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军团视角下最强装备组装抗战 > 第119章 峰峰矿区

负责磁县方向作战的是 406 团,团长为刘杰。

原本刘杰还在苦思冥想,如何能够在收复磁县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减少百姓的伤亡,没想到上级竟发来无线电,告知他县城警局有我方内应,而且一个县城的伪军都已被控制在我方手中。这消息无疑让他喜出望外,事情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

双方取得联系后,刘杰果断决定将一部分机枪和迫击炮运送到县城。如此一来,在进攻县城时,便能迅速打掉城内的指挥处,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无辜人员的损失。

宗具臣、韩永梅巧借拉练的名义,多次将警备队带出去训练。名义上是训练,可回来时,身着伪军军装的已换成了华夏军战士。他们还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几十挺机枪、二十多个迫击炮以及相应的炮弹送进了城里。那些被换下军装的警备队员则先换上普通衣服回到城内,再换回警备队服装。如此这般反复操作三次,一千多名华夏军战士顺利地潜入了城内。

就在这天晚上,负责看守城门的正巧轮到宗具臣的部队。华夏军当机立断,抓住这个绝佳时机,发起进攻。

先是安排部队携带一定数量的武器前往城门区域进行布防。等到城门内外都布满我军人员后,城外的坦克部队轰隆隆地朝着内城挺进。

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声,撕破了夜的寂静,让华夏军的行踪再难隐藏。不过,无论是城门处,还是内城的许多区域,都已被我军牢牢掌控。

那轰鸣的发动机响声和明亮的照明灯,使得我军的进攻态势格外显眼。倭寇匆忙组织人员前去支援,他们满心以为城门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等他们的部队心急火燎地赶过去准备支援时,迎接他们的却是迎面而来的狂风暴雨般的机枪扫射。

密集的子弹如同飞蝗一般,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弹幕。倭寇在这恐怖的火力压制下,举步维艰。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开出城内的镇城之宝——五辆 95 式坦克。另外,五十多门掷弹筒,数十门野炮也开始发威。

倭寇满心以为凭借这些便能扭转战局,取得胜利。未曾想,仅仅打出一轮炮击后,四面八方都响起了迫击炮的呼啸声。连绵不绝的炮弹如流星般纷纷落入倭寇的队伍,刹那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到处都是被炸得血肉横飞的尸体。

倭寇仍妄图负隅顽抗,就在这时,我军的坦克部队终于气势汹汹地赶了过来。只见那一辆辆坦克犹如钢铁巨兽,身披厚重的装甲,炮管喷射出愤怒的火焰。炮弹在倭寇的阵地中炸开,掀起一片尘土和残肢断臂。我军坦克勇往直前,所到之处,倭寇的防御工事瞬间土崩瓦解。战士们在坦克的掩护下,奋勇冲锋,喊杀声震耳欲聋。每一颗子弹都带着复仇的怒火,每一次冲锋都展现出无畏的勇气。战场上硝烟滚滚,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倭寇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太行绵延千里,中有八陉,滏口陉便是其中之一。太行八陉历来为战争所必争之地,滏口陉也不例外。滏口陉起自峰峰矿区石鼓山和元宝山交接口(称滏口)的纸坊村,终于晋西省长治,从冀南沿着滏口陉进攻晋西,位于滏口的纸坊村会承接第一波攻击,攻下纸坊村,戈矛西指,下一个目标,便会是山底村。

山底村背靠石鸡岭,三面环山,一面环沟,从地图上看,石鸡岭恰如太行山从西边抛向滏口的一个盖子,正好盖住这一缺口。攻下山底村,控制石鸡岭,可北控武安,南下磁县,与鼓山和元宝山遥相呼应,整个滏口,固若金汤。

\"宁饶黑风口,不从冉庄走\"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战争中,山底村从来都不是看客。自金代开始,这里的人便响应北宋大将宗泽的号召,挖起“抗金洞”(也叫躲兵洞),保存力量,与金兵进行持久战。

此处由于地处峰峰矿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成为倭寇觊觎的对象。倭寇对山底村展开疯狂扫荡,最多时一次有3000多人。为了抗击倭寇“扫荡”,原来129师的同志组织百姓百姓将原来的“抗金洞”贯穿,连成地道。当时村里有一千五百人,大多在附近煤矿上做过挖煤工人,具备娴熟的巷道挖掘技术。挖通地道后,整个村子形成了机关密布、户户相通、街街相连的地下堡垒。

吃水用的水井、拉磨用的碾盘、喂牲口的驴槽、睡觉的大炕、放衣服的衣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其实都暗藏玄机,全是极其隐蔽的地道入口。

地道宽只容一人过,两人并排行走便有些拥挤。地道高不过一米六左右,基本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猫腰行走。直到有大的洞室出现在眼前,比如说地下兵工厂、作战指挥室等,你才可以直起腰来喘口气。

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洞口设有多种多样的开关盖、开关门,既能防水、防毒、防火,又能防破坏、防封锁,每个转角处都留有枪眼、陷阱、暗洞。在三四里长的地道行走十多分钟,依然没有憋闷的感觉,

峰峰优质易采的煤炭资源让倭寇帝国主义垂涎。侵华期间,倭寇疯狂征用峰峰矿区当地劳工,掠夺煤炭资源。为了保证采矿安全和镇压反抗的矿工,倭寇在鼓山及煤矿一线等地修设炮楼32座。炮楼的下面还挖了两个水牢。三层楼高的炮楼上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枪眼口,有三十多个,大部分枪眼正对着煤矿井口的通道,如虎狼般地盯着进进出出的矿工们。

该炮楼呈椭圆形,由东北至西南座向,仿华夏古城城门门楼建筑样式,下为券顶门洞,上为碉堡工事,通体用红砖筑墙、钢筋混凝土制顶,顶上为圆椎形了望塔,通高9.15米。倭寇在塔顶架设有探照灯、机枪,对四周进行监视。券顶门洞外围呈长方体,向上略收缩。门洞是华夏劳工进出煤矿井口的通道,在其两侧墙体的三分之一处,留着南北对称的拱形门,门宽仅可容身,与门相通的是一处突出门洞之外的半圆形的工事。炮楼下就是水牢,水牢深2.5米,呈半圆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