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我的探墓笔记:1949 > 第32章 分道扬镳

我的探墓笔记:1949 第32章 分道扬镳

作者:灵渡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14 22:49:31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在吃早餐的时候,杨宁竟然拿出地图铺在了桌子上。

她说:“书生,萧安,你们觉得这地图中画的这种地形会是我们这边的山吗?燕山不太可能有这种地形,这山的坡度太陡峭了,不符合燕山的形制。”

书生吃惊地说:“你咋有这地形图的?你哪里来的?”

书生把本子拿过去,直接就把地形图给扯下去,把那张纸紧紧地抓在了手心里。

萧安一拍桌子看着我说:“王守仁,你脑壳里装的是浆糊还是屎哦,你在做啥子!”

我说:“杨宁非要知道,我觉得我们既然是合作伙伴了,没必要瞒着她吧。再说了,她可是我的未婚妻。”

杨宁也说:“是啊,你们这是干嘛,你们在挑拨我们夫妻感情吗?”

王宁气得一摔筷子,说不吃了。起来就走了。

书生也是指着我说:“你简直就是猪!”

说完书生也走了。

老赵低着头吃饭,一句话不说。

我说:“老赵,你觉得呢?”

老赵说:“吃饭吧!”

我说:“我想知道,为啥都觉得我错了,杨宁是我未婚妻,难道我把地图告诉她有错?你们到底咋想的嘛!”

老赵一句话不说了,低着头只顾着吃东西。

我也气得一摔筷子说:“简直莫名其妙!人跟人之间就不能真诚一点吗?待人以诚难道就是傻?简直岂有此理!”

我起来也走了。

杨宁立即追着我说:“守仁,守仁你别这样,大家都是自己人,还是要团结!”

我大声说:“还可能团结吗?你看看他们那嘴脸,给你看地图咋了?就他们配知道,你就不配知道吗?他们是不是太自私了啊!”

杨宁这时候叹口气说:“算了,我看啊,我还是退出吧。不能因为我影响了你们之间的友谊啊!守仁,我先回去住两天,你千万不要因为我和萧安书生他们闹掰了,我不想你这样。”

我说:“这样的朋友还有必要处下去吗?”

杨宁说:“守仁,你听我的,别这样。做人要大度!”

回到后院,杨宁骑上自行车就走了,临走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因为她影响我们之间的团结。

杨宁走后,我去了前院,萧安和书生都笑了。

我说:“我就纳闷儿了,杨宁怎么就觉得我缺心眼的呢?”

书生用折扇敲了一下我的肩膀说:“这你就不懂了,她不是觉得你傻,她只是觉得自己太有魅力了。高估了自己。”

我说:“杨宁的确是有魅力的,那小脸蛋,那整齐又洁白的牙齿,那眉眼,头发是那么的黑,头皮又那么白,挨着她坐着,就有香气往鼻子里钻。”

萧安说:“真的假的?你的魂怕是都被勾走了吧。”

我立即否定道:“咋会!我王守仁坐怀不乱!”

杨宁走了就没有再回来,当我去杨家找杨宁的时候,老段告诉我,杨宁去她姥姥家了,说是她大舅过六十大寿,她去给她大舅祝寿去了。

其实我心知肚明,什么祝寿啊,多半是去了金陵,到了金陵之后,她会和陆英俊在当地走访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建文皇帝的传说。之后他们再决定去什么地方,不过大方向不会错,大概率是朝着云贵川一带去了。

虽然地图给了他们,但是线索还在我们手里,我们还是按照既定路线,准备进燕山。

不过在走之前,我让三小儿打听了陆英俊的消息,果然,陆英俊也不在北平。他一定是和杨宁一起南下金陵了。

这次进山是我们四个人,我,萧安,书生和老赵。

杨宁弄了两头驴过来,我们刚好就有了四头驴,干脆都带上了,我们牵着驴就进了山。按照老赵说的,回来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骑驴回来。

进山之后我就在想,一天时间,这一天时间我家祖先能走多远呢。

这故事里也没说是骑马还是坐车,或者说是步行。

老赵说:“大概率是赶车,古时候出门都是赶车出行的。骑马打仗行,但是赶路是绝对不行的。因为骑马带不了物资啊!赶车就没问题,最主要就是要有个车棚,走着走着,要是赶上下雨了,赶车到树下,钻进车棚不仅能避雨,还能美美地睡一觉。”

我说:“那是马车还是驴车呢?”

“应该是驴车。”老赵说,“马多值钱啊,那是要上战场的,牛更值钱,那是要耕田的。只有驴,上不了战场,耕不了田,但是驴要是用来拉车,兼顾了马的速度和牛的耐力。”

我点头说:“驴车的话跑得可就快了,我见过小毛驴拉着车在路上跑,人根本追不上。那小铃铛响得才叫一个清脆。”

老赵说:“一辆驴车要是走平路,一天能走一百里。要是走山路,一天也能走五十里。尤其是你家祖先那种跑长途的驴车,车都很轻,驴很壮。”

书生摆着手说:“那时候的车质量并不好,尤其是车轮的质量没办法和现在比。我觉得一天能走三十里就不错了。”

老赵说:“那就按照四十里算吧。还有,我觉得离开北平进山,并不是离开北平城区,应该是离开了居庸关大车店,然后出了居庸关到了匈奴那边,走了一天的时间。你们觉得呢?”

书生说:“老赵,你觉得这大瓦房村在居庸关外面不合理,匈奴咋可能建大瓦房嘛!大瓦房村一定在居庸关以内。萧安,你觉得呢?”

萧安点头说:“我觉得书生说得有道理,这大瓦房村啊,一定在居庸关内。关外不可能有大瓦房,匈奴除了会打猎,根本不懂烧瓦。他们连铁锅都没有,肉都是用火烧着吃。”

书生说:“最关键的是,在这深山里有大瓦房的话,那一定是军事设施。要么是朱元璋修的,要么是朱棣修的,我觉得这大瓦房啊,应该离着居庸关不远。”

老赵也点点头,看来他是认同了这个说法,不过他又说:“这样的话,我们就在居庸关内寻访。我们就朝着居庸关方向走。”

我们师徒四人,哦不,我们四个家伙就这样牵着驴,直奔居庸关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