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408章 纷纷事起涟漪重(三)

隆庆中兴 第408章 纷纷事起涟漪重(三)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2 22:27:22

第二天一早,赵贞吉果然来拜见朱载坖了,朱载坖一大早就起来接见他。

赵贞吉行礼之后,朱载坖问道:“赵绣衣刚刚上任,就急赴苏州,所为何事?”

赵贞吉笑笑说道:“下官此来,所为何事,殿下想必已经知道了。”

朱载坖笑笑说道:“赵绣衣快人快语,孤很是喜欢,既如此,一应供证皆在,赵绣衣自可查阅。”

朱载坖直接命人去请赵文华等人过来,准备审理此案,其实大家都和清楚,此案到现在,已经算是十分清楚了,虽然周如斗和徐、吴两家的供词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但是这只不过是他们互相推脱罪责的方式罢了。

赵贞吉也已经看完了卷宗和在案证据,朱载坖便问道:“赵绣衣怎么看此事?”

赵贞吉直言不讳的说道:“这等事情,竟然发生在苏松重地,如不严惩,以为后来者戒,恐纲纪废弛矣!尤其是周如斗,国家设督抚巡按,振纲立纪,剔弊发奸,将令互为监察。近来积习,乃彼此容隐,罪无可赦。”

赵文华闻言问道:“赵绣衣何以断定周如斗是容隐而非此案主犯?”

这现在是此案的一个重要问题,周如斗和这三家,在本案中谁主谁次的问题,朱载坖当然也认为这三家是主犯,周如斗不过是为他们三家充当在朝堂上的喉舌罢了。要说周如斗是本案主犯,其实是有些说不过去的。

朱载坖对于赵贞吉的话,还是比较认可的,赵贞吉也详细阐述了一下自己看法,首先周如斗不是苏州人,他为这三家张目,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至少周如斗本身没有动机去做这个事情,而且从他们的分赃来看,这次蠲免的税粮高达八十余万石,折银最少也是二十万两,周如斗从其中分得不过两万余,从这个分赃来看,也可以推定周如斗不是本案主犯。

朱载坖说道:“谁是主犯,还要审过之后再说,眼下是谁来审断此案的问题。”

现在嘉靖派遣的三位钦差也已经到了,新任南直隶巡按赵贞吉也到了,此案现在是必须要审的。

朱载坖问道:“诸位可有自动请缨的?”

其实朱载坖倒是希望赵文华来审此案的,毕竟此案的前因后果,赵文华是最清楚不过的,由他来审理此案那是最好的,毕竟赵文华还是比较听话的。

结果一众官员都闭口不言,不想接这个烫手山芋。

朱载坖只好说道:“赵制军,你是右都御史,又是浙直总督,此案恐怕得你来审才合适吧。”

赵文华赶紧推辞道:“殿下,此案就发生臣之汛地,臣现在还是戴罪之身,岂可审理此案,倒是马司农,精于刑律,又是钦差,可以审理此案。”

赵文华倒不是胡扯,马坤历任顺天府尹、大理寺卿对于刑律是肯定是十分了解的。

朱载坖问道:“倒忘了马司农是当过廷尉(大理寺卿别称)的,确实适合审理本案。”

马坤赶紧推辞道:“殿下,臣受陛下圣谕,协助殿下和赵制军审理此案,万不敢越俎代庖。”

朱载坖不由得冷笑着说道:“此案就这般棘手吗?诸位都是两榜进士,国家良臣,难道怕审此案吗?”

这时候赵贞吉说道:“殿下,若是殿下不弃,下官愿审此案。”

朱载坖说道:“赵绣衣愿审此案,那是再好不过了。此案陛下也立等回报,赵绣衣准备何时审理?”

赵贞吉说道:“下官以为,越快越好。”

朱载坖随即安排苏州知府林懋举提相关人犯到,准备立刻开审,朱载坖等人就在后面听审即可。

赵贞吉也是精通刑律的,何况海瑞之前已经审过一轮了,各种供词、证据都已经在案,即便是想要翻供也那么容易了。但是此案涉及到的人员众多,还是用了整整一天,赵贞吉才将所有人犯询问完毕。

将人犯还押之后,赵贞吉回到二堂,命小吏取来听审记录给诸位看。

朱载坖在后面听了赵贞吉审理此案的过程,发现赵贞吉审理此案确实还是很有章法的,虽然没有学过讯问学,但是很善于利用人犯的心理,公堂审理犹如作战贵在打破常规、出其不意,对于知法犯法者和熟知审讯程序的惯犯,以此打乱其事先准备的套话,确有声东击西之 妙,然后或用威吓,或用婉探,推之以情,决之以理。

朱载坖笑着说道:“赵绣衣倒是熟悉问案,今日倒是让孤开了眼界了。”

赵贞吉笑笑说道:“殿下,此不过五听尔。”

朱载坖当然知道五听,所谓“五听”即辞听,观其言辞;色听,观其脸色;气听,观其气息;耳听,观其聆听;目听,观其眼神。是州县官吏审理案件的常用手段。

马坤也说道:“赵绣衣果然是精通刑律的,威以临之,虚心以诘之,十得七八矣。”

朱载坖问道:“这州县官吏问案也有一套章程吗?”

朱载坖对于大明的州县官吏司法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这些两榜进士出身的父母官,往往都是依靠刑名师爷来审理案件,自身的水平有多少,那就令人生疑了。

马坤说道:“凡州县问案,有四戒,一问讼戒先意,不执己见;二问讼要别强弱;三问讼果决,戒经久不断;四问讼平心息气,宽恕不逊。”

朱载坖正准备详细问问此事时,小吏已经将问官口词送来给各位官员们看了。所谓问官口词,就是立足于官宪视角的文书,记录案件基本事实及官员对案件的判断或意见,状内事情,既审明白,便取口词。

问官口词包括审语和参语两部分。

所谓审语,就是对案情的客观叙述,常以“审得”二字起首,如审得某一事,因何起起衅,如何争论之类的语句,而参语嘛,就是问官对案情的判断,常以“参看得”三字起首,如“参看得某某谁曲谁直”。

眼下大家对审语基本是没什么意见的,对于参语大家的想法就比较多了,毕竟是要上达天听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