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1158章 疏陈事弊满朝惊(四)

隆庆中兴 第1158章 疏陈事弊满朝惊(四)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19:54:45

正如马森之前所分析的一样,六科对于内阁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内阁控制六部,主要就是通过两种方式,第一就是直接控制该部堂官,这样是最方便的,一部尚书是自己人,那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不过现在这条对于阁臣来说是很难的。因为毕竟就算是政治盟友,互相之间也有政治利益的不同,人家堂堂一部尚书,总不可能完全没有自己的政治利益吧?部臣和阁臣之间,天然是存在冲突的。

而且阁臣之间的互相矛盾和皇帝的介入会使得这个关系更加复杂,作为皇帝,肯定是要在各个派系之间玩平衡的,阁臣与部臣之间的矛盾,阁臣之间的矛盾都是皇帝利用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首辅,要想完全控制部臣都是不太现实的。

尤其是吏部、户部、兵部这样的要害衙门,更是各方争取的关键,哪个阁臣都无法完全控制六部,即便是当年的严嵩、徐阶,尚且无法做到,何况现在这帮阁臣呢。

而另外一种控制六部的方式就是通过六科,这种方式对于阁臣来说是很简单的,因为能够当阁臣的,哪个身后没有一帮小弟,李春芳、徐阶这样的自不待言,党羽众多而且来源复杂,有自己的乡党,还有心学门徒,更有自己的门生。

就是高拱、殷士儋这样的阁臣,也有自己的乡党和门生为之奔走,将自己的党羽安排到六科,就是一石二鸟的好事,首先就是控制六科这个打手机关,毕竟现在的各种斗争,科道官都是重要的打手,自己在科道的人越多,喷起来就越有力,文官之间的斗争有时候就是这么朴实无华,看谁能喷,看谁喷的多。

同时科道官的前途都是不错的,也适合安排自己人,借以提拔自己的党羽,同时利用科道的监察大权,直接影响六部行政。这也是阁臣们一贯做法。

现在本来就是科强部弱,再加上阁臣们虽然很难控制尚书、侍郎这些堂上官的人选,但是对于各部的司官还是可以控制的,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各派文官分曹为朋,言官与部院诸司官员相互搅和在一起,只有为各自利益而结成的群体,朋党已经初现端倪了。

但是通过控制六科借以影响六部,已经是几代阁臣的惯用做法了,在内阁的默许和支持下,六科大肆扩张权力,从一个单纯的监察机关,变成了内阁控制朝政的重要抓手,要想让内阁自断一臂,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从成化以后, 六科给事中在这些事项上积极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甚至有时关于国家大事、政策弊病、民间疾苦,几乎都是由六科给事中最先提出来,六部据此研究覆奏意见,而对于六部的覆奏意见,六 科又可以封驳、抄参乃至纠劾,部科关系已经完全颠倒。

六科凌驾于六部,而内阁又操弄六科,六部从大明朝廷的行政机关变成了为六科、内阁的办事机构,而本来是天子耳目的六科,则成为内阁的打手,真是奇哉怪也!

现在王锡爵要求回到原来的制度,剥夺六科不该有的权力,这当然是内阁们不愿干的事情,一旦没有六科的支持,内阁能否按住六部,尚未可知也。

现在六科的权力已经渗透进了六部行政的方方面面,如吏部选官, 没有吏科给事中的配合即进行不下去;户部、工部等涉及到财政、工程等方面的事项, 必须要有给事中的参与,才能够完成相关程序。以户部派遣官员催督税粮而言, 必须要户科都给事中赴司礼监领取勘合批文,官员才能派遣出去。其他部院,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等的重要工作,也大多类此。

所以对于王锡爵的这个建议,内阁认为不妥,当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六科要加强对于六部的监察,才能更好的推动朝政,打击贪墨。

王锡爵还想继续陈述自己的意见,但是朱载坖派人到文渊阁叫王锡爵觐见,王锡爵只得到朱载坖这里来,王锡爵到文华殿的时候,朱载坖正在翻阅皇明祖训。

见王锡爵来了之后,朱载坖笑着说道:“王学士最近可是做的好大事啊!”

王锡爵赶紧说道:“臣之愚见,恐污圣听,但只有一点孤忠罢了!”

朱载坖笑着说道:“恩,一点孤忠,说的好啊,朕要的就是王学士这一点孤忠,有这一点孤忠,就比很多人好了!”

朱载坖给王锡爵赐座之后,问道:“元驭(王锡爵字)是朕在潜邸时就熟悉的了,你学贯古今,为朕说说,给事中在我大明是个什么官啊?”

王锡爵想了想对朱载坖说道:“陛下,给事中乃陛下之近侍官员也!”

朱载坖看了王锡爵一眼,这才说道:“朕之前怎么没有发现,元驭如此有胆?”

王锡爵一句话就打在了现在六科制度的死穴上去,因为根据六科的执掌和地位,六科给事中并非外朝官员,而是皇帝的近侍官员,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大明律有明文规定,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符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二千里安置。

也就是说,从大明的法律规定来说,给事中是不允许和外朝六部的官员有多余的接触,更遑论直接参与六部的政务,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按照大明律,现在的给事中有一个算一个,都得身送东市,悬首都门,妻子流二千里。

不光大明律有明文规定,从太祖、成祖开始,历代先帝都重申这些铁律,英宗时就专门下旨称:“近侍等官潜报消息,官之不正,莫甚于此。此而不禁,何以为治。今后尔文武大臣无故不许互相往来,给事中、御史亦不许私谒文武大臣之家。违者治以重罪,敢有阿附势要、漏泄事情者,轻则发戍边卫,重则处死。”

朱载坖将大诰里面的案例和历代先帝的祖训给王锡爵看,然后问道:“元驭以为何如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