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窥春情 > 第508章 分别

窥春情 第508章 分别

作者:琼玉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03 11:13:04

年后稍微忙碌了一段时间,又空闲下来。

沈微慈已经给昫儿找了一位老师,前太傅付先生在家里办的族学。

付先生德高望重,京城许多贵族子弟出自付家学堂,个个品行端正,德行不亏。

就连当初三皇子和四皇子,付太傅也曾教导过他们。

付先生虽然为人古板了些,做事一板一眼,但学识渊博,也不是谁他都能收的。

在他那儿上学,要是让他不满意,不管说什么,都不会再收了。

本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也不怕得罪了谁。

沈微慈亲自将宋昫送去的时候,付太傅领着宋昫单独进了屋子,出来时告诉沈微慈,昫儿那孩子有天资,他收下那孩子了。

沈微慈松了口气。

昫儿虽才三岁半的年纪,但千字文已能背下大半,估计已经有些开窍。

其实沈微慈还将景湛也一起送了过去,只是付太傅说景湛意不在读书,倒不是笨。

沈微慈明白付太傅的意思,领着景湛回去后,还是为他请了一位老师。

宋国公府几乎都是武将,祖宗没有德高望重的文臣,族学几乎都是请来的老师。

且族学只教导到八岁,八岁后要么去学堂,要么去西恩了。

如今宋国公府的族学学堂已空闲了许久。

沈微慈便让人将学堂收拾出来,又请了两位颇有名声的老师来国公府给景湛和清娪教导。

甄氏听了消息过来找沈微慈说话,觉得沈微慈过于小题大做。

景湛本是一个丫头的孩子,放到国公府的族学读书,有些不合规矩。

再有女子读书,贵族人家里几乎都是请从宫里出来的嬷嬷教导仪态规矩,再请身边的婆子教导女工和女则。

几乎不怎么学四书五经。

更何况清娪才三岁多,又能去学什么。

沈微慈知道甄氏的意思,她的意荣便是她身边的嬷嬷教导,没想过上族学。

再有她觉得让景湛去族学不合规矩。

沈微慈看着甄氏笑了笑:“景湛不过陪着清娪一起做个伴罢了。”

“再说,读书明理知事才是最重要的。”

“女工再好,品行不好,更不行。”

“女子比起男子来更应该读书识字,才知道她要的到底是什么。”

“而不是学一堆琴棋书画,作用也只是讨别人喜欢。”

甄氏的脸色僵了僵,看着沈微慈:“弟妹这话有些听不懂了。”

“哪个世家女子不学女工,琴棋书画”

沈微慈慢悠悠的喝茶:“自然要学的,但我的清娪,将来她愿意学什么便学什么,我不强逼她。"

"只是读书识字,必不可少。”

甄氏看了看沈微慈连上的神色,便不再多说了。

沈微慈重新开了学堂的事,族中很快知晓,隔壁将军府的听说清娪在学四书,便也将自己女儿送了过来一起。“

甄氏虽说学那没用,却也将意荣送了过来。

宋老太太也只过问了一声。

几个孩子上了学,沈微慈的日子就又能空闲下来些。

除了府里日常的事情,其余的便是照顾宋老太太了。

宋老太太的身子一日一比一日差。

尽管日日都喝补药,但宋老太太一样没什么精神气。

太医说这是心病。

国公爷走的太惨。

听说现在国公爷的头颅早已成了白骨,却仍被金兵挂在旗上。

这是宋家每一个人的心病。

只是宋老太太尤其伤心而已。

宋国公府埋葬时尸骨不全,谁又不伤心呢。

转眼日子又入了秋,前线却传来北靖的军队往京城来的消息。

宋璋带兵守在广灵,金兵破中州的最后一道险关,这处地方要是被金兵占领,入南便势如破竹。

眼看前头传来捷报,宋璋又收复了三城,正逼退金兵,北靖又往北边来,皇帝便立马派人去桐丘守着。

桐丘离京四百里,中间隔着一城,易守难攻,北靖不好打进来。

京城内的百姓虽听说北靖打来的消息,但大多并不害怕。

皇帝还在又怕什么。

只是一些有门道的听了消息,却慢慢往南迁。

因为百里外围城,京城内到底有些心慌,粮食一路水涨,路边乞讨的人愈多。

从前一斗米十五钱,如今一斗米已飞涨到两千钱。

沈微慈去城东接昫儿一路回来,掀开马车帘子看向外头,寒冷秋日,衣不蔽体,饿殍遍地。

她看见单薄衣裳的小童紧紧靠在母亲怀里,忍受寒风灌体。

老妇满头乱发奄奄一息。

可这里是京城啊。

那被金兵和北靖踏过的地方,又是什么样的景象。

沈微慈紧捏帘子,指甲深陷其中。

宋国公府粮仓中还有许多粮,她回去与宋老太太商量,这民生多艰的时候,施粥救民。

宋老太太便对沈微慈道,一切由她做主就是。

沈微慈原想写帖与平日里交好的妇人商量一起施粥。

她夜里坐在案前深思,手上握着毛笔,墨水落到宣纸上,却迟迟落不了笔。

只是思量许久,也没有落笔。

因为她要求不了别人。

正逢战乱,谁又那么愿意。

即便沈微慈要想施粥,二夫人三夫人也不愿答应。

要不是宋老太太点头,府里面也必然有争端。

三夫人来找她,挑明了话。

北靖打不过来还好说。

要是打进来了怎么办。

有了粮才能活。

将粮仓里的粮施完了,自家人吃什么。

再说这场仗到底又要打多久”

其他人都屯粮,哪有施粮的道理。

沈微慈知道三夫人说的有道理,谁又知道这仗打多久。

但她没法子忽视眼前看到的那些。

一意孤行。

宋国公府开始施粥,每日在门前排队的不知几何。

沈微慈怕哄抢生乱,叫了十几个侍卫来回走动。‘

那身上的盔甲和手上的长枪,总能震慑住人。

沈微慈只亲自出现过一次,但外头却传起她的好话,将她比作了玉菩萨。

那回她脸上缠着白巾,却被凉风吹开,引了人哄看,便不再露面了。

沈微慈自觉自己担不起这名声,还叫人去压了压。

宋国公府一连施粥便是三月,中间桐丘的消息如雪花传来。

无论消息好坏,都几乎牵扯着京城的命运。

-

在这一年的初冬时,沈微慈收到了宋璋的来信。

让她南去。

其实在秋末的时候,京城好些人家已经开始拖家带口的逃出城了,但大多还是留着的。

毕竟皇帝还在京城,就像是一颗定心丸。

建安侯府的也给沈微慈来信,问要不要先将家人安顿出去。

沈微慈都没给建议。

走不走都是自己的选择。

京城其实已经许多人悄悄的走了。

有些官宦也偷偷的安排家人往南去。

留在京城内的,几乎都是京城官员,和平民百姓,许多铺子都已经闻风关闭。

毕竟祖上积累的财富,要是北靖的人真打来,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现在宋璋来了信,让她南逃去金陵。

宋国公府在金陵有族产,有宅院,金陵又处南边,北靖和金人暂时打不到那边。

还有前面有宋璋守着,是宋璋考虑的万全之策。

只是金陵路远,宋老太太又病重,路上的情况未可知。

沈微慈与宋老太太和三老爷商量,三老爷一脸焦心。

他在朝廷,知道桐丘的局势。

他道:“现在走可能还来的及。”

仅这一句话就知道局势了。

况且沈微慈收到宋璋的信,也是半月之后了。

宋老太太病的连下榻都难,又是大寒的天,逃的路上也比不得在府里什么都有。

什么都方便。

路上风餐露宿,一大行人,又是战乱,山贼草寇横行,宋老太太的身子不一定能吃这个苦。

宋老太太不愿拖累了众人,让沈微慈先带女眷去金陵,她就一个人留在宋国公府。

宋老太太不愿走,怎么劝也不愿。

再有宋老太太如今下床已难,太医说宋老太太再大动便油尽灯枯了,这些月不过靠着补药撑着身体。

或许宋老太太也知道自己的身子快到尽头,不愿客死异乡。

沈微慈安慰宋老太太:”老太太身子还好着,听说金陵景色宜人,去了那儿或许身子更好。”

但宋老太太依旧摇头:“我哪儿也不去,死也只想死在这里。”

宋老太太异常的坚持偏执,让沈微慈左右两难。

她也不可能将宋老太太一个人留在这里。

她与二房三房的商量后,她留下来照顾宋老太太,等宋老太太的病稍微好一些后再和宋老太太一起走,轻装赶路,总比一群人赶路要好。

宋老太太见沈微慈要留下来陪她,眼泪落下,紧紧握紧她的手,哽咽难言。

沈微慈往建安侯府去了信,能安排走便安排走。

其实慧敏郡主和长公主早在北靖抵桐丘的时候,就往父亲的驻地去了,走前还提议要带着清娪和昫儿一起。

其实沈微慈也考虑过,但两个孩子死死抱着沈微慈不愿分开,慧敏郡主没法子,也就作罢,让沈微慈早安排好后路。

如今又是要到分开的时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