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1164章 法条纷纷建制忙(四)

隆庆中兴 第1164章 法条纷纷建制忙(四)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19:54:45

朱载坖的诏书下达之后,随即召集吏部、礼部的尚书、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还有内阁阁臣们,一道商议此事。

朱载坖首先将之前和内阁商议好了的诸条告知在场的臣子们,这是之前商量好了的,不过借朱载坖之口加以贯彻罢了。

对于这些条法,在场的重臣们也都加以承认,礼部尚书吕调阳说道:“陛下,既然内阁现在是一个独立衙门,就要有自己的关防印信,还请陛下示下。”

之前内阁是没有自己的关防印信的,内阁无专属的印信,对外的印信都是用的翰林院印,之前这么干自无不可,反正内阁就是翰林院的一个下属机构,用翰林院的印信也算说的过去,但是现在显然不行了,因为内阁已经从翰林院独立出来,再用翰林院的印信就说不过去了,何况现在的内阁可是一个正经的从一品衙门,是大明品级最高的衙门,再用一个区区正五品衙门翰林院的印信,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了。

所以给内阁单独铸造关防印信就成为了一个问题了,现在必须要给内阁单独的关防了,但是内阁的关防印信,应该是是何种名义,还需要朱载坖圣裁。

朱载坖于是向吕调阳询问大明各官署印信的规制,吕调阳向朱载坖介绍了大明有关印信的规则,铸印局铸中外诸司印信。首先是材质和大小:正一品,银印,三台,方三寸四分,厚一寸。六部、都察院并在外各督抚,俱正二品,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其馀正二品、从二品官,银印二台,方三寸一分,厚七分。

其次就是文字,内阁印信应当用什么文字,这才是比较关键的问题。

朱载坖问道:“之前内阁所用印信为何?”

之前内阁所用的主要是两枚印信,第一是用于对外使用的,也就是翰林院的那枚印信,行翰林院印,还有一枚用于向皇帝进奏时使用的银印,文渊阁印,是宣宗用银铸成赐予阁臣,只许阁臣用来进奏,而不能用于外廷,内阁阁臣世代相传珍护,之前内阁主要使用的就是这两枚印信。

现在肯定是要给内阁铸造新的关防印信了,朱载坖在和阁部大臣商量之后,御笔亲书皇明内阁关防之印,以一品衙门规格铸造内阁关防印信。

除了内阁衙门的关防印信之外,朱载坖还要将各大学士的印信一并铸造,大学士印信一共六枚,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一共铸造六枚印信,以供阁臣们上疏或者文书传递使用。

这些印信都是银印,同时之前内阁所使用的行翰林院和文渊阁两枚印信就予以收缴作废。

除了印信的问题之外,吏部尚书杨博还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内阁的任期问题,大明对于官员的任期是有完整、严格的规定的,内外官满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黜陟。实际上规定了官员的法定任期,为每九年一任。虽然现在官员的任期制度并不能完全落实,但是毕竟还是有制度在的。

但是内阁的任期制度,尚且没有明确的任期。杨博作为吏部尚书,要求给内阁阁臣也制定一个任期制度。

杨博的这个请求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自从嘉靖以来,阁臣久任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了,嘉靖、朱载坖都是有意维持内阁阁臣的相对长久,如嘉靖时的张璁、严嵩、徐阶,朱载坖即位以来,而是对于阁臣予以充分信任,现在朱载坖所用的阁臣大部分都是朱载坖在裕王府的讲官成员,朱载坖也有维持阁臣久任的传统。

阁臣久任当然还是有很多好处了,首先可以保持政局的相对稳定和政策的延续性,内阁与皇帝亲密无间,也便于内阁施政,久任的阁臣们积威甚重,足以号令群臣。

但是久任的阁臣也会导致权臣的出现,这是杨博这些部臣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好不容易才促使朱载坖重视六部的权力,当然要从各种方面对内阁加以限制。

杨博的这个提议遭到了内阁辅臣们的反对,辅臣们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内阁辅臣乃是天子近侍,用进舍退都是天子的权力,不必有任期,只看皇帝的心意。

杨博当即予以驳斥,杨博对朱载坖说道:“陛下,此事事关大明百代之政,不可不慎重。一旦有主少国疑之时,辅臣久任,恐生祸患,陛下宜深思之!”

朱载坖当然明白杨博说的意思,要是按照原本的历史,大明马上就会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了,而确实也如同杨博所说,出现了权臣,还不是一般的权臣,是准备当干爹的那种权臣,所以对于杨博的话,朱载坖确实深以为然。

朱载坖想了一下说道:“大冢宰之言,确有道理,但是阁臣与其他臣子不同,阁臣辅弼朕躬,若频繁更易,恐无益于国事,当与外官有所区别。”

朱载坖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要用任期给阁臣们套个紧箍,防止真的出现权臣,同时也要通过阁臣久任来维持政局的稳定。

朱载坖认为,其他官员三年一考,对于阁臣来说太短了,毕竟阁臣们实施的很多政策,都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阁臣们的政绩需要时间来检验,所以朱载坖认为阁臣们一任需要更多的时间,应当以五年为宜,同样也是三考,十五年的阁臣,在现在已经是非常之罕见了,除了严嵩、徐阶等人之外,几乎还没有人能够在内阁呆这么长时间的。

所以这个结果阁臣们也是同意的,杨博也认为可以接受,只要给阁臣套上一个紧箍,有所限制就好。

基本上商量完成之后,朱载坖指令吏部、礼部先拟定内阁则例草稿,征求在京四品以上官员以及科道和地方督抚的意见之后,参考修改,定稿昭告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