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东晋北府一丘八 > 第五章 富贵不屈威不淫

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五章 富贵不屈威不淫

作者:指云笑天道1 分类: 更新时间:2025-03-28 21:06:47

第五章 富贵不屈威不淫

刘裕目送着他们的身影,远远地消失在大道的拐角处,转头对四周的农人们笑道:“好了好了,都散了吧,不好好种地,指望我管饭吗?”

农人们笑着四散而去,二熹子长舒了一口气,拍手笑道:“寄奴哥,谢谢,这回又是你帮我。”

刘裕叹了口气,指着道上的那堆小山也似的柴禾,说道:“把我打的柴禾拿去卖了吧,换了钱去看大夫,再整点小酒喝,平日里教你练功总是偷懒,记住,能保护自己和你家人的,只有自己的拳头!下次再给人打不还手,别说认识我。”

二熹子喜形于色,用力点了点头,连忙跑上官道,去解那堆柴禾了。

可是他突然想到了什么,回过头,对着向前疾走的刘裕叫道:“寄奴哥,这柴禾给我们了,你今天怎么办?”

刘裕也不回头,挥了挥手:“我到蒜山渡口看看,接伧子去。”

刘裕一边走,一边心中暗自感慨,幸亏穿越在了这个乱世之中,武力称雄,拳头就是王道,而京口之地,又是极为特殊之处,自西晋末的永嘉之乱以来,神州陆沉,中原陷于胡族之手,不甘为奴的汉人往往在流民帅的带领下,举族南迁,投奔在建康建立政权的东晋,靠了祖逖,苏峻等流民帅带来的强兵,初生的东晋政权不仅在江南迅速地站稳了脚跟,甚至还能不停地组织北伐,几次兵临黄河,重拾旧山河呢。

可是东晋内部却是陷入了一**的内乱之中,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不仅仅是指司马氏皇帝与太原王氏为首的世家大族共建政权,在这表面的和气背后,却是争权夺利,司马氏皇帝想要夺回大权,而世家高门之间也是争权夺利,流民帅和他们手下的北方汉军,就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可怜大批的精兵锐卒,没有在北伐中建功立业,却是倒在了内战的自己人刀剑之下,读史至此,让人叹息不已。

也正是因为北方流民多次在内战中表现出色,甚至几次攻陷建康城,所以,当世家高门把持政权的格局渐渐稳定后,这些流民武装就成了世家高门手中烫手的山芋,既需要他们在北边江淮一带看守国门,防止胡虏南下,又不愿让他们渡江南下,威胁江南,于是,开国丞相王导以晋元帝司马睿的名义下令,在这京口之地侨置州郡,安置北方流民,只有在北伐战争中建功立业,有所牺牲的烈士家属,才有资格过江,在这京口安居。

由于这京口之地,都是身经百战的流民家属和后代,因此习武成风,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五旬老妇,可能抄起一根擀面杖,打十个八个普通壮汉都不在话下,而大晋的法度更是允许在京口家家可以保留包括甲胄,矛槊,盾牌之类的军械盔甲,允许本地的有力人士实行高度的自治。

历代出镇京口的刺史,多是在此地以征募从军来代替收取赋税,甚至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哪怕在这里杀人犯事,只要肯从军效力,都可以赦免谋反以外的任何死罪,据说这条规矩,还是当年名将祖逖北伐时留下的,他那让人闻风丧胆的三千门客,在出征前就是把从建康到京口的高官显贵们抢了们遍,甚至打死了不少贪官污吏,最后也靠了战功而免罪。

有鉴于此,历任东晋的南兖州刺史,多是要带几千兵马才敢上任,至于这位刁公子,连官身都没有,拿了根节杖就敢在京口横行,要换了刘裕三年前还没有当里正时的脾气,只怕早就打死当场了,毕竟,在京口这地方,想要混得开,就靠拳头硬,不要说一个刺史的兄弟,就是皇家宗室,在刘裕眼中也是照打不误,拳头比脑子转得快,这才是京口佬的性格,也无怪乎这里在几百年内,都出让人望而生畏的精兵猛士呢,更不会有什么在后世宋朝明朝,那种一个县令就可以随意欺侮乡人的说法,几个月前,某个新来的州中从事,以为在这里可以跟别处一样作威作福,结果就给那胥吏刘毅,晚上带人潜入其官邸,生生打折两条腿,几乎是爬出了京口呢。

念及于此,刘裕的嘴角边勾起了一丝微笑,他活动了一下筋骨,喃喃自语道:“今天,没准还能结交一些新来的北方壮士呢。”

京口郡,蒜山(今天的金山)渡。

长江之上,白帆点点,宽逾五里的江面之上,百舸竞渡,东晋水师的黄龙战舰与赤马舟快船,巡江而走,而从对面的广陵郡(今扬州)的瓜州渡口,一趟趟满载着人马的平底大渡船,不时地停靠到这京口北的蒜山渡口边上,放出批批北方来客,车水马龙,好一副热闹繁忙的景象。

几页扁舟从江边慢慢地驶过,浑身上下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夫渔妇们,或是奋力地把一张张地大网撒向江中,捞起条条鲤鱼,或是悠然独坐舟头,长线钓鱼。

欢快的放歌声在天地间响彻着:“朝罩罩城东,暮罩罩城西。两桨鸣幽幽,莲子相高低。持罩入深水,金鳞大如手。鱼尾迸圆波,千珠落湘藕。”

而在这渡口两边,大大小小地座落着十几个铺子,有的铺子上堆着一条条的小鱼干,用盐渍了,正是行脚客商们所喜欢的干粮,而有的铺子上,则盛着香喷喷的果脯,上面滚着几颗白色的糖末,果香入鼻,沁人心脾。

最靠外的一个铺子,一个驼背的老妪,正挥着一把小蒲扇,有气无力地吆喝着:“茶汤,上好的茶汤,只有在江南才能饮到,提神醒脑,解渴生津!”

而在她的身边,低矮的胡床之上摆着十几个大碗,里面尽是茶汤,清香扑鼻,后面的一个大锅里,正煮着两块茶饼,两个二十多岁,葛布短衫的后生,正满头大汗地用长杆在这锅里搅来搅去,时不时地撒进一些茱萸、盐巴,煎茶制茗。

刘裕负手背后,在这些铺子间逡巡,边上的几个铺子的小贩纷纷笑了起来:“哟,刘大哥,今天你怎么有空来这渡口转转了?没去打山里打柴吗?”

“怎么,刘大哥这么有闲情兴致,要在这渡口查查可疑人等吗?”

刘裕乃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王刘交的后人,按辈份是第二十二世孙,而现在的他,家道中落,只是一个京口的里正。

刘裕的眉头皱了皱,转而沉声道:“无甚大事,不过是上头交代,近日北方伪秦意图南侵,犯我大晋,北方汉人士民,纷纷南下,我们京口是侨置区,需要安置北人,顺便查探奸细。羡之,你小子不在家读书,怎么跑这里做起生意来了?”

这个叫羡之的男孩,姓徐,是个十五六岁的黑瘦少年,双眼炯炯有神,他面前的摊子上,堆着不少黄桃与杨梅制成的蜜饯果脯,而他的手里,则持着一把蒲扇,在赶着围着果脯飞来飞去的苍蝇。

徐羡之笑道:“刘大哥,这两天江边来了许多北方客人,我娘说了,出来历练一下也好,顺便卖点果脯来补贴点家用。要不,您尝尝我们家的果脯味道怎么样?”

刘裕勾了勾嘴角,径直走过了徐羡之的摊位,他的话随风飘进了徐羡之的耳朵里:“别光顾着卖果脯,可要帮我盯着点啊。”

那卖茶汤的张婆微微一笑,端起一碗茶汤上前,递给了刘裕:“喝碗茶汤吧,煞煞渴。”

刘裕来者不拒,道了声谢后,端起茶汤一饮而尽,放下碗时,他的眉头皱了皱:“我还是喝不惯这撒了姜丝的茶汤,不如酒来的痛快。”

一边的徐羡之也凑了过来,笑道:“大哥放心,我的这双眼睛,亮着哪!谁是奸细,一眼就看出,绝不让他混进咱京口。”

说到这里,徐羡之四下张望了一会儿,才神神秘秘地递给刘裕一小包果脯:“刘大哥,这果脯你可以给小孩子吃,两个时辰已经过来五六船人了,看着都是拖家带口的。唉,那些小孩子个个面黄肌瘦,看着可怜,你正好做做善事,也算尽了地主之谊吧。”

正说到这里,却是一阵水声从江边船来,而一声江南腔的拖长了的号子声响起:“靠岸喽,放板下客啦!”

众人循声看去,只见一条大渡船靠到了渡口,一大群梳着辫发,穿着皮袍,明显北人打扮的流人走下了跳板。徐羡之连忙跑回了自己的摊位,嚷道:“果脯,上好的果脯,江南风味,三钱一袋!”在这渡口的所有商贩都开始了高声的吆喝与叫卖之声,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刘裕的眼中冷芒一闪,心中暗忖道:好了,又有伧子来了,我这个里正,也应该去履行迎来送往的职责啦,也许有传说中的北方士人呢。

三十多个辫发左衽,穿着皮袍的人,有男有女,有壮有少,走下了船板,刚一下船,不少人就跪地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把头上的辫发给解开,头发披散,衣袍脱下,重重地扔在河滩之上。

刘裕虽然也接送过不少北方流人,但很少见到穿成这样的,这些北人的衣服,前襟向左掩,这叫左衽,跟汉人穿衣是衣襟右掩的右衽完全相对,只有在北方胡人统治之下的百姓,才会被迫如此穿衣。

再就是头发,汉人都是梳发髻,而来自草原的胡人却是把头发编成一个个的小辫子,看着象是绳索,所以南方的汉人叫北方胡人都叫索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