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968章 羽檄纷纷兵戈急(六)

隆庆中兴 第968章 羽檄纷纷兵戈急(六)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2 22:27:22

在戚继光的奏疏中,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要组建车骑步营,兵法有言:因形战守,就是要根据地形来决断。而蓟镇就是明显的地形复杂,边关腹地以南是平原地形,近边内地是半险半易的地形,边外迤北是狭隘的山谷森林地形。

如果北虏侵入到了平原地带,最好是采用车兵来应对; 如果是在近边地区,最好采用骑兵来应对;如果是在边外,最好采用步兵来应对。三个兵种根据实际的战场状况合理的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而且戚继光也提出了具体的野战时机,就是未定和不意两个时机,所谓未定,就是北虏刚到边地因山 谷崎岖而骑不成列,首尾不顾的时候,所谓不意,就是北虏撤离内地满载而归的时候,戚继光认为,官军要抓住这两个时机,果断出击,沉重打击北虏。

而具体到车、步、骑三个兵种的使用上,戚继光认为,用车营来抵御虏骑的突冲之势,用步兵来护卫车兵,同时步兵借助车兵的优势加强自身的战斗力,骑兵发挥奇兵的出其不意的作战效能,随时听从上级指派。这样的话,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官军的优势。

戚继光的设想颇为宏大,戚继光认为,要在蓟镇编练车步骑营五到十万,用以与北虏野战,具体到蓟镇各路,戚继光建议,在蓟镇的东中西三路共设置车营七个:以东路副总兵统领一营,合巡抚标下一营,驻扎在建昌、遵化;以西路副总兵统领一营,合总督标下一营,驻扎在石匣、密云;蓟镇总兵统领二营,驻扎在三屯营;昌平总兵统领一营,驻扎在昌平。

对于每个车营的装备配置,戚继光主张每个车营配备重车一百二十八辆,轻车二百一十六辆,步兵四千,骑兵三 千,驾轻车马二百一十六匹。还要配置大量的火铳、喷筒、火炮、佛郎机、火箭等兵器。

戚继光向朱载坖上疏的原因不仅仅是陈述自己的方略,而是要争取朱载坖的资金支持,朱载坖很清楚,无论是戚继光有修建的空心敌台,还是编练车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没有银子是万万不行的,而且是大量的银子,朱载坖当然知道戚继光的这个办法好,但是戚继光的办法费银子啊。

朱载坖将戚继光的奏疏下部议,无论是江东还是马森、杨博都不支持戚继光这么大搞,原因很简单,朝廷现在的财政还不宽裕,一下子拿出这么大一笔银子,实在是很困难的,还有就是战马也不足啊,按照戚继光的计划,编练七个车营,驾车的马匹还好说,一个车营要配置三千骑,七个车营就是两万一千骑兵,最少就是两万多匹战马,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啊。

还有就是修筑空心敌台,蓟镇边墙近两千里,按照戚继光的规划,要修筑数以百计的空心敌台,所耗费的钱粮可不是小数字,还有武装这些兵马的武器装备,军饷粮秣,这些都是一大笔开支,朝廷现在不可能倾尽全力支持戚继光练兵的。

但是朱载坖还是认为要支持戚继光练兵,他从内心就相信戚继光能够成功,在朱载坖和内阁、户部、兵部多次商议,讨价还价之后,朱载坖要求批准戚继光的奏疏,加戚继光练兵总理大臣,总管练兵之事。

但是鉴于朝廷现在是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按照戚继光的奏疏实行,朱载坖下令,戚继光在蓟镇查看形势,先拣选要紧之处,修筑空心敌台二十座,以观成效。

至于戚继光要求的车步骑营,也从七个减少到三个,蓟镇东中西三协各一个,作为蓟镇机兵使用,同时兵部还要求戚继光,严守边墙,相机进剿,不得使虏破口也。

兵部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既然给了你真金白银,要是俺答再从蓟镇破口的话,那你戚继光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即便是这样,太仆寺也明确表示无法筹措这么多的马匹给蓟镇,朱载坖只得拨出内帑,一面令宁安公主驸马李和为钦差,前往辽东采办战马,一面要求加紧在西北恢复茶马互市,从西北采购战马。

现在朱载坖知道银子的重要的,自己想办的事情太多,但是银子却不够,实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朱载坖于是下令给在东南的张居正和胡宗宪,要求今年的赋税一定要按时征解,不得延迟,同时询问海关的进项,要求海关税银达十万两就连同账目解运太仓,以供朝廷开支。

当然,现在朱载坖的最大的进项就是王直的,只有王直每年从倭国带来的白银和铜料,才是朱载坖内承运库的主要来源,至于金花银,还没入库就已经被花的七七八八了,更不要说金花银几年拖欠,朱载坖都已经很无奈了。

所以这次朱载坖密令李芳,在王直今年来时,要他想方设法扩展在倭国的贸易规模,增加对大明的白银和铜料输入,戚继光要编练新军,朱载坖也要重建亲军诸卫和京营,都需要大量的银子和铜料。

遵化铁厂和天津的一系列工场也是朱载坖关心的事情,要提高官军的战斗力,精良的武器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之前定型生产了灭虏铳,但是实际上仍然是火绳枪罢了,火绳枪的使用受天气的影响极大,并不适合大规模装备,大明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而且北虏往往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入寇,这种天气对于火绳枪的使用来说是极为不便的。

改良各种军器,以提升官军的战斗力势在必行,但是指望谁来改良这些军器呢?靠这些读四书五经的进士们吗?还是这些苦哈哈的工匠们,虽然朱载坖一直要求提高工匠待遇,但是在大明,工匠的地位确实不高,要想刺激工匠和民间改进各种军器,就得拿出吸引他们的东西来。

最吸引中国人的是什么?当然是官职了,朱载坖于是准备就从此处着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