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1140章 吏治关系天下安(三)

隆庆中兴 第1140章 吏治关系天下安(三)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8 19:54:45

朱载坖认为这种翰林院的迁转模式还是有很大的弊端,庶吉士们在翰林院待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对于地方政务,朝廷和大明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这对于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未来的阁臣,是极为不利的。

虽然长期在朝廷的中枢可以锻炼这些翰林官们的眼界和他们的全局思维能力,但是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于地方的了解和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对于这点,朱载坖是十分忧虑的。

也许很多人认为,现在阁臣们不也能够处理政务吗?

但是现在的阁臣们是怎么出来的?是从嘉靖末年风云诡谲的政局中杀出来的,当时的内阁是哪些人?严嵩、徐阶哪一个是好相与的?他们或多或少受过这些这些的点拨或者教导,张居正更是徐阶的嫡传弟子,衣钵传人,他们的能力,自然是不差的,能被嘉靖、严嵩、徐阶都都看中的人,其实等闲之辈。

朱载坖对两位阁臣们说道:“诸位以为,嘉靖时的阁臣们如何?”

平心而论,嘉靖朝的阁臣们不管清廉贪墨与否,各个都是人精,张璁、夏言、杨一清、桂萼、严嵩、徐阶,绝对都是大明官僚中的顶级人物,他们不但精于权谋,对于治理国家也都有自己的看法。

面对朱载坖的这个问题,高拱和殷士儋等人只得说道:“陛下,先朝诸阁臣,确实都是颇有能力之臣。”

这点是谁也反驳不了的,嘉靖朝的这一班辅臣,没有一个是善与之辈,否则以嘉靖朝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他们早就被玩爆掉了,可见他们的能力之强,绝不逊色于三杨等人。

那为什么他们的能力如此出众?除了嘉靖本人亲自简拔之外,这些阁臣都都拥有丰富的地方行政经验,对于大明的现实情况极为了解,朱载坖仅仅以嘉靖朝的几位阁臣举例,就足以说明问题的。

如嘉靖的议礼重臣桂萼,正德六年进士,历任丹徒、武康、成安等县知县,随后任南京刑部主事,詹事府詹事兼翰林学士,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直至入阁,可以看的出来,桂萼有十年的州县经历,使得他对于大明基层的情况是极为了解的。

而另一位收到嘉靖信重的臣子夏言,则是有着长期的科道经历,夏言从行人任兵科给事中,然后是兵科都给事中,后因议礼而成为显贵。

至于徐阶,他的仕途就更加坎坷了,以探花任翰林院编修,后来因为得罪张璁长期在地方任职,先任延平府推官,然后是黄州府同知、浙江按察佥事、江西按察副使、提督学政、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国子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任官之多,经验之丰富,是阁臣们罕有比拟的。

朱载坖举这些例子,就是说明这些阁臣们之所以能够精明强干,那是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而现在这些翰林官们,虽然位在中枢,能够接受很多信息,还有阁老们的教导,可以培养他们的全局思维,但是他们对于地方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朱载坖认为,应该让这些翰林官们下到地方去,去了解大明的现实情况,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面对朱载坖的这个看法,殷士儋说道:“陛下,此事当然是好的,但是翰林官外放,一向被视为贬谪。”

虽然殷士儋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是朱载坖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了,因为现在对于这些翰林官,朝廷都以储相视之,所以他们也是自视甚高,他们认为他们要做的就是在翰林院熬资历,然后一飞冲天,顺利入阁,让他们去地方任职,他们是决计不愿意的,现在翰林院的唯一外差就是乡试考官,因为这个职务能够给他们积攒丰富的政治资源。

对于他们想法,朱载坖只是冷笑,翰林院有多少?别的不说,就是每一科的庶吉士,也有**十人,又有几人能够官居阁老?朱载坖要的是能够辅佐他治理国家的辅臣,也是寻章摘句的腐儒。

但是殷士儋所说的也是要考虑的,因为现在翰林官是极为清贵的,他们不愿意到地方任职,而且一旦到地方,也确实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事情,朱载坖也确实不能盲目的将翰林官放到地方去。

但是朱载坖认为,将这些翰林官保留身份,调入科道任职,却是可以的,因为翰林官最后的出路,也有科道,科道和翰苑同为清流,翰林官并不排斥前往科道任职。

朱载坖希望将翰林院翰林学士以下的官员分批调入科道任职,同时保留他们的翰林官身份,以一年为期,轮流到科道任职,协助都察院和六科从事监察工作,这样的话,使他们能够了解大明现在从中枢到地方的各种弊病,同时将这些翰林官也要派外差,担任巡按御史等职务,下到地方去,实际看看大明现在的情况。

朱载坖认为,这些翰林官相对于官场的老油条来说,贪墨的可能性还是要小的多的,毕竟他们大多中进士不久,又长期在翰林院这样的清贵部门工作,不太能够贪墨,还有一点赤子之心。

朱载坖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大明的现状,当他们成为阁臣之后,能够真的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面对朱载坖的这个提议,两位阁老仔细思考了一下,认为确实可行,科道和翰苑本来就都是清流的集中地。互相不排斥,而且毕竟并不会改变他们的翰林官身份,在都察院和六科轮转之后,最终还是会回到翰林院来,而且用这些翰林官担任御史、给事中,也能够保证科道的清廉。

比之于从其他地方考选来的科道言官,翰林官的操守还是要好一些的。同时通过这些翰林官,也可以起到对科道内部的监察,毕竟翰林官们都是天子近臣,朱载坖也会给他们密疏陈奏的权力,允许他们将发现的东西密疏陈奏于朱载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