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书生剑气长 > 第47章 出门在外钱难人

书生剑气长 第47章 出门在外钱难人

作者:余墨一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2-12 22:24:36

其实也不是牛毅不想给钱,也不是给不起这一晚的钱,而是要省着花呀。

出门在外可不比在师门,不用为钱操心。在师门的时候,钱的问题都是师父解决,每月来学艺外门弟子的供钱,门派在外营生的利钱,有钱人委托门派事务的辛苦钱,总是有来钱的门道。

如果是内门弟子的话,在钱的方面更轻松,自己有钱了给师门贡献点也可,不贡献也无所谓,师门反而会发例钱。

像牛毅就是,作为掌门的亲传弟子,每个月师傅给的例钱都够用了,还有余呢。

但出门游历了,总不好还由着师门给钱,从来没听说过哪位大侠出门行侠仗义,还时不时给师门写信,然后等在那儿,让师门寄上几张银票过来,这大侠也太寒碜了吧。

所以牛毅除了出门前师傅师娘给的路费,也就只有自己平日时攒的那点例钱了,依现在的样子,估计也就能撑个三两月,到时还没有挣钱的营生,就得把刀当了或者上街乞讨了,要真这样,这趟江湖走得可就精彩了,走完回去约摸着也该被赶出师门了。

所以能省一点就省一点。

而且牛毅想的还真不是占东方两人的便宜,两个书生在外行走,总有遇到麻烦的时候,到时出头帮他们解决了,就当是回报了。

至于云远,现在也没担心过钱的问题,出门时爹娘给的那点钱还没怎么用呢,平日里路上的开销都是东方在给,至于东方的钱从哪儿来的,问过,东方也说过。

作了大夏唯一的书院,朝廷每年都会拨钱的,拨的钱就够书院开销了,毕竟书院选址在大夏内,对大夏也是好事,至少能为大夏教出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使得文运昌隆,更别提书院每年给皇室子弟的入院读书名额。其余国家,就算是皇室子弟,想要进入他国书院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大夏这笔钱给得一点都不亏。

这些书院教出来的读书人,相当一部分都进入了大夏的官场,为他夏氏治理国家,所以呀书院出身在朝为官的也不在少数,时不时回一次书院也会捎上一大笔银子,更别说书院大儒的书法字画,更是千金难买。

不过书院也不会养学院的弟子一辈子,出门游学了,钱还是要自己挣的。

东方缺钱吗?反正云远是看不出来他缺钱的样子。

没有东方的话,靠自己,估计出了红楼镇没多远就得靠乞讨为生了。

东方介意吗?

其实东方是介意的!

并不是因为钱多钱少的问题,这点钱对东方来说算不得什么,东方介意是因为一个“理”字。

天下哪儿有无缘无故帮人付钱的理?

带云远去书院,是先生的安排,云远就是自己的小师弟,师弟还小,自己花钱送师弟去书院是有理的,就好像给自己兄弟姐妹花钱一样。

但牛毅不同,与他毕竟只是萍水相逢,至少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只是谈得来的路人,将来能否成为朋友是将来的事。

如果将来是朋友了,钱用在朋友身上也是有理的。

东方虽说介意,但还是给了。

因为不是所有的“理”都是行得通的。

不是所有的事都按理来处理,理外还有情呢。情可能是人情、面子、有求于人甚至于是强迫。

东方是碍于人情?面子?有求于牛毅还是被迫呢?

显然都不是,只是东方和云远两人在牛毅面前塑造的是两个普通书生的形象,同行的一路要牛毅照顾一二。最终是为了不在牛毅面前暴露真实身份而已。

三人吃完饭各自回房间休息,云远还是和东方住一间,这些道理在东方随便就给云远说了说,至于云远认同不认同,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学问,认同了别人的学问也就是自己的学问,不认同别人的学问,也可以借此思考自己的学问是否还有所欠缺。

一路以来,东方从来没有强迫云远接受过自己的学问。

这就和很多学院不同了,学院先生讲学生听,学生学的就是先生的学问,先生学的是书上的学问,书是朝廷印制的,所以最终大家学的是朝廷的学问,入官考的也是朝廷的学问。

朝廷的学问不一定是全对的,但明君治下的国家,朝廷的学问总是对百姓好的,就如当下的大夏。

三人在驿站舒舒服服地休息了一夜,次日又踏上了行程。

又过了几日,路上的驿站多了起来,看来近处又有城池。

不止驿站多了起来,驿站里的兵士也多了起来,路上还有巡逻的兵士,这是前些路上从来没遇到过的事。

在一处官驿休息的时候,听周边桌子上的人聊天,才知道最近附近几个郡县出现了劫匪,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在山林之间的小路劫掠路人,后来越来越猖狂,都敢在官道上拦截过往行商了。

接连发生几起后,几个郡县将县衙里的官差派了出去,希望能够止住匪患。

可一来这些官差平日里维持下城里的秩序,抓点小偷什么的还可以,真要动刀动枪,就有点难办了。

二来几个郡县地域这么大,每个县衙官差也只有那么几十个,哪儿能管得过来。

可想而知,情况并没有什么好转。

甚至于听说,邻近一个县衙的官差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劫匪,拼了一场,非但没能抓住劫匪,还反被劫匪给抢了官衣官刀。

没法,各郡县这才只得往上报,上面的府衙听说如此,连官差都被劫了,这还了得,简直是目无王法、胆大包天。立即就去了驻在当地的将军府地,将情况一一禀明,就由将军府派了几个校尉,各自带一批精兵协助几个郡县处理劫匪的事。

兵士倒是来了,开始的时候呢,是采取保护过往的行商一从一个驿站到另一个的方式,可就是没遇到过劫匪,遭殃的都是的那些没兵士护着的。

看来劫匪也知道军队里的兵士不同于郡县里的官差,不好惹,都躲着走。

后来军队带头的校尉改了策略,不再保护来住的行商,只是不定时在官道上来回巡逻。

劫匪看行商没兵士保护了,胆子又大了起来,结果还真让兵士遇到了几回。

正抢得高兴呢,巡逻的兵士就来了。

来了这么久才看到正主,那些小兵也是憋着气呢,大喊着杀声就冲了上去!

可各路劫匪见到了兵士杀了过来,也不犹豫,扔了东西就跑,根本不和你打打杀杀,最终只能抓到几个跑得慢的,一番拷打,也没问出寨子在哪儿。

不是不说,而是不知道。被抓的一番拷打,才知道根本不是劫匪,是周边的穷苦人家,日子过不下去了才做这个营生的。

真正的劫匪有计划前,都是来各村招集愿意干的人,临时找一处地方集合,干一票给他们分点好处就散了。大多的好处都带回寨子了,可寨子在哪儿,这些人一次都没去过,自然不知道在哪儿。

几个校尉不死心,带人去拷问出来的几处临时集合点看了看,确实能看出曾经有人在这聚集过,可都在荒郊野外的,没什么固定的住所,一看就不是准备长期呆的地方,很难遇到又一次在这些地方聚集。

唉,那这样的话可供临时聚集的地方就多了!没法守株待兔。

这可又难住了县衙,不可能让军队的兵士长期驻守在这吧,或者说让军队大批入驻,全县搜寻?

没法,县衙只得使出最后的办法了,悬赏!

劫匪愿意投案,不追究责任,还给赏金。

愿意参加清剿,有立功的还给奖赏田地宅子。

如果没有人来投案,知情举报者,清剿后赏银一百。能提供劫匪位置的,清剿后赏银三百。能协助官府清剿的,赏银千两。

县里的老爷原本是不想让全县皆知的,想的是能自行处理就自行处理了,也不影响朝廷吏部对他们的考评。

现在看来是没法瞒着了,只得出悬赏布告。这才闹得沸沸扬扬,来往人们都知道了。

可悬赏布告出了也有段时间了,一个来投案的劫匪都没有,反而有不少胆大之人冒充劫匪来骗赏金,一番盘问就露了马脚,狠狠地打了一顿板子就扔出了县衙。

也有前来举报的,可走了不少地方,一条也没用。

这么久没抓住,又闹得世人皆知,几个郡县的人都不敢出城了,行脚的商人不是迫不得已也不出门了。

这不,路上遇到的普通百姓越来越少。

这天在路上正好遇到一队商人,有十几个人,四五车货。

三人从车队后方赶上来的时候,车队停了下来,男人都到车队后面来挡着了,明显感觉紧张了一番。

特别是看到牛毅的时候,背着一把大刀,脸都黑了,胆小一点的腿都快站不稳了。

还没走近车队,一个明显看起来是车队领头的小老儿,强颜欢笑走了出来,抱拳作揖,“几位好汉,我们只是本地的游走商贩,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这点钱是孝敬几位的辛苦钱,还请笑纳。”

说着从袖口里拿出了一小袋钱,弯腰双手捧着送到了离几个人三四尺远的地方。

三人盯着捧到自己眼前的钱袋相互看了看,再想一想最近听到的关于劫匪的消息,立即就知道误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