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儿童睡前小故事 > 第102篇 画龙点睛

儿童睡前小故事 第102篇 画龙点睛

作者:畅通无阻的宗维侠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02 23:11:40

画龙点睛

在古代的一座寺庙里,有一位十分有名的画家。他的画技十分高超,但是他的能力并不是最引人注目的。相反,他最让人赞叹的能力,是在他的画作上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技巧,以至于他的画作总是看起来格外有生气。

有一天,一个高官前来参观寺庙,看到了画家的画画过程。画家在自己的作品完成之前,总是从第一笔开始慢慢积攒,直到最后的小步骤--画龙点睛。

观察过程,高官对于画家的画龙点睛十分感兴趣。仔细研究后,他发现画家总是在画作的最后一刻,轻轻地在作品里施加了一笔笔微小的技巧,而这正是画龙点睛的核心。

高官惊奇地发现,这种微小的技巧赋予了画作完全不同的情境感。这笔中加入的许多细节增强了画作的色彩与深度,使得画作看起来更加鲜明。

于是,高官慷慨的表示出愿意用大量的财宝来换取这位画家突破性的技巧。然而,画家拒绝了高官的好意,“不论钱币、权势如何,都无法购买我画龙点睛的秘诀。”,他说道。

高官带着一份空虚的感觉走了,但他明白了画家能够创造出如此美妙的作品背后,重要的是这种”画龙点睛”技巧。通过这一技巧,人们的创造力可以被激发,而作品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显得生动真实。

多年以后,这位画家的作品对于“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定义,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的传记也变得富有故事性,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使得人们理解了这一成语的真正含义——通过微小的细节和技巧,更好的体现完美。

镇国垂帘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晏子的大贤,他曾在齐国为相,因其治国有方,被称为“晏子之治”。当时,国君齐桓公十分器重晏子,将他看作了解决国家问题的良方。晏子任职期间,辅佐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整个齐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晏子为齐国相之际,齐桓公的儿子田单叛变,将齐桓公软禁在宫中,并拥立王孙贾为国君。晏子知道了田单的叛乱,也知道齐桓公被软禁后的危险,于是他与齐庄公一起坚守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为此付出了很多艰辛。在晏子的努力下,齐庄公终于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打开了宫殿,将齐桓公解救出来,田单被抓获并处以极刑。

这个事情后来就被人们称为“镇国垂帘”。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当国家遭受到内忧外患的时候,智者必须镇定自己,并准确地把握国家大势,通过各种方法来拯救国家,挽救颓势。晏子正是这样一个聪明智慧、敢于亮剑的人,他用自己的手段和智慧,最终化险为夷。

晏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需要有能干的领袖来治理。而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我们需要有像晏子这样的有才华、有胆略、有担当的人来拯救、支持、保证国家稳定,为民造福。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晏子一样镇定自若,有智有谋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并且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庭、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巧立名目

相传古代有一个君王,他非常善良而且富有,百姓对他非常敬重。这个君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他每年都会给孤儿和穷人分发粮食和衣服。

有一年,君王在发放粮食时,发现其中有一个穷人叫做张三。君王很关心张三,他想让张三生活更好一些。于是,君王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巧立名目。

君王告诉张三,他听说张三非常善于耕作,希望能让他去种一片宅基地。这样,张三就会有自己的土地,并且能够自食其力。张三非常感激,欣然接受了君王的安排。

之后,君王一直密切关注张三的情况。几年后,张三已经不再是一个穷人,他变得非常富有,并且成为了父亲。张三的儿子随后也成为君王的官员,成为了君王一生的得力助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巧立名目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梦想。如果君王没有发现张三的优点,可能他会慈善给予张三一些好处,但张三很可能会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但是,君王巧妙地利用张三的才能,成功地帮助张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当我们想要帮助某个人时,我们应该先了解他们的兴趣、梦想和目标。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并巧妙地利用他们的天赋和优点,我们可以实现一些不可能的目标,帮助这个人取得成功。

童言无忌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庄,村庄里住着一位小姑娘,名叫小兰。小兰是个机灵活泼的女孩,常常开心地卖弄自己新学到的成语,让村里人津津乐道。

一天,小兰的爸爸生病了,她急忙跑去请大夫。小兰心里想:爸爸是村里最重要的人,如果大夫治不好,爸爸就得离开我们了。于是,小兰跑到村长家,向村长请命,村长也听说了小兰的父亲生病,非常着急。他一听说小兰要请大夫,就为小兰教了一个新的成语:“下笔成章”,并告诉小兰应该把开药单的命令清楚地写下来,让大夫能够清楚地看懂,好及时治疗小兰的爸爸。

小兰接受了村长的建议,拿起了笔,下笔成章地写好了病症和开药的内容。大夫看了查看,称了药方,说了一声谢谢,就离开了村庄。

第二天,小兰看到她的父亲感觉好多了,很快就康复了。爸爸非常感激小兰,小兰心里也难以言说的喜悦。她静下心来思考,成语的用处不仅在于炫耀,还能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让生活更美好,更有序地进行。

就这样,小兰开始了她艰苦的学习生涯,她不再单纯地追求成语的个数和含义,而是更注重成语背后的人生哲学和细节。(此处之前有写过,不得写)时光荏苒,小兰长大后成了一位优秀的医生,使用自己掌握的成语,帮助更多的人康复健康。她用行动诠释了成语的真正意义——见贤思齐,行善积德,感恩图报。

小兰的人生,就像一本现代的童话书,教给我们:年少的童言无忌,充满机智和活力,但即便长大成人,也要仍谨记初心,用自己所学来回馈社会,让自己不断成长进步,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让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横眉冷对千夫指

在古代,有一个城池黄河之畔,山河壮美,人杰地灵。这里有一个叫做刘翰的有志青年,自幼好学,文笔纵横,深受乡里乡亲的敬爱。但不幸的是,刘翰的父亲早逝,家中贫困,无法供他进入儒家经典书院修习,后来他被迫放弃学业,外出谋生。刘翰便从此走上了一条崎岖漫长的求学之路。

走到了一个晚上,刘翰在路上遇见三个流浪汉,于是他主动走过去同他们聊天打发时间,聊到后来他发现这些流浪汉对他抱有敌意,于是他就与他们发生了争执,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与他们斗智斗勇。就在他们身手不凡的时候,一名年过六旬的老翁出现在了场上。

这老人容貌丑陋,但是与年龄不相符合,奇妙地释放出一股强大的气息,令四周的人感觉到无比的震撼。刘翰来不及思考,认为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于是向老人传达出他内心的决定,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 老人听到后,微笑着答复他:

“棋逢对手,剑拔短先。你既然有了决心,就一定要有能力去面对前方的挑战,有勇气去索取属于自己的路途和未来。”

随后,那群流浪汉见状,便不再为难他,三个流浪汉也因刘翰的胜利而感慨良多,纷纷点头赞许。

刘翰从此心中坚定,走上了求学之路。不久后,他成功闯过关卡,一步步向着他的目标和理想靠近。

后来,时隔多年,刘翰在科举大会上较拼了所有对手,成为了状元, 名扬天下。而那股强大的气息和他的座右铭,“横眉冷对千夫指”,一直秉持到了他的晚年。

这就是一个关于“横眉冷对千夫指”成语故事,述说了一个勇敢的人,在逆境中不摇不晃、勇往直前,最终获得成功的感人故事。

断桥残雪

在古代的南方有一个叫做蓝田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古老的断桥,因为岁月的流逝和自然的侵蚀,桥上的栏杆已经断了,桥面上也覆盖着白雪。这座桥就是断桥残雪。

在古代的时候,这座桥可谓是十分热闹的地方。桥上商贾云集,时常有一些艺人乞讨,甚至还有一些人带着自己的表演队伍来这里表演,桥上总是人来人往,喧闹非凡。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琳琅的女孩,她的父母是当地富商,并且家中有一个非常宝贵的玉石。这个玉石是琳琅家里的镇家之宝,因为这块玉石不仅具有很高的价值,还相信会有很强的灵气。

琳琅的父亲为了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价格,便想着带着这块玉石去蓝田的断桥卖。当琳琅得知这个消息后,她非常担心自己家的玉石会被别有用心的人们抢走,于是她向自己的父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她说:“父亲,如果我们带着这块玉石去断桥,也许会遇到一些贼人,他们会用我们不知道的办法抢走我们的宝贝,所以我想我们还是不去了吧。”

因为琳琅是父亲的掌上明珠,他很听女儿的话,于是就没有去蓝田的断桥。

没想到的是,在一个寒冬的夜晚,家里的别墅被入室抢劫了,资产抢走了一大半,家里乱成了一片。琳琅的父母不知所措,也想不出这些窃贼到底是哪来的?

就在大家无助的状况下,琳琅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是他们去了蓝田的断桥,恐怕玉石就不会被贼人抢走了。琳琅决定亲自前往断桥寻找线索,果不其然,她在断桥边上找到了一些线索,这些线索帮助她很快就追到了那些抢劫者,让他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自此之后,守住防线的主人公们忙着修缮断桥,让桥面变得整洁,栏杆恢复原样。而此时,不少游客为了欣赏这座美丽的断桥,前来蓝田,断桥也因此成为了当地有名的风景之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太过心存侥幸,人生总是充满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而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提前预防。再美的风景背后也可能隐藏着种种危险,珍惜生命,保护自己的人财物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凿壁偷光

在古代,有一位叫做张三的书呆子。他非常喜欢读书,甚至忽略了对身体的照顾,在一次长时间的读书后,他的视力竟然大受影响。

为了能够继续读书,张三去找当地医生。医生告诉他必须要避免长时间的阅读,而且他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照亮书页。可惜,张三没有太多的钱来购买更明亮的灯具。

突然有一天,他从楼上听到了一个女孩的嚷嚷声,她说有人摆了屋子隔壁的货物,挡住了她的光线。张三听到后想到一个点子,他立刻就去买了一些工具,在傍晚的时候开始凿壁。

他认为,如果他把墙壁凿开一个小洞,那么从隔壁传来的光线就能够照亮自己的书桌了。然而,张三凿了好几小时,还是一直没有凿到结实的石墙。

为了不让墙壁坍塌,他每次只凿一点点,这种方式虽然漫长而艰辛,但是非常有耐心的张三坚持了下来。几天之后,他终于凿出了一个小洞,夜晚隔壁的灯光成功照亮了他的书桌上。

可是这个小动作引起了隔壁人家的注意,他被告知不能破坏业主的建筑结构。于是张三和隔壁的居民仔细商量怎样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决定合作,在隔壁的墙上开一个窗户,使得阳光和自然的光线能够流过来。

从此以后,就有了“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它的意思是:通过尝试一些奇怪的手段或方法,获得知识或信息。

张三面对困难没有放弃,不断尝试,最终成功了。成为了一位成功人士,当然也是颇受人们尊敬的智者。

桃花扇

在南宋时期,有一位年轻的书生叫做李少华。他有一个妻子,名叫王二娘。李少华和王二娘是一对恩爱的夫妻,生活过得甜蜜而幸福。

有一天,李少华因为参加了一期高级官员的考试,想要将功补过,却意外得罪了宦官折槁。折槁为了报复李少华,以求贿为名,将李少华和王二娘陷害入狱。 而李少华所给的钱财却被折槁私吞了。

在狱中,李少华和王二娘感到非常的无助和绝望。他们想方设法想出逃狱的计划,但却总所不能容。

直到有一天,仁宗皇帝出巡到附近,李少华趁机写了一封状纸,求皇上替自己伸张公道。折槁怕事情败露,便准备把李少华用毒药毒死,李少华危急时刻,王二娘想到了一个灵感,于是找到了狱卒换了一把扇子。王二娘心想,只要自己穿上女装,将扇子遮住脸,就能够偷偷溜出监狱,去找士兵求助皇帝。

她在夜幕下穿上了女装,将扇子遮住脸,一步一步向着希望的方向前进。她遇到了一个士兵,向他请求救援。士兵经过她的指引找到了皇帝的批示,签字同意释放他们。

最后,李少华和王二娘得以被释放出狱,并得到了皇帝的特赦。他们最终回到原住地,重建了幸福的家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无助的时候,也不应该放弃对生命的保护和正义的追求。有时候,即使希望渺茫,也要努力尝试,也许就会有用之不竭的智慧和勇气。而王二娘的扇子和解救了夫妻俩,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口中的成语“桃花扇”,形容智慧和机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