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889章 一忠遮百恶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889章 一忠遮百恶

作者:要离刺荆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20:56:30

第889章 一忠遮百恶

元祐二年七月戊申(28)。

朝奉大夫、都大河北路巡河使者林希为中书舍人,并令回朝。

这并不是真的要任命林希为中书舍人。

只是给他挂个名,好方便出使辽国——澶渊之盟后,宋使辽之文臣,必以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为之。

同样的,辽国使宋,一般都是以皇室/外戚的近支为正使,以汉人文臣高官(中书舍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为副使。

很少有例外。

天章阁待制、知襄州吴雍病逝。

这位是大宋朝为数不多的,本贯在广南东路的待制级重臣。

同时,也是赵煦父皇生前的心腹之一。

这从吴雍的履历就能看出来——其从元丰元年被发掘出来后,历任权司农寺都丞、检正中书户房公事、户部左司郎中、河北转运使、秦凤路经略安抚使、户部侍郎……

这是奔着未来的宰执来培养的。

所以,元丰八年,赵煦的父皇刚刚卧病,朝中的新党、旧党大臣就联手,将之外放襄州——因为吴雍虽是新党,但他不属于任何一派,是典型的孤臣或者说帝党。

皇帝叫他干啥,他就干啥的那种。

故此,不止旧党的人非常厌恶他,新党的人,也觉得他碍眼。

尤其是,彼时当政的王珪、蔡确等宰执。

和吴雍相同生态位的,还有吴居厚、蹇周辅父子、王子京等。

只不过,吴居厚这些人,名声太臭,所以随便搞搞,就能让他们身败名裂。

而吴雍则不同,他手上没沾过什么血,官声也不错。

便对其进行了冷处理。

赵煦在接到了吴雍的讣告后,也是唏嘘不已。

下诏赠户部尚书,命礼部议谥,特命恩荫一子出官。

话说回来,吴居厚、蹇周辅父子、王子京等‘酷吏’。

如今,也都各自履新了。

今年四月,吴居厚的责贬期满,在王子韶主持的吏部的察问之下,吴居厚的考绩被评为‘中上’。

于是,下诏起复,以朝奉郎、集贤殿修撰,权知杭州。

杭州,这可是东南重镇,也是商业、贸易中心。

让吴居厚这个标准的帝党,专门干脏活、累活,而且肯背锅、愿背锅的人,放到杭州去,赵煦想要做什么?

已是无须多言!

⊙тTkan⊙co

而在三月时,蹇周辅就在赵煦的特旨下,以提举杭州洞霄宫致仕。

成功的功成身退。

其子骞序辰,则在同月,自责授签署庐州判官,改知楚州。

楚州,同样是东南重州,大抵是现代的蚌埠、淮安地区。

而王子京这个让福建人,至今咬牙切齿的酷吏,也在今年五月份履新——以馆阁修撰,权发遣徐州通判。

徐州是什么地方?赵煦未来的工业基地。

于是,三年前,天下人喊打喊杀的酷吏们,全部上岸。

而无论是御史台还是舆论,对此都是和瞎了一样。

这在大宋很正常!

多的是集天下毁誉于一身的浊流官员,在非议和争议中平步青云的例子。

毕竟,朝廷培养一个士大夫不容易!

何况,在赵煦看来,这些人也只是犯了一些‘小错’而已。

在大是大非上,他们的立场,可比谁都坚定!

每一个都是坚定的帝党!

忠诚度直接拉到顶的那种!

旁的不说,这两三年来,天下舆论,天天抨击他们,骂他们。

将一切罪责和错误,都推给他们。

但他们反驳过吗?给自己辩解过吗?

没有!

所有人都担下了,别人施加给他们的所有罪名。

坦然的将,他们在任上做出来的一切事情,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没有给朝廷、先帝和赵煦,添哪怕半点麻烦。

这样的大臣,可太难找了。

正所谓,板荡见忠臣,疾风识劲草。

于是,他们的起复和履新,就都很正常了。

一忠遮百恶嘛!

何况,这些人的能力,其实都不错。

第二天,七月乙酉(29),赵煦又接到了一个噩耗。

在本月的辛酉日(十二),致仕大臣,宝文阁待制、提举崇福宫王临,于河中府病逝。

讣至,太皇太后、向太后,皆下诏遣使致哀。

并特旨许甘泉县君孟卿卿,于宫中设祭遥哀。

因为,王临是王广渊的胞弟,而王广渊则是孟卿卿的曾外祖父。

其母王氏,就是王广渊的嫡长孙女。

而王广渊和英庙的关系,无须多言。

英庙在潜邸的时候,王广渊就是其身边最重要的谋士、智囊。

其为英庙登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坊间传说英庙在世时,对王广渊言听计从。

据说濮议,就是王广渊的献策。

也因此,太皇太后对王家人,格外看重。

这才有孟卿卿进宫的机会——不然入宫的机会,如此珍贵,哪里轮得到孟家这样一个破落户?

而赵煦在得知了王临病逝,也派出了使者,前往大名府的王家致哀、慰问。

并下诏追赠王临为礼部尚书、太尉,并追封奉**节度使,御赐神道碑,御笔亲题忠靖二字为碑额,并许荫其子孙二人出官。

这是在酬谢王临的忠心和识大体。

因为,王临是大宋朝为数不多的,自愿响应皇帝诏书,从文资换成武资的高级文官——治平时,英庙下诏求边帅,意推动文官换武资。

但在文贵武贱的大宋朝,英庙的诏书,可想而知,会遇到什么样的境地了!

几乎无人响应!

此时,作为英庙近臣和心腹的王广渊胞弟王临主动请缨,请求换武资。

于是,拜崇仪副使,先知顺安军,后迁河北兵马都监,其后历任沿边诸路安抚副使,成为第一线的将帅,熙宁年间才在赵煦父皇的安排,换回文资。

仅仅是这一个事情,就足以让赵煦褒扬他,给与其超高规格的哀荣了。

更不要说,熙宁变法的时候,勋贵外戚们集体反对,而王广渊兄弟,坚决支持,并在各自治下,贯彻落实了有关新法的各种条例。

因此,王家才成为勋贵外戚中的异类,一直被人排挤、打压(王广渊兄弟虽然都是文臣,但,在朝中他们被视作是如同张尧佐一样的勋贵外戚)。

直到孟卿卿入宫后,勋贵们才捏着鼻子,恢复了与王家的往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