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414章 佛门亦非清净地

隆庆中兴 第414章 佛门亦非清净地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2 22:27:22

朱载坖一面和海瑞一起上疏嘉靖,请求清丈田亩,一面暗中调查苏州甚至南直隶的寺院。

海瑞只是上疏请求在苏州清丈田亩,朱载坖的上疏就激烈的多了,朱载坖请求设立专官,督理苏松常镇四府粮饷。

朱载坖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设立督粮道,专司苏松等处的税粮、催征等事。督粮道,亦称管粮道,主要由各省布政司参政、参议担任。

由于大明南北二京不设布、按二司,故无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职,所设道官于旁近布、按分司带管。南直隶之道寄衔于山东者,太仓道,颍州道,徐州道; 寄衔浙江、江西、湖广者,苏松道,漕储道,常镇道,庐凤道,徽宁池太道,淮扬道。

朱载坖在奏疏中称:边供繁费, 加以土木祷祀之役,月无虚日,帑藏匮竭,司农百计生财,甚至变卖寺田,收赎军 罪,犹不能给。乃遣部使者括逋赋,百姓嗷嗷,海内骚动。

同时南直隶巡抚根本无暇顾及督理粮饷,自宣德五年开始,粮饷由应天(南直隶)巡抚总理。但随着巡抚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充,由起先的总督税粮巡抚地方,开始兼管农桑、水利、司 法、民政,且有考察地方官等权责,遇到战事时甚至要提督军务。

尤其是现在,倭寇未平,巡抚和总督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定倭寇,根本没有多余的心思在督粮上。

故而朱载坖在奏疏中建议:国家财赋仰给东南,而苏松常镇四府居半,但其土沃民浇,飞诡百出, 管粮同知权轻不能镇压,或持法稍严,则豪猾大姓辄相与排根去之,故奸弊滋长,国赋不登,请特重其事权,设整饬苏松常镇粮储山东右参政一员。

朱载坖的奏疏送抵京师后,嘉靖随即召集三位阁老商量此事。

徐阶首先表示不同意,他说道:“国家财力困窘,弊在设官太多。又如苏州地方兵备副使、管粮参政皆非额设,徒滋烦扰。当国家急财之际,请一切罢革,推之藩臬郡县。”

徐阶认为设立管粮参政并无必要,反而会增加大明的冗官。

嘉靖只是问道:“严阁老怎么看?”

严嵩说道:“陛下,或谓江南既有兵巡以兼钱粮之务,无庸更设专官。殊不知数郡邑之程牒浩繁,与巡按各院之倚办猬集,一江南足当他繁剧之省,而尽责之兵道,其能给乎?今之议者, 凡言裁一冗员,汰一冗费,则辄称善,而语及增置,必以为迂阔而伤财,非谋国之言也。”

严嵩的话,可是把徐阶给狠狠的损了一下,嘉靖接着问道:“吕阁老怎么看?”

吕本一向在内阁不怎么说话,除非嘉靖问及,吕本一向是不怎么发表意见的,但是现在嘉靖问及,吕本当然要回答此事,吕本说道:“陛下,臣以为国家财赋大半出于东南,苏、松、常、镇 四府在东南中尤为钱粮最多之处,顾各省皆有督粮参政、参议等官,而此四府独无, 所以往往拖欠不完,故而确有设立的必要。”

内阁中三位阁老中两人都赞成朱载坖的看法,徐阶也没有办法说变更。

嘉靖说道:“裕王举荐苏州同知海瑞为整饬苏松常镇粮储,诸位怎么看?”

海瑞最近确实是出尽了风头,徐阶已经收到不少关于他的书信了,不少苏松的士绅都写信给徐阶,请求徐阶帮忙将海瑞调走,这位实在是太难对付了。

但是徐阶很清楚,海瑞明显是朱载坖推出来的,自己如果和海瑞过不去,那就是直接和朱载坖过不去了,徐阶还没这么傻,但是就这么让海瑞坐上这个督粮参政的位置,徐阶又有些不甘心。

徐阶知道,海瑞最大的问题就是出身太低,晋升就太快,他不过举人出身,一跃而成为苏州通州,已经是非常之遇了,而现在又要将他提升为督粮参政,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徐阶说道:“督粮一职,职责重大,当遣老成之臣,臣以为翁大立可以担当此任。”

翁大立是绍兴府余姚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从资历上来说,已经比海瑞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而且他当过南直隶巡按御史,对苏松也算熟悉,看起来确实比海瑞要适合多了,让一个举人出身的官员,担当这等重任,百官肯定有很多不满的意见。

不过嘉靖将海瑞的奏疏拿出来,对诸位大臣说道:“海瑞上疏,奏请在苏州清丈田亩,朕看清丈苏州不如将苏松常镇一体清丈,朕看就让这个海瑞担任督粮参政,清丈四府田亩,徐阁老不会是不愿意清丈松江府的田亩吧?”

嘉靖都这么说了,徐阶哪敢再质疑,赶紧说道:“臣唯陛下命!”

于是君臣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这段时间朱载坖也没有闲着,他命陆绎调查苏松常镇寺院的情况。得到了结果是触目惊心的,除了寺院占有大量的田产之外,和朝廷争夺人丁,也是极为严峻的事实。

苏、松地区作为江南繁华之地,赋役偏重,丁多地少,矛盾尖锐,百姓受诱于僧道具有免赋役特权,私自剃度遁入佛门,逃避赋役。一人住持,为之服侍者数十人;一人出家,十几人作为其帮闲,可见寺院闲散劳动力之多。而这些人并没有朝廷的度牒,却也不向朝廷纳税。

民众犯事为逃避制裁,剃度为僧, 潜藏寺院,寺院一时间成为包庇犯罪分子的场所。而这些奸盗之人无心学佛,以 僧人身份作为掩护,继续做着违法乱纪的勾当,严重损害佛门声誉。

甚至还有与倭寇勾结,甚至暗中宣传白莲教的,这些事情在东南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寺院的财力庞大,民众崇佛日盛,布施僧尼、捐资造寺,甚至舍田以为寺基。而大量的百姓受到引诱,私自剃度,未有牒谱者无有供养,只能成为游僧到处乞食,他们时而聚众滋生事端,成为威胁社会安稳的定时炸弹;寺院兼并土地,民众无以为耕,与寺院发生夺田问题。而寺院占据大量土地却在各种势力庇护下,免役免科,把这些负担转嫁民众,这些事情都是已经摆在面前的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