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盛唐挽歌 > 第736章 钱难赚话难听

盛唐挽歌 第736章 钱难赚话难听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0:57:17

第736章 钱难赚话难听

深夜,鄱阳湖面上万籁俱寂,只有水波阵阵声响,让人听习惯以后,耳膜嗡嗡作响。

子时的梆子声刚过三响,位于鄱阳湖东岸,毗邻钓矶山的钓矶山水寨西北角,正在巡逻的哨兵忽然看见夜幕里亮起流萤般的红点。

他心中大惊,刚要张嘴示警,一支火箭已钉在水寨箭楼的木杆上。很快更多火箭纷涌而至,被猛火油浸润的箭楼,瞬间窜起三尺高的青焰,熊熊燃烧不止。

被江风撕碎的火焰碎片如赤蝶纷飞,落在相邻的栈桥上,又引起其他的火焰。

桐油浸泡过的木板发出爆裂声,一座又一座箭楼,以及安装了霹雳车的高台,不多久便轰然倒塌。有些陷入水中,露在外面的那一截,好似浮在水面的火盆。

冲天而起的浓烟里,瞭望台的牛皮鼓面被热浪烤得紧绷,最后一声示警的鼓点刚刚传开,鼓架便带着燃烧的望楼栽进鄱阳湖的湖水里。

荆襄军水军趁着夜色,突袭汴州军水寨,一开始就使出全身力气,各种引火之物,像是不要钱一般的抛出。

汴州军不知道是兵力空虚还是猝不及防,抵抗似乎不是很得力,根本无法控制火势。

更别提还击了。

战斗一开始,便呈现一边倒的趋势。

火舌舔过栈桥时,拴在木桩上的羊皮筏子接连炸开,鼓胀的皮囊化作火球在水面横冲直撞。

主寨楼的几个雕花木窗,同时喷出橘红色的火流。

琉璃瓦当在高温中炸裂,碎成千万片闪着金光的雨。粮仓的竹制通风口成了天然火道,囤积在里面的稻米,在烈焰中爆成金黄色的烟花,裹着火星的谷粒撒向黑沉沉的湖面。

“快砍断绳桥!”

郝廷玉的吼声淹没在木梁坍塌的轰鸣里,他见势不妙,带着亲兵队悄然离开了水寨,一行人骑马向东北面的都昌县而去。

连接各寨的九曲廊桥此刻化作火龙,燃烧的绳索带着火星坠入水中,发出恶鬼嘶吼般的滋滋声。几个抱着木桶,在水中挣扎的士兵突然僵住,他们背后的纸甲被烤得卷曲收缩,哪怕是冰冷的湖水,也无法将这种火苗熄灭。

存放渔网的库房轰然倒塌,燃烧的苎麻绳网,罩住落水的丘八。每根网线都变成烙铁一般,掉入湖水中,发出“滋滋”的声音。水寨周边的湖面看起来似乎被煮沸。

翻涌的泡沫里,浮着肚皮朝上的死鱼。

寅时三刻的时候,湖面上已经浮满焦黑的木炭,未燃尽的木板仍在吞吐暗红色火舌。晨雾裹挟着人肉焦糊的气息漫过废墟,残存的箭楼半截插在水中。斗大的铜铃,在风中发出浑浊的悲鸣。

这场面当真是惨到了极点。

不远处的一艘大楼船上,观战的于颀和梁崇义,全都看傻眼了。

他们之前从未指挥过水战,这一战可谓是打得提心吊胆的,实在是没有一点把握。

不过现在看来,汴州军的实力,起码是水战的实力,有些言过其实与名不副实。

当然了,水战的残酷,也远比陆战更甚。那大火吞噬一切的场面,让他们的心绪久久不能平息。

“这一战,应该是赢了吧?”

于颀有些不确定的询问道,他虽然是节度使,却没有带过兵。

不过于颀有点好,就是当了十多年的官,经验极为丰富,非常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

他完全没有揽权,直接将水战的指挥权交给了梁崇义。后者虽然没打过水战,但怎么说也是个丘八。经常摸刀的人,领兵总比他这个门外汉要得心应手些吧。

从这一战的结果看,将指挥权交给梁崇义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于节帅,我们攻克钓矶山水寨后,便可以和我们在赣江口的水寨互为犄角了。

二者就像是钳子一样,死死封住入赣江的水道,可以互相支援。

如此豫章稳如泰山,我们已经赢了一半。

下一步,只要挥师北上,夺回浔阳,局面就不是汴州军可以撼动的了。”

梁崇义满脸自信的说道。

一听这话,于颀就明白梁崇义是懂战略的。

鄱阳湖,是被几个州围起来的一个“棋眼”,也是争夺战略优势的关键所在。而要夺取鄱阳湖的控制权,就必须要夺取豫章城和赣江的控制权。

豫章城在谁手中,谁就占据优势。

当然了,依旧是和下围棋同样的道理,鄱阳湖周边这一片,只能算是“局部”。必须得把长江也算进来,那才叫整体。如果从这个大局来看,“棋眼”就不在豫章了,而是在长江通往鄱阳湖的入口浔阳(江西九江市)。

谁占据了浔阳,谁才占有战略交锋的主动权。

所以现在的局面,是荆襄军在鄱阳湖范围内局部占优,但汴州军整体占据主动。他们通过长江上可以轻易获得来自扬州的补给,不管是兵员也好,物资也好,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运输能力,哪怕在方重勇前世的现代,也不遑多让。

在于颀看来,从获得局部优势,进而夺取整体优势,这是一条非常稳健而且可行的思路。

“于节帅,以末将之见,我们现在应该迅速追击,直接攻打都昌县。趁着汴州军新败士气不高,打得他们晕头转向!”

梁崇义对于颀抱拳行礼道,心中忍不住对那些传言不屑一顾。

什么汴州水军猛如虎的,都是些无稽之谈嘛。今夜初试锋芒,便攻下了汴州水军经营多年的钓矶山水寨。

对方是什么成色,从这里也能看出一点端倪来。

不过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罢了。

没想到,正当梁崇义想入非非的时候,却听于颀长叹一声道:“梁将军,为官之道,在于三思。所谓三思,便是思危、思退、思变。不三思可不行啊。”

梁崇义听得一脸疑惑,轻声询问道:“节帅,末将不懂这些。”

于颀看着远处燃烧的水寨,不急不缓的说道:

“所谓思危,便是未雨绸缪,不要等危险来临前再想办法。

所谓思退,便是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做错了,要怎么保全自己。

所谓思变,便是不要沉迷于现在的胜利,要考虑可能会遇到的变化。

梁将军胜了一场,写一封奏折上报朝廷便是。

朝廷若是有赏赐,将军脸上有光;若是不赏,那是朝廷欠你的,将来出了事也好说。

要是梁将军执意要攻都昌县,赢了那是你不听号令擅自行动,输了只怕还要问罪。

如今鲁炅叛逃,正是我们立威立信的时候,赢一场,等朝廷的圣旨便是。

那样即便后面输了,梁将军也是听命行事,胜败乃兵家常事而已。

是不是这个道理呀?”

于颀摸着下巴上的短须看着梁崇义。

卧槽!

梁崇义心中一惊,吓得后背都被冷汗打湿了。他还想着一路突突到浔阳呢,没想到这一战居然这么多弯弯绕绕的。

其实于颀还有个“言外之意”没有明说,梁崇义如果能看出来,一定会受益匪浅。当然了,如果他看不出来,那只能说明此人的成就也就副将到顶了,永远不可能单独领军。

事实上,于颀并不希望很快就将李光弼击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汴州那边的实力极为强大,下辖数十个州,还有两个经济中心:汴州与扬州。

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那真不是一次两次局部的败仗能撼动的。

就算击败李光弼,方清也是不会放弃鄱阳湖的,到时候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援军前来。

梁崇义就算有三头六臂,他能一直赢下去么?

只要输一场,搞不好小命就没有了。

所以,把节奏放缓一点就是了,没必要下死力气。现在赢一场很好,别管含金量如何,先把声势造起来!

至于以后如何,于颀也不是吹牛,现在的世道,他觉得任何人都说不清将来会怎么样。

包括他自己在内,也是一样。

李隆基当皇帝的时候,于颀就在中枢当官了,那时候大唐如日中天,然后如何呢?

然后李隆基噶了。

后来李琩也噶了。

而汴州那边,听说李璘也噶了。

这些皇帝一个接一个,跟走马灯一般的换得勤快。

你敢把身家性命交给其中一个皇帝么?

真就学颜真卿那样?

于颀不是贪官,也不昏聩,但是他做不到颜真卿那种程度。他佩服颜真卿,但他真的做不到对方那种。

“节帅,多亏您指点迷津啊,末将险些犯了大错!”

梁崇义连忙对于颀行礼,心说这位文官心肠确实不坏,或者说脑子比较好使。

现在二人算是坐在一条船上的苦命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看于颀现在的态度,梁崇义的心终于放下了。

……

梁崇义的心虽然放下了,但李璬的心却是高高悬着的。

这天外面秋雨中夹杂着寒霜,襄阳城皇宫紫宸殿内的气氛异常紧张。

李璬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扫过大殿内众多臣子的面孔,眼神中透着不耐。

他有点理解当年自己的父亲李隆基为什么要敛财了。

实在是这个朝廷如果没有钱,那是一天也玩不转。

不当皇帝就不必操心这些事情,一旦当了皇帝,钱从哪里来,下一顿还有没有着落,就是个性命攸关的大问题。

李璬隐约感觉,就算当年李隆基不挥霍无度,不大张旗鼓的赏赐,不作妖乱搞,似乎也无法阻止国家缺钱的趋势,不过是多延缓几年罢了。

事实上,早在开元中期的时候,李林甫就已经在小幅度的进行“精兵简政”,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开源节流,而且很有效果。

当然了,这个所谓的效果,是相对于他调整的那一个细分项目而言的,比如说衙门里面用的报表,如果跟上一年没有变化,那就照旧不必,以此可以节约出十多万贯的纸张费。

但这些小修小补,对于庞大的财政支出而言,就是杯水车薪了。

现在李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官府的机构开始变得臃肿,地方政权也设立了全国性政权才有的那种中枢衙门,经济上无力承担。

很多过往长安的问题,也同样在襄阳出现,换汤不换药。

这个地方性的“朝廷”,不仅没有任何新气象,反倒是没几年就死气沉沉。沾染着过往那个“盛唐”的气息。

“卢卿家,折腾了这么久,你究竟筹集到了多少军费?

能不能当着众多爱卿的面,当着朕的面说一说?

朕也很想知道,你就不要推辞了吧。”

李璬揉了揉眉心,有些疲惫的问道。声音虽然柔和,但却带着不可置疑!

“三,三……”

卢杞就说了个“三”字,似乎就卡顿住了。

三百万?也行吧,距离五百万还差了点,省一省凑合吧。

李璬松了口气,摆了摆手道:“三百万就差不多了吧,现在民间很多非议,奏折都飞到朕这里了,那就将新政停下吧。”

李璬终于还是松口了,这段时间颜真卿每天都要递奏折,搞得他不胜其烦。

难道李璬不知道从商贾这边捞钱,后遗症很大么?

他当然知道,但和现在荆襄朝廷所面临的军事压力比起来,这些也就不算什么了。

“回陛下,不是三百万贯,是三,三十万贯。”

卢杞面露难色禀告道。

听到这话,李璬还以为自己幻听了,就连颜真卿也一脸惊诧的看着卢杞。

合着你在襄阳呼风唤雨,闹腾了这么久,搞得民怨沸腾,也就筹集了三十万贯?

颜真卿听族兄颜杲卿说,汴州的大商贾筹钱的时候,那都是几万贯几万贯的给啊,怎么到卢杞这,就捞不到钱了?

“卢杞!朕的钱呢!”

李璬勃然大怒,直接将桌案上的镇纸扔向卢杞!

他当初给了多大的权力,现在就有多暴怒!

三十万贯,这点钱算个屁啊!

李璬想起当年李隆基办个上元节灯会就花了三十万贯。

他放权给卢杞,让他“好好的”捞钱。不管旁人怎么叫嚷,说卢杞坏话,李璬都当做没听见。

然后就这?

一番鸡飞狗跳,卢杞居然就只搞了基哥办一次灯会的钱?

这狗官是不是认为他这个皇帝好欺负?

“卢相公,颜某听闻汴州的商贾,出资办商号的时候,动辄就是一人出资万贯不止。

你敲骨吸髓的就筹集到三十万贯,其他的钱,该不会是你私吞了吧?”

颜真卿不怀好意的询问道。

他早就看卢杞不爽了,现在正是痛打落水狗的时候。

“是啊,钱呢?

之前么多人在骂你捞钱绝户,把人逼得上吊,现在钱呢?

朕的钱在哪里?”

李璬不顾体面,从龙椅上站起来,一把揪住卢杞的衣领,双目赤红的质问。

那眼神好像要吃人一般,带着无比恐怖的狰狞。

“陛下,微臣没有拿一文钱啊。

荆襄远不如长安富庶,再加上很多商贾听到风声,带着细软举家逃亡。

所以微臣只弄到一些地皮,这些不能直接变现,也不能当做军费。

微臣冤枉啊!”

卢杞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一个劲的给李璬磕头。

大殿内众多臣子都是互相交换眼神,包括颜真卿在内,这些人也都很错愣,无法理解。

再不该,也不能只有三十万贯吧。这捞钱的动静,堪比刮地三尺,钱去哪里了呢?

没有一个人能给出答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