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 > 第583章 辽东故事

俞怀光和周阳夏接连审了好几个将官,脑子越审越麻。

杨胤磨刀霍霍向洛阳,或者说从黎阳到洛阳一带,尽竖反旗。

中原烂了!

杨胤手下已聚集十几万大军,不少朝廷官员,地方士族自带资源投奔于他。

这就是大吴权臣登高一呼的实力。

别以为大军攻打眼前这座营地轻松,实际就是个草台班子。

民夫刚穿上盔甲不久,搭配少量的地方郡兵和将官。

要真遇上正规军,联军几千人,没有后勤支持,只有跑的份。

段晓棠将事务交给尹金明和刘耿文,掀开帅帐的帘子,“两位将军,刚刚清点过,营中存粮大约够五日。”

俞怀光:“世子和荣国公的先遣队,约莫后日一早能到。”那也是没多少辎重的。

两边一汇合,再者俘虏也不可能全杀了,存粮只够三四日。

他们出发时携带十日干粮,锅盔炒面早吃完了,只能啃列巴。

俞怀光终于明白为何提到列巴时,右武卫的人会是那副表情。

宁岩:“周边可有拥护朝廷的城池?”或许可以从那里获取粮食。

周阳夏常年在船上,被阳光照的麦色的脸,肉眼可见的垮下来,“没有。”四遭皆反贼。

该说杨胤蛊惑人心的手段登峰造极,还是中原百姓苦朝廷久矣?

俞怀光:“先将当前情况,汇总成文,呈报世子和荣国公。”

然后他二人在斟酌,如何向辽东和长安汇报。

自打启程后,雷打不动地隔两三天追在范成明孙安世后面给辽东发一封奏折。

不管皇帝如何处置,态度首先得摆出来。

俞怀光和周阳夏商量两句,宣布道:“就地扎营,等待同大军汇合。”

“粮食挑一挑,能做列巴的,都做列巴。”

前军剩的的干粮不多,何况人数更多,路上行程更久的中军。

他们在此扎营,也不是真的休息。而是以此为基地,攻击周边的小股叛军,清出一片安全区域。

相信消息很快就会传到杨胤耳朵里。

将视线转向辽东,皇帝几乎是以最快的时间知道黎阳叛乱的消息。

总有忠臣义士不愿从贼,一路顺着粮道急往辽东报信。

白隽与杨胤,一头一尾把守粮道,结果受尽杨胤的气。

天气、道路、民夫不足、土匪作乱……总能找到理由缓发粮草。

大军出征在外,粮食不足,竟要挨饿。

两人的嘴仗打到御前,白隽不是嘴皮子利索的人,杨胤有兄弟杨硕帮腔,两人你来我往,斗得旗鼓相当。

大事当前,皇帝在辽东前线,率领众军围困辽东城,岂有差饿兵的道理。

杨胤再是位高权重,也得为东征大事让路,不停派使者去黎阳催促。

白隽朝堂地方军旅三个地方都混过,运送辎重粮秣的确是辛苦差事,但杨胤并非庸才,不可能连这点事都做的错漏百出。

久而久之,难免怀疑起杨胤的用意,东征失利对他有何好处?

将皇帝困死在辽东,扶持新王继位?

那人选绝不是留守长安的赵王吴皓,况且还要解决一个大钉子——河间王吴岭,性情固执认死理,焉能容忍杨胤祸乱朝堂。

白隽心里留下一个模糊的猜测,不由得关注起辽东文武官员中杨胤一系的人马。他处在粮道末端,交通要道,进出辽东的人口多从此地路过。

自小就在高门贵族圈里混,人缘好交游广阔,狐朋狗友一大堆。稍微留心一些,就能获得无数消息。

然后某一日发现,杨硕借醉酒,已经两日未出门。

白隽请了一位相熟的好友,再度下帖子邀请杨硕饮酒。却被以“身体疲惫,无法再饮酒”的蹩脚理由推拒。

无需再让武艺高强的护卫夜入杨宅探访,白隽已然确定,杨硕逃了。

再看杨胤其他几个随军,散在辽东各处的亲兄弟堂兄弟、心腹手下,不约而同以各种理由不露面,醉酒、生病、受伤、出门打猎……

白隽笃定杨胤将有大动作,即刻密报前线的皇帝。

皇帝宣杨氏子弟前来御前效命,却无一人应诏。

密令左神武军追击杨氏兄弟,遥望已被围困二十余日摇摇欲坠的辽东城,暗恨不已。却无奈只能不动声色将边缘的军队往后撤。

左神武军乃是天子亲军,杨氏的子弟心腹未必能逃脱追捕。

结果追到涿郡附近,被一直找各种理由徘徊在后,不上前线的左屯卫阻击。

左屯卫攻左神武军,南衙军打北衙军,吴岭的人攻击皇帝的人……准确的说,是杨家的人攻打皇帝的人。

白隽都不敢想,吴岭知道这个消息会不会吐血。

左屯卫在南衙多年被压制,兵力不足两万,但到底比神武军强些。

最后杨家子弟,连带左屯卫的牛家心腹,带着三千精兵,一路向南逃亡。

两军相接,还是在涿郡这样的四方汇聚之地发生。

交火双方都不是籍籍无名之辈,要来历有来历,要资历有资历。

事情一下被摆在台面上,引爆整个辽东地区的舆论。

在黎阳事变之前,辽东方面就已经知道杨胤要反了。

他要是不造反,单纯搞个政变,至于把兄弟心腹一块召走?

皇帝原先想悄然班师,还留有一丝侥幸,能在事发之前攻下辽东城。

可事已至此,徒留无用,只能下诏班师回朝,放弃唾手可得的辽东城。

杨胤镇守黎阳仓,把控粮道,原先时时紧缩粮食,导致辽东储粮不丰。

一旦发兵北上,封锁南下通路,大军只能活活饿死在辽东。

一时之间,仓促撤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狠狠给高句丽送了一波温暖。

两三日后,黎阳事变的消息正式传到皇帝和重臣的案头。

皇帝早已命左右翊卫先行南下平叛,左屯卫的根底所有人都清楚,不影响南衙的忠诚。

同时悉派文武大臣奔赴各地镇守,抵御杨胤。

至于杨胤起兵的筏子,孙文宴失期谋反,在皇帝心中可信度极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