竟这一段路的补给只有你自己带着,偶尔的突击可以,但真打稳扎稳打的正面战争,对方能靠人数都能淹死你!”

“退到哪里?”薛仁贵听到王玄策的话,不由皱着眉头问道。

“退到大非川,我会趁着你与吐蕃军队交手的时间,去征召本地的羌族。

其他的人我不敢保证,但吐谷浑的人相信肯定很想与吐蕃人交手一次!”王玄策认真道,

“想打败吐蕃,只靠三四千的学府兵是绝对不够的,需要得是整个青海周边的共同努力。

所以如果他们要来这大非川,那大非川就是他们吐蕃的葬身之地!”

“好!我明白了!”薛仁贵听到王玄策的话点了点头,却是开始沉下心来,关心起整个吐蕃军队的动向来。

至于吐蕃军队的动向怎么观察,看看逃命过来的不同民族的部落,大概就清楚吐蕃军队的动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