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1231章 条鞭法现商议忙(七)

隆庆中兴 第1231章 条鞭法现商议忙(七)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19:54:45

朱载坖仔细在织田信长的奏疏上御批了不能准允的原因。首先自然是织田信长言辞傲慢,桀骜不驯,朱载坖不能忍受,想要通贡,必须恭顺求恳,方可允行。

然后就是织田信长和倭奴国王的名分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分事大,不可轻忽。你织田信长算什么东西,敢来上疏请求通贡?让你们倭奴国王去除伪号,明白上奏再说。

还有就是倭寇的问题,必须严惩倭寇,将倭寇中的首脑交给大明惩办,达成这三条之后,再说通贡的事情。

朱载坖命令礼部和锦衣亲军,将倭人的奏疏掷还,将倭人的使者立即押走遣返,朱载坖对于倭人的态度是一贯的,就是先打服再说,现在决不能给他们好脸色看。

当然遣返了织田信长的使者之后,朱载坖召见了从倭国回来的蒋洲,向其询问现在倭国的情况,织田信长虽然强大,但是反对他的势力也不小。如武田家等,也在倭国颇有实力。

朱载坖不关心倭国谁有实力,朱载坖关心的是倭国谁有银子,据蒋洲的打探,现在倭寇内部银子最多的是毛利家,因为毛利家掌握着倭国最大的银矿石见银山,围绕着石见银山大内义兴、大内义隆父子,尼子经久、尼子晴久祖孙以及毛利元就为争夺银山主导权爆发多起战争,直到嘉靖四十一年,毛利家才取得银山的控制权。

朱载坖问道:“这个毛利家在倭国实力如何?”

蒋洲向朱载坖陈述了他所知的一些事情,毛利家和织田信长一向不和,嘉靖四十五年,足利义昭流亡备后国,依附毛利家的庇护。在足利义昭的撮合下,毛利家与大坂本愿寺缔结了同盟,破弃了与织田家的盟约。七月十三日,为了救援弹尽粮绝的大坂本愿寺,毛利辉元派遣毛利家水军出阵,在大坂湾的木津川口大破织田家水军,成功地将粮食送入本愿寺之中,导致织田家对大坂的攻势失败。

现在毛利家和织田信长可谓死仇了,但是毛利家的实力是赶不上织田信长的,朱载坖说道:“可以令王直和毛利家做生意,从中换取白银。”

蒋洲有些担心此举会不会得罪织田信长,朱载坖冷笑一声说道:“朕视之如土鸡瓦狗尔!”朱载坖直接给王直命令,要求他和毛利家建立联系,贩运物资,直接从毛利家换取白银,现在朝廷要铸钱,大量的白银是必不可少的物资,至于是否得罪织田信长,朱载坖根本不考虑这事,左右一个死人,管他作甚。

不过蒋洲还带来了王直的奏疏,王直在奏疏中认为,倭国可取,他列举了几大理由,第一就是其主无道,失德无权,这个倒是不假,倭国天皇现在什么德性?鱼骨头都要泡饭吃了的造型,号令倭国,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第二就是倭国混乱,互相攻伐,民心思治。长达数十年的混战,对于倭国的普通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痛苦的,大名之间的互相攻伐,对于百姓自然是敲骨吸髓了。

第三就是倭国虽小,但盛产金银铜矿等物资,对于大明十分重要。

对于王直的上疏,朱载坖说道:“此欲谋一镇海侯也!”朱载坖很清楚王直的想法,他现在不缺钱,唯一缺的就是地位,他想要立功,这样才能够衣锦还乡,青史留名,所以他积极的煽动朱载坖对倭国用兵,但是朱载坖很清楚,大明现在不是需要扩张,而是需要消化,把已经吃下去的消化了,变成大明的实力,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朱载坖对蒋洲说道:“你回去转告王直,倭寇之仇,朕必复之,且待时日。”

在朱载坖的催促之下,银作局拿出了银钱的样品,这次按照朱载坖的旨意,银作局制作了隆庆元宝的二钱、五钱、一两银钱样品,朱载坖召集重臣们一道前来查看。

银作局制造的母钱,还是非常之精美的,以隆庆通宝之样式制造,径大料足,厚薄适中。观其制式,面背皆中宽缘,狭穿,面背穿廓皆较粗。再观其铸体,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穿轮皆为干净,面背字廓皆深竣而挺拔,鼓凸自然有度,恰到好处。

无论是阁臣们还是户部、兵部的大员们,都认为如果发行的是这样的银钱,百姓肯定会乐于使用的,官府收缴赋税也会非常之方便。

眼下的问题是如何防止民间盗铸和刮银的问题,银钱不比铜钱,一旦刮银风起的话,是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影响朝廷的信誉,盗铸更是直接影响朝廷的钱息收入,是要坚决打击的。

对于防范盗铸,银作局有一些办法,就是在银钱的图案和文字上设置密押,用以防伪,在隆庆的庆字,元宝的元字上进行笔画变动,同时在银钱的正反两面都设置密押图案,用于防伪。

但是对于刮银,银作局提出的办法是进行镟边加工,这也是很成熟的工艺,之前在嘉靖、隆庆通宝的铸造从已经使用过了,钱边经车镟后,色泽黄美,质地坚硬,边际圆整,是钱中的上品,同时璇边的印记就作为防止刮银的手段,只要没有璇边的银钱,不是被刮银了就是假币。

臣子们认为这样的银钱还是非常精美的,足够投放到市面去,用以取代市面上的所有杂色银两,但是问题是能否大规模生产,以满足大明对于货币的需要。

银作局的工匠显然是不够的,整个银作局一共就三百多工匠,哪里能够承担这个任务,要想承担这个任务,肯定还是得朝廷的宝源局、天津铸币厂这样的大型工场才能够完成。

而且朱载坖认为,银钱的铸造,不能够采用翻砂法铸造,而是要用铁模铸造,这样铸造出来的银钱,才能够字口清晰,美观大方,百姓也乐于使用。

朱载坖询问文思院,有关铁模的进展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