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878章 以光为刀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78章 以光为刀

作者:十月廿二 分类:科幻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28 21:26:39

第878章 以光为刀

第878章 以光为刀

看着幕布上面的标题,在场众人突出一个几家欢喜几家愁。

无论是搞脉冲激光,还是连续激光方向的,都可以说是结结实实地被常浩南给摆了一道。

尤其侯院士,更是有一种一拳打空,然后把腰给闪了的感觉。

好在虽然过程曲折了点,但结果还是比较乐观的。

心理准备白做了不要紧。

物理上的准备没白做,总归是好事。

侯询做了几个深呼吸,试图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刚刚涨红的脸色也逐渐恢复如常。

当然,也还有一些人脸色不那么好看的。

他们跟侯询的情况相反,本来抱着巨大期待来到京城,但最后却大失所望。

但偏偏又说不出什么来——

这个项目明摆着跟军工密切相关,在正式开始之前对外保密是很正常的操作。

而且,人家其实根本也没说过自己具体要搞什么技术路线。

只是常浩南之前发的那篇Nature影响力确实不小,所以被派过来的人按照学术惯例,猜测他要沿着论文里的思路继续搞连续激光罢了。

擅自期待擅自破防了属于是。

不过,破防归破防。

要说为此有多么激烈的反应……

那倒也不至于。

一来,主持项目的常浩南和现场影响力最大的侯询院士二人已经达成了一致,其他人无论出自什么理由,也不太有同时跟这两个人作对的底气。

再有就是,正如之前常浩南所说,华夏在激光加工这块的积累相当薄弱。

除了镐京光机所以外,其它单位对此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程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有限。

沉没成本不高。

所以最多也就是觉得有点可惜。

不会有侯询之前那种“奋斗半生的工作被人从原理上否定了”的挫败感。

总之,在一段小小的插曲过后,会议还是很快回到了正轨上。

一名来自应用光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犹豫片刻之后,举起了手:

“常教授,我没有其它的意思……但是您发在Nature上的那篇论文的数据……”

对方有些支支吾吾。

显然,这個问题有些敏感,不好过问得于直白。

一个不小心就就有可能被认为是在挑事。

不过,常浩南倒是不难理解其中的意思。

“所有的数据,还有计算过程,以及结论,当然都是真实的。”

他直截了当地回答道:

“涉及到学术道德层面的问题,我们课题组还是抓得比较严格的。”

说话间,他再次切换了一页PPT。

上面显示的正是论文中的几张关键图表。

到这里,常浩南继续道:

“实际上,根据我们的计算,利用连续激光进行路径、光束质量和功率均可变的多自由度扫描打孔,确实也有可能规避掉传统热加工带来的氧化、应力损伤和轮廓形状粗糙度差的问题。”

“只不过,这对于激光器的硬件要求实在太高,我们……别说是我们,就算是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拿出符合要求的设备,而超短脉冲激光,尤其持续时间在晶格弛豫时间以下的皮秒甚至飞秒激光,在原理上就无法激活热效应,因此是完全的冷加工,更适合作为我们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重点研究方向。”

听到这里的时候,会场内的多数人看向常浩南的眼神都逐渐改变了——

你们这些搞军工的,心是真脏啊……

在错误的方向上给别人留下一线曙光。

偏偏这线曙光还是真实的。

好像努努力就能够得到。

你就说你跟不跟吧!

但凡内心有那么一丝不坚定,绝对会给钓成翘嘴……

紧接着,常浩南又连续展示了几张关于计算过程的图片:

“热效应加工的机理已经相对明确,也不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所以理论层面的计算难度不大,我在论文里面也都展示过了,所以今天只进行简单说明,重点在于给各位同志展示一种利用数学手段指导材料学研究的思路……我称之为,计算材料学!”

常浩南发表的那篇论文,篇幅并不长,但他判断,多数材料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大概率看不懂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内容。

也就是涉及到数学原理的部分。

而这恰好又是他接下来指导项目走向的核心技术。

所以,常浩南先用了大概二十分钟,像开组会一样把自己的成果给讲了一遍。

结果么……

其实还是收获了一片茫然的眼神。

不过这不要紧。

计算过程本身会由常浩南自己完成。

他这一轮介绍的目的,是帮助其他人建立对于计算材料学的信心。

否则在将信将疑的心态下开展工作,很容易出现问题。

……

理论与现实的连番轰炸之下,座谈会上的思想,也逐渐被统一了起来。

在常浩南结束了第一部分的介绍之后,侯院士首先开了口:

“常教授,能不能具体说说,接下来需要我们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

“当然。”

常浩南端起杯子,喝了口水,然后继续道:

“本来就在研究超短脉冲激光的同志们应该清楚,到目前为止,关于激光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行业内普遍还在使用1974年由苏联科学家提出的双温方程,也就是把电子系统和晶格系统的温度分别用傅里叶热传导方程表示,再将两个方程用能量传递项进行关联。”

“这个方程在形式上足够简单,但只能描述电子与晶格相互之间的能量转换和温度变化,而无法解释解释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学规律,也无法模拟出激光加工材料后的状态。”

“即便后续有很多学者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过参数修正,但双温模型的不足是原理上的,不可能通过简单增加固定项的方式克服。”

“如果想要用双温模型指导工业生产,就需要对每一个加工环节都给出不同的修正,而修正方式又反过来需要大量试验才能获得,那也就谈不上什么指导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听懂常浩南的这部分机理介绍,但坐在他左边首位的侯院士却看得频频点头。

在他过去的研究中,确实被双温模型的描述误差搞得非常头大。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模型……”

常浩南这一次没有切换PPT,而是起身来到了会议室角落里放着的一块黑板旁边,在上面写下了几个大字——

烧蚀阈值模型。

“这是我根据分子动力学原理提出来的一个设想,当然,目前还处在比较初步的状态。”

常浩南又在下面写了一个字符。

φ。

“烧蚀阈值,我定义为,足以破坏晶格的稳定性,使系统出现不可逆转的破坏,且至少能去除一层材料的激光能通量。”

“这个阈值不区分作用机理,可以同时用于描述冷烧蚀和热烧蚀。”

“而在分子动力学计算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皮秒或更短时间的脉冲波来说,烧蚀阈值的偏离非常小,导致烧蚀可以从一种统计属性转变成相对确定的行为。这样一来,我们就排除了加工参数的不确定性,只需要考虑被加工材料本身,当然还有激光源的特性。”

哪怕听不懂前面机理部分的人,此时也是眼前一亮。

“如果只需要考虑材料和激光源的话,那这个系统复杂程度……岂不是和传统的机械加工类似?”

或许是由于兴奋,侯院士的声音都有点变形。

“正是如此。”

常浩南转过身,回到会议桌前,但却没有坐回座位上:

“传统的机械加工,需要预先得知材料和刀具的硬度、刚度、热膨胀系数、剪切强度……等等,我们统称为机械性能。”

“但超短激光加工是另外一套逻辑,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和机械性能对应、可以决定光学加工效果的属性,再把它们和烧蚀模型结合起来,最终做到像机械手段那样,对任何已知材料进行可控加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