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439章 叹吴县,吴县叹!

李承乾、张显怀和秦如召三人一路奔波后,踏入了一家有些陈旧的客栈。

店内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淡淡的酒香,嘈杂的人声交织一片。

他们寻了角落的桌子坐下,随意点了三道简单小菜和一壶当地的烈酒。

李承乾刚一坐下,便深吸一口气,极力克制内心的波澜。

身为帝王,他这些年来已经修身养性了,时刻谨记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帝王的修养,更是维护皇家尊严与朝堂稳定的关键。

可刚刚一路走来目睹的种种情形,却险些将他的冷静理智冲垮,这无疑背离了他一直坚守的原则。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张显怀和秦如召,眼神中带着几分歉意,轻声问道:“显怀,如召,我知晓你们的孩子才出生不久,这原本是该守在妻儿身旁,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

“我却在此时将你们唤出,伴我远行,你们心中可有丝毫委屈?”

张显怀和秦如召听后,先是微微一怔,似乎被触及了心底的柔软。

但很快,他们便眼神坚定地用力摇头,齐声说道:“老师,我们绝无委屈!能追随老师左右,为老师排忧解难,是我们此生之幸,何来委屈一说?”

他们的声音虽不大,却充满了真挚。

李承乾见状,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有这样两位忠心耿耿的学生相伴,是难得的幸事。

“显怀,你把今日我们一路上的见闻都详尽记录下来,至于这些记录日后作何用途,且等我们回去后再从长计议。”

李承乾神色凝重地吩咐道。

“是,老师。”

张显怀立刻回应,随即从随身的包袱中取出纸笔,摆放整齐,准备将这一路的点点滴滴如实记录。

李承乾的思绪渐渐飘远,回想起史书上记载大业六年那段看似辉煌却暗藏危机的岁月。

那时杨广在位,隋朝从表面上看,处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象。

隋朝都城洛阳,作为国际贸易和交流的核心之地,每日都有各国的使者和商人穿梭往来,热闹非凡。

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不同肤色、服饰的人们汇聚于此,展现出一片繁华喧嚣的景象。

可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诸多致命的危机。

杨广好大喜功,对奢华的追求近乎疯狂。

大业六年,他竟下令用昂贵的锦绸将城中的树木层层包裹起来。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在那些外国使者和商人面前炫耀隋朝的富足,妄图以这种极度奢华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国力强盛到极致的假象,让四方来朝者都对隋朝产生敬畏之心,从而满足他膨胀的虚荣心。

从洛阳城的大街小巷望去,确实能看到令人瞩目的繁荣。

街道被精心修缮拓宽,地面铺设着平整的石板,道路两旁的建筑宏伟壮观,雕梁画栋,美轮美奂。

而那锦绸裹树的奇特景观,更是为这繁华增添了一抹荒诞的色彩。

远远看去,整个洛阳城仿若梦幻中的人间天堂,纸醉金迷,令人目眩神迷。

可实际上,这般虚假的繁荣背后,却是百姓们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无休止的劳役之苦。

为了满足宫廷的奢靡挥霍、庞大工程的建设需求以及战争的巨额开支,百姓们被无情地压榨着每一分血汗。

无数的农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和家园,投身于繁重的劳役之中,致使大片的农田荒芜,粮食产量锐减,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而如今,眼前吴县的景象,让李承乾仿佛看到了当年隋朝的影子,这便是他为何如此愤怒的根源。

隋朝才灭亡没多久啊!

那惨痛的历史教训还历历在目,百姓们刚刚从战乱和困苦中挣扎出来,难道如今的大唐也要重新走上这条覆亡之路吗?

这一趟江南之行,李承乾看到了许多令他痛心疾首的事情。

随着工业的兴起,不少人抓住机遇,靠着工业生产和贸易发了财。

然而,这些富起来的人却并未按照他的期望,心怀天下苍生,带领贫困的百姓共同致富。

相反,他们自私自利,将贫苦百姓视作廉价的劳动力,肆意驱使、压榨,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只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想到此处,李承乾的心中越发感到无力和悲哀,仿佛有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如召,研墨,我要题诗一首。”

李承乾打破了沉默。

秦如召听到这话,立刻从包裹中小心翼翼地拿出纸笔,在一旁专注地研磨起来。

他的动作沉稳,不多时,墨便磨好了。

李承乾提起毛笔,笔尖悬于纸面之上,稍作停顿。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今日在吴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那些百姓们贫苦的生活画面,那些官员们为了政绩而做出的荒唐行为,一一在他眼前闪过。

随后,他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行行诗句在纸上缓缓浮现。

他将自己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对官场**现象的痛心疾首以及对大唐未来的忧虑,皆融入了这诗句之中,笔下的每一个字都仿佛饱含着千钧之力。

这一举动自然吸引了客栈内不少人的目光,众人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想要一探究竟。

江南之地向来文风昌盛,才子佳人辈出,人们对诗词歌赋有着独特的热爱和鉴赏力。

然而,眼前的这种“风雅”,却绝非是李承乾心中所向往和追求的真正的风雅。

在这看似繁华的吴县背后,隐藏着的是如此多的不公与苦难,这是对“风雅”二字的亵渎。

直至李承乾搁笔,一首《叹吴县》已然跃然纸上。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轻声念出了诗句:“江南吴县冬风好,红棉裹木意何高?”

“官为虚荣饰耳目,民于寒苦缩蓬茅。”

“富奢皆向木中聚,贫馁偏朝屋内熬。”

“朱门酒肉应犹暖,瘦骨鹑衣叹未消。”

“本末颠狂人作孽,疮痍满目待谁疗?”

“愿化春霖涤腐朽,还将暖煦照寒梢。”

当这些诗句传入众人耳中时,他们一个个都面露惊愕之色,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

这样直白地批判官场、揭露社会黑暗面的诗句,无疑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他们不明白眼前这人为何竟敢写下如此大胆的诗句,这简直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公然挑战权威。

有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开口称赞这首诗,可话到嘴边,却又环顾四周,看到周围人那紧张担忧的神情,以及不远处官府衙役的身影,便硬生生地将话咽了回去,不知该如何是好。

而恰好就在此时,一位吴县县尉路过此地。

他原本正悠闲地在客栈中巡视,听到这首诗后,顿时怒不可遏。

他猛地一拍离自己最近的桌子,大声呵斥道:“你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书生,好大的胆子!难道不要脑袋了吗?”

“竟敢写这种反诗来诋毁我大唐的官员,诋毁当今陛下?”

说着,他还双手抱拳,对着上空恭敬地拱了拱手,似乎是在向皇帝请罪,以显示自己对陛下的忠诚。

那模样显得既滑稽又可悲。

可即便是这样,百姓也无力反抗,但幸运的是。

他斥责的是大唐的主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