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北雄 > 第1574章朝会

北雄 第1574章朝会

作者:河边草 分类: 更新时间:2025-03-28 20:58:47

第1574章朝会

北雄

太极殿。

吏部官员以吏部尚书裴世清为首,陆续到来。

七八个人,都是吏部高官。

等人来齐了,李破把手里批改完的奏折放下,“众卿都到了吧?马上过年了,看诸位起色都不错,看来今年是个好年景啊。”

臣下们听了皇帝的开场白,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元贞六年,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一年,甚至可以说是大唐兴盛之始也不为过。

这一年为什么这么重要?

各处战事上的胜利在这些朝臣眼中其实还在其次,他们看到的是唐律已经修改到了第二版,这意味大唐的官制,律法,田亩制度等等都有了一定之规。

再有就是内部的战乱已经平息了几年了,百姓得以休息,老天爷也开眼,大唐各地风调雨顺,粮产一年多似一年,国力渐增。

还有外交上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功绩,与宿敌结成了牢固的盟约,周边小国灭的灭,剩下的皆都遣使来朝。

大唐的各行各业也眼见兴盛了起来,那些外来人的加入,也让大唐充满了活力,生机勃勃间,已经能看出些盛世来临的迹象了。

如此种种,用后来人的话说,那就是大唐正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且渐渐加速,一直到开始狂奔。

这就是大唐元贞六年,前面几年可以说是戡乱定策之年,而元贞六年可以看做是一个分水岭式的年头。

大唐越来越兴盛,官员们也就越来越体面,因为他们是国家强盛最直接的收益群体。

比如官员们的衣食住行比之前几年,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到了元贞六年,因为皇帝终于同意修建宫室之故,官员们也终于可以放心的享受一下生活了。

把自家的宅院修的舒适些,园林弄的齐整些,再派人去买些田土,左右顾盼着,家人的生活好像就日渐丰富多彩了起来。

这些在大唐如今的服饰上就能看出一二,贵族们的穿着渐渐有了追求华丽雍容的迹象。

当然了,这些都还罢了,让大部分官员们最舒服的其实是,官员这个群体的阶层跟前朝有了非常大的区别。

自晋末以来,匈奴,鲜卑,羯,羌,氐等部族为乱,陆续入主中原,非常突兀的把持住了中原贵族阶层的顶端位置,于今已有三百余载。

有那么一段时间,非贵姓不得为高官,什么是贵姓,皆为外族而已,用汉人的话说,那时的中原,虎狼横行,率兽食人。

中原就此也进入到了最为黑暗的时期,外族们嗜杀成性,往来争斗,给中原带来的是腥风血雨。

直到前隋时期,这种情况才渐渐进入到了尾声,不过隋末战乱依旧受此影响,鲜卑贵族群体在其中若隐若现,争夺着中原的统治权力。

而大唐立国之后,鲜卑贵族依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势力,可他们再想像当年那般凌驾于众人之上,却是绝无可能了。

换句话说,五胡乱华之际,胡人给自己铸就的护栏,到了如今已然不复存焉。

好处显而易见,暴躁嗜杀,性情多变的鲜卑贵戚们缩起了脑袋,于是汉风大盛,这在唐初是十分明显的表象。

不用再像前隋那般,大力提倡恢复汉礼,随着各個胡人门阀氏族的没落,一切自然而然的也就发生了。

所以说唐初时节的后半段,官员们其实是很舒服的,明君在位,朝堂氛围很是宽松,党政并不激烈,贵族们和皇权的斗争也不见影子,于是官员们大多没有了以前那种朝不保夕的紧迫感。

…………

太极殿中,臣下们心情很是轻松的依次向皇帝禀奏着今年所取得的成绩。

裁汰冗官的事情还在进行当中,此事是由吏部两位侍郎在主持,各道督查使,太守大多表现出了支持的态度,进行的还算顺利。

为此房玄龄已经几度出京,奏上来的奏疏也是一份连着一份,最终还是把重点放在了江南各道。

本来按照李破的意思,自古以来,乃至于以后,一旦开始去除冗官庸吏,都是从京师直辖的地方开始,这里是中央威权最盛的地方,做起事来事半功倍,又可以作为试点以为表率。

当年文皇帝杨坚令亲卫大都督屈突盖巡行关西,一圈转下来就裁汰冗员数千人,可见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京师左近是贵族聚居之所在,最容易出现冗员的地方。

可如今情形又不太一样,北方为战乱摧残,关西也不例外,反而是江南受到的波及要小一些。

江南世族向来盘根错节,即便有逃亡之人,等战乱一定,又上演了一番胡汉三回来了的戏码。

比如说元贞三年平定萧铣,不久地方上便以剿除萧铣残部,以及作乱的山匪为由,大肆增设官职。

有那么一处,竟然设下了六个县尉,衙役数百,几同作乱。

当时主政江右的李靖听闻此事大怒之下,令尉迟恭严查,几乎把那里的全县官员都连窝端了。

这些其实都属于隋末乱象的后续,由乱及治,不可能一挥而就。

之前就是房玄龄,颜师古一同上书,让李破改了主意,今年裁下去的地方官员有六百多人,大多出自江南各道。

京师以及京兆府,一共裁下去的人也就一百多人。

…………

可以说,自房玄龄,颜师古到任之后,政绩斐然。

尤其是房玄龄,除了惧内之外,才能上真的是没话说,就算是这么得罪人的裁汰冗官之事,他也能做的滴水不漏。

房乔和那些严刚之臣可不一样,做事非常讲究手腕和办法。

他在江南走了两圈,粗粗探访了一下,没有轻举妄动,回到京师,便定下了方略,呈上御前。

他没有像屈突盖那样弄的沸反盈天,有鉴于地方势力很是顽固,裁汰官员容易引起地方反抗。

于是便在请得朝廷诏令的前提下,先让县中自举,报到郡中,由郡中官员审查,再次报到道衙。

道衙是督查使衙属,那是督查寺和刑部共管,性质上便和地方行政部衙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正是督查使行使权力的最佳时机,复审之时派遣官员去到郡县之中再行查访,若有差误,则重罚郡县官员。

这样的流程,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关节太多,容易让人钻了空子,而且一件件案子办起来,拖延时日,增加了办事的难度,耗损了官员们的精力。

反之,好处则是,规范了流程,一旦形成规制,便可以长久的做下去,而非是时断时续,直到病入膏肓之时,才以猛药医之。

而且这样一来,算是增加了督查使的威权,吏部很快便和督查寺,刑部,甚至是大理寺取得了共识,不再是孤军作战。

其实这才是官员们应该秉承的做事风格,从制度入手,一步步进行改革,而非是出现一位两位的明君或是贤臣,然后大肆操弄权柄,把事情做下来,等换了人,则很可能落得个人亡政息,一切如旧。

…………

太极殿上,房玄龄和颜师古依次说了说,李破便满意的道:“两位卿家今年算是受累了,弹劾你们的表章可不少,多是地方奏报……”

说到这里,李破笑了起来,“这也说明两位是实心用事,所以才得罪了一些人,让他们食不甘味,睡不安枕了。

不用顾忌这些,朕很早就听人说过,朝廷治理天下,一切在于人事,人用的好了,天下自安,人用的不好,则国家破败,早晚必亡。

所以吏部才为六部之首脑……该做的事诸卿尽管大胆去做,朕的眼睛不瞎,耳朵不聋,谁是为国为民,谁又在其中作梗,或是尸位素餐,朕心中自有计较。

嗯,不说这些,今年叙功的人多,年底了却还闲不下来,你们不要埋怨,也就是今年,明日若还如此……哈哈,朕是喜闻乐见的。”

臣下们又都笑了起来,房玄龄见缝插针道:“臣等也愿年年能够如此,快点让大唐国泰民安,重现盛世景象。”

众人纷纷附和,最后裴世清笑着道了一句,“也是冬天里海陆皆来往不便,不然叙功之事不会拖的这么久。”

李破点头,“今年年末叙功是不成了,等明年天气暖和了再说,务必在大军班师,回京献捷之前理结。

将士们出征数载,极为不易,一切从厚,不能寒了将士之心。

这里朕要多说一句,田土之类尽量赏赐,经了十几二十年的战乱,咱们大唐不缺这个,与户部那边商量一下,看看怎么赏功来的恰当。”

众人都是笑着点头,颜师古道:“去高地的将士已经回到凉州驻扎,也正在等待朝廷叙功行赏。

那边军中的将士多为突厥,羌人,吐谷浑之属,各部以及省中商议几次,也未有决议,不知陛下心意若何?”

李破轻松的拍了拍桌案,“此事嘛,朕也看了看,省中的提议其实就不错,将领们好说,赐官赏爵,不用多言。

立功的军官士卒……让将领们征询一下,看看他们想要什么,然后即可做到有的放矢。

那边情形特殊,别想着朝廷有赏,下面的人便不敢推辞,弄清楚些,把事情办得妥当些,东西两边,都是于国有功之人,不能以胡汉之别,而轻易划分。

要让所有人晓得,只要为大唐出了力,就是有功于国,令人寒心的事,咱们不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