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给历史名人当导游,祖国又惊艳了 > 第十六章 我随便写的,你们还真背?

“怎么了,太白兄是害怕吗?”

“苏姑娘,我乘过最快的马车,一个时辰不过百里,尚觉颠簸。这么快的车,人可受得了?”李白一脸疑惑。

“啊?太白兄原来担心这件事啊,”苏嘉禾忍不住笑了一下,“高铁和古代的车马不同,即使高速行驶,也非常平稳,你上车就知道了。”

“这么神奇吗?”李白将信将疑,但是看到其他乘客都纷纷上车,便也跟着上去了。

几分钟后,高铁发车了,不出几分钟,就加到了最大速度。

这次,苏嘉禾买了商务座,舒舒服服地躺在椅子上,喝着免费的饮料。

李白一会儿贴在窗户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色,一会儿在车厢里到处转悠,研究着车里的各种设施。

幸好商务座只有寥寥四名乘客,另外两人一个在戴着耳机办公,一个在睡觉,都没注意李白。

“先生,请注意安全,不要在车厢频繁走动。”

乘务员提醒完,李白才老实地坐在了椅子上。

“苏姑娘,你知道高铁怎么建造吗?”李白突然问道。

“太白兄,你不会想回大唐造高铁吧。”苏嘉禾秒懂了李白的意图。

“我想带一幅图纸回去,献给陛下,陛下一定愿意建造。”李白眼中满是期待。

“这不是一幅图纸能解决的。”

苏嘉禾马上纠正了李白的想法,又花了一个小时,向他普及了一下工业发展的历程。

“从世界进入工业时代,到高铁出现,用了二百多年。”

李白听了苏嘉禾的话,遗憾地叹了口气。

“唉,可惜大唐不能有高铁了。”

“其实慢慢走,一路上看看风景也挺好的。”苏嘉禾安慰道,“现在一些人,还觉得高铁太快,羡慕以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呢。”

“这些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李白翻了个白眼儿,“他们不知道,要是大唐有高铁,可以救多少人的性命。”

“这和救人性命什么关系?”苏嘉禾不解道。

“多少商贾,在经商路上遭遇不测,客死他乡;多少将士,在参军途中长途跋涉,病倒累倒;军情紧急,消息传到京城要几日,沙场早已血流成河。”

“要是大唐有高铁,人们不管去哪里只需一日,何来这么多惨剧?”

李白一番话,让苏嘉禾感到意外。

没想到,不食人间烟火的李白,也有这般忧国忧民的情怀。

“太白兄,虽然大唐造不了高铁,但是你可以带回一些东西,也足以让大唐更上一层楼。”

“啊?真的吗?太感谢苏姑娘了。”李白抱拳道。

苏嘉禾又打开了某宝,熟练地下单各种作物种子和书籍。

中午十二点,列车到了扬州站。

“我们到扬州了吗?怎么感觉根本没走?”李白站在出站口,到处张望。

“车都跑了一上午,怎么可能没走呢?”苏嘉禾不解道

“可这个地方,和咱们上车的地方差不多啊。”李白一脸茫然。

“噗嗤”,苏嘉禾没忍住笑喷了。

“太白兄,全国的车站基本都长一样。你要不信,咱们出去看看。”

李白来到火车站广场,看到“扬州站”三个大字,才相信真的到了扬州。

“短短半天时间,从燕赵大地到江南,真像做梦一样啊。”李白仍旧感到不可思议。

虽然不是烟花三月,但是盛夏的扬州绿树荫荫,别有一番风景。

扬州被称为“最中国的城市”,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建筑。李白走在街上,虽时隔千年,却感到似曾相识。

两人在瘦西湖观光了一圈,第二天吃了早茶,又坐动车赶往武汉。

下了车,李白直奔黄鹤楼。

“太白兄,现在的黄鹤楼,还和大唐时一样吗?”苏嘉禾问道。

“大不一样了。”李白摇了摇头,“当年黄鹤楼里,钟鼓馔玉,管弦呕哑,文人骚客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啊。”

苏嘉禾大概明白了李白的意思。以前的黄鹤楼是鲜活的,有烟火气的,现在却摆满了展牌和书画,成了冷冰冰的展品,供人参观。

黄鹤楼,只成为了一个地名,一个符号。

似乎所有保留至今的名胜古迹,都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啊。”苏嘉禾有感而发。

“苏姑娘也知道崔颢的诗?”

“当然知道,我还知道你看了这首诗后,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苏嘉禾说道。

“哈哈,你连这都知道,惭愧,惭愧。”李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崔颢真是个人物,他这首《登黄鹤楼》,我至今都望尘莫及啊。”

离开黄鹤楼,苏嘉禾又带李白去了汉阳江滩,坐了长江游轮,又在户部巷吃了晚饭。

时间紧迫,晚上十点,两人就赶到了武昌火车站,坐上了去四川广元的火车。

由于武汉到广元没有动车,苏嘉禾买的是卧铺,正好夕发朝至。

“太白兄,这个叫绿皮车,是比较早的火车,有些慢,床铺有点窄,车上也比较吵,你别介意。”

苏嘉禾没有买到软卧,还担心从小家境富裕的李白,不适应硬卧环境。

“不要紧,苏姑娘当我弱不禁风吗?想当年我到处游历,也是风餐露宿过的。况且在这里,可以多见些形形色色的路人,也算一种乐趣。”

果然,李白和车上几名大叔萍水相逢,相谈甚欢,又干了一小瓶二锅头。

苏嘉禾发现,李白不管到哪里,都能成为整条街最靓的仔。

第二天早上,李白和大叔们依依惜别,下了火车,与苏嘉禾赶往剑门关景区。

“一千年了,蜀道还是这么巍峨险峻。”李白望着连绵的青山,许多记忆涌上心头。

到了景区门口,苏嘉禾拉着李白,直奔“背诗亭”。

亭子前有几个人在排队,个个都在捧着书或者手机,临阵磨枪。

“这里是干嘛的?”李白疑惑地看着几个人。

“只要背出《蜀道难》全文,可以免门票,里面就是‘考试’的地方。”苏嘉禾说道,“太白兄,这对你来说,等于送分题吧。”

昨晚,苏嘉禾复习了半夜,才把早已还给老师的《蜀道难》重新拾起来。

虽然不差钱,但是她想挑战一下自己。

不料李白听了苏嘉禾的话,一脸不可思议。

“啊?我随便写的,你们还真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