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 第1432章 把倭国船队的情形,提前探查清楚

第1432章 把倭国船队的情形,提前探查清楚!

“宁波的番舶,有多少是番人、倭人,多少是沿海的士绅与豪强?”

听到藩台这样的质问,施文德浑身颤抖,惊惧地无以复加。作为海商中的一员,他其实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十艘倭船中,有七艘是假的明船”,“十船海船里,则有九艘,用的都是不能查的堪合”!

而宁波港海贸利益分润的背后,则三成归管着市舶司的中官,四成归坐地虎的士绅望族,两成归往来运货的海主,一成归提供堪合挂靠的倭商,并无半分交给朝廷!

这是一条极为庞大的利益网络,源源不断地向着大明江南腹地,流入了大量的奢侈品与银钱。沿海士绅的财富急剧扩大,对土地的兼并也在与日俱增。若是一个江南出身的布政使,对于沿海这种私贸情况,自然耳熟能详,也不会真的下什么狠手。

浙、闽、粤沿海三省的市舶海贸,各家沿海的士绅望族都参与其中,不过或多或少的问题。没有那一家大族真的屁股干净,也没人会把刀,砍到自己身上!

可眼下,这一位山西出身的布政使,从陕西调任到浙江,是真的和庞大的沿海海贸利益,没有半点的瓜葛!

倘若他真得要要代表朝廷,整顿浙江官场,收紧海禁,开始清算“普遍违法的海贸”。那这样一位备过北虏的北地进士,可是真是圣人手中一把锋利的铡刀!

这样一把朝堂大刀挥下来,且不说能不能真的砍死那些“坐地虎”,至少冒头的蛇鼠,是必然要身首分离的。而他施家都在藩台这挂上了号,都“颇有豪名”了,还能幸免吗?一个普通的举人名号,可庇护不了这种大场面…

这就是大明海商的悲哀。哪怕他们能凑出几百上千人,纵横南洋倭国,也依然只是大明“食物链”的底层。除非,海贸继续扩大,海商的力量继续膨胀,直到能强行从这个“食物链”中挣脱…但到了那时候,朝廷的目光望来,恐怕就不仅仅是一把铡刀、死几百人的问题了!…

“大人!藩台大人!…”

施文德再也坐不住,直接“噗通”一声,跪倒在布政使王哲的面前。他战战兢兢,汗水涔涔,努力辩解道。

“藩台大人!…海贸虽然确实是…违法颇多…但毕竟…始终依托朝廷允许的番舶贸易…从不敢公开打出旗帜违逆…”

“而这些番舶贸易,也确实给了许多无地的浙省小民,一条养家糊口的活路啊!…”

“本朝宁波四大望族…西湖陆氏、槎湖张氏、江北屠氏、镜川杨氏…都是进士之族!这二十年里,他们荫庇的田地数千上万亩,驱赶了数以千计的小民入城…”

“若无番舶贸易雇佣人手,那这数千没有生计的小民…就只能变成流民,饥寒冻饿而死啊!…望藩台大人抬一抬手,留一条海贸的缝隙,放小民们一条生路吧!…”

“嗯?西湖陆氏、槎湖张氏、江北屠氏、镜川杨氏…无地小民,变成祸乱的流民?…”

闻言,布政使王哲捋着胡须,久久都未曾说话。士大夫们满口“以农为本”,但真提起土地兼并这种事,就很难回答。按照朱子之学,这答案毫无疑问,自然是要大力抑制兼并,惩处豪强,保证小民活口的耕地!

但实际情况上,现在大明真正占地的,从来不是豪强,而是有功名的士绅望族,是士大夫的自己人。在这种现实下,真的很难清查田亩,砍一刀到士大夫自己头上。

哪怕,王哲是个没有利益牵扯的北人,可若是没有朝廷的大力支持,他也没法下定决心,对“陆张屠杨”这些望族动刀的!

若是不解决根本的兼并问题,不提供耕种的土地,就单纯禁绝海贸,不给无地小民活路,逼他们变成流民…对王哲这个布政使而言,就是弊远大于利,很容易弄出民变来。

而在这弘治中兴的年间,他也没法像一百多年后,崇祯年间“士风堕落”的士大夫们那样,说出“杀尽流贼”这种混账话来的。

“宁波东西,尚有滩涂丘陵…若是勉力开垦,也可得薄田些许…哎!”

布政使王哲说了一半,又轻叹一声。国朝都立国一百五十年了。像这种人口阜盛的江南腹地,又哪里还会有没开垦的田地?那些滩涂丘陵,根本开辟不出来,稻、麦都很难成活,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罢了,罢了!朝廷不与‘民’争利。我在这浙江布政使的位置上,最多也就呆个两三年。有些事,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深究…”

布政使王哲摇了摇头,眼中的杀意消失不见,只剩下无奈的苦笑。

大明朝确实不与“民间的士大夫”争利。这都一百多年了,一没有订立贸易关税、征收海贸商税,二没有控制铜银、铸造银元货币。海贸利益的大头,一直以一种官僚体系默许的、视而不见的姿态,流入到沿海士绅的腰包中。

这些年间,不是没有士大夫上书,倡议市舶司改革。朝廷也认识到“番舶”商税的流失,内部争论不休。但在这大明朝发达的文官体系中,想要做出一番改革,又是何等的艰难?只要想要真的改革些什么,变动些什么利益的分配,就会面临巨大的政治阻力!

而那些明里暗里阻拦的朝廷官员,还都是万万人中科举选拔出来,政治与文化水平都点满的人精。他们互相连成紧密的网络,有许多反对的理由和办法。如果没有王安石那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或者土木堡那样外界出现的大变,大明就会像《楚辞》中的龟蛇玄武一样,“始终不变,不动如山”!

“呼…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布政使王哲吟了两句诗,意兴阑珊,对于跪地的施文德,不想再多费什么口舌。他站起身,把那本《黎文僖公集》,彻底收到了书柜里。然后,他就这样神情冷淡,站在案前,俯视着跪下的施文德。

这一刻,好为人师的“师长”消失不见,只剩下一位大明的二品大员,掌控十三省之一的藩台,俯视着一个官场最底层的举人海商!

“施文德,我这次和你见面,是有一件事要交给你。事关浙江大局,你得仔细听好!…”

“按照朝廷的规矩,明年四月,会有倭国使节,率领大股船队,前来正式朝贡。这种大朝贡,十来年才有一次,规模不小,届时会出现的倭人船队,恐怕有两三百人。而我翻阅记载,每次大朝贡出现的倭人,都是些什么佩刀的‘背旗武士’,类似北虏的精骑…”

“每次北虏各部前来朝贡,北地都会派出斥候探查,动员起沿途卫所,时刻进行‘备虏’。而在这些倭使船队抵达前,浙江也需得‘备倭’,像是‘备虏’一样严格防备!”

“江南承平太久,卫所需得好好整治!这一点,我随后会严厉处理。而眼下,你崇明施氏与倭人打过交道,又经营倭国商货的海贸…就作为这次‘备倭’的斥候!…”

“把倭国船队的情形,提前探查清楚!有什么重要的消息,需得第一时间,立即向我回禀!等倭船抵达后,你施氏也要作为翻译,全程陪同沟通!…”

“明年倭人船队的大朝贡,必须风平浪静。要是弄出什么乱子,朝廷的责罚下来,我就只能按大明律执法,好好抓一批勾结倭人的‘贼匪’了!你要晓得,通倭私贸,可是掉脑袋灭族的罪过!…”

“是!是!遵从藩台的旨意!…学生…小人一定把倭人的情形,全都斥探清楚,绝不让倭人生事!…”

听到藩台的严令,施文德深深俯下身来,以头触地,汗水都打湿了地面。而布政使王哲垂下眼眸,瞥了这个畏惧颤抖的海商一眼,足足好几息后,才淡淡开口道。

“好好做!思诚,你来见我的用意,不用你说,我早已知晓…我会递一张藩司的帖子,给几处沿海的巡检司和卫所…只要我在任浙江一天,你崇明施氏,就出不了大的岔子!…”

“不过,我年岁已高,在浙江不会呆太久。只要安稳做完这一任,我也要向圣上上表,告老还乡了。你施氏还是要早做打算,当断则断…不要在我致仕后,生出什么事端来!…”

“来人!上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