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 > 第1421章 战例分析

段晓棠直接切入主题,“孙三,我打算做沙盘,能找本《水经注》来吗?只要并州周边的。”

孙安丰脑筋迅速转动,片刻后回应,“可以。”

他们行军在外,收集书籍不方便,首要是想向本地名望人家商借。

段晓棠点了点头,“到时你翻译一下。”

既然已经开口,段晓棠索性一并问道:“会画画吗?”

孙安丰咬牙道:“会,但只会两笔。”

特意强调,“这不是谦辞!”

他写酸诗没什么值得遮掩的,但从来不提绘画,可见是真拿不出手。

段晓棠打探道:“有什么便宜的颜料?孔雀石、青金石、红珊瑚别来啊!”用不起。

孙安丰自从进了右武卫,常常和火头营打交道,提议道:“蔬菜汁,如何?”

段晓棠无奈道:“你看现在像有蔬菜的模样吗?”

伙房每日都是以豆腐、萝卜充数,新鲜蔬菜早已成了奢望。

孙安丰脑筋一转,又生一计,“染料,染料可以吗?”

段晓棠目光落在地上两摊黄泥上,“能行吗?”

染料是用来染布的,但用来染泥巴,却未曾有人尝试过。

孙安丰说干就干,反正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将军,你需要哪些颜色?”

段晓棠缓缓道:“绿色、黄色、灰色、蓝色,暂且就这几样吧!”

孙安丰立刻将集中颜色的用途归类,山水城池。答应道:“明日我就出营去找。”

段晓棠不占人便宜,“待会我把钱拿给你!”

孙安丰连忙摆手拒绝,“不用。”看不起谁呢!

“待会我去找长史支钱。”

孙安丰虽然武略稀烂,到底是将门之家出来的,一眼就看出沙盘的用途。

段晓棠既然是给营中做的,就没有让她出钱的道理。

段晓棠无奈点了点头,“也行!”

庄旭虽然抠,但从不卡报销。

孙安丰另外提起一事,“将军,《论语》快教完了,下一本学什么?”

段晓棠颇感惊讶,“这么快?”

孙安丰实话实说,“最开始一日一句,后来学得多了,就多学几句。尤其是到并州后,大半日时间都是空着。”

段晓棠不仅看重数量,更看重质量,“他们都学会了吗?”

孙安丰也不多贴金,“除了少数聪慧肯用功的,大多是学了今天忘了昨天。”

虽然无法做到复述原文,但其中的道理他们也算是听了几遍。

段晓棠问道:“你觉得哪一本合适?”

孙安丰犹豫道:“如果在儒家经典里选,《周易》、《尚书》、《尔雅》一类,都用不上。”

段晓棠打断了他的话,“那就学《孟子》吧!”

孙安丰点头附和,“孔孟之道,确实极为适宜!”

段晓棠选择《孟子》,皆因其中的一句“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

嘱咐道:“《论语》也别落下,常看常新。我以前听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

孙安丰作为读书人发声,质疑道:“何人如此狂妄?”荒谬至极。

他把《论语》倒背如流,都不敢放这样的狠话。

段晓棠半点不觉得尴尬,“野史传说,是一位宰执所言。”

孙安丰决定今晚回去把《论语》温习一遍,管他野不野呢,沾点宰执的光。

次日一早,庄旭背着手来房间内视察工作,他要看看这钱花得值不值。

问道:“就像万福鸿租商铺的沙盘?”

段晓棠不屑道:“那多简单啊!”

几块木板拼接,再挖点不值钱的草皮、野花装饰,就齐活了。

段晓棠如今拿着数张用铅笔绘制的粗略等高线图,感觉自己快要被逼疯了。

看着摸不着方向的伙头兵,绝望道:“欢欢喜喜汾河畔,凑凑胡胡晋东南。哭哭啼啼吕梁山,死也不过雁门关。”

“我们过了黄河之后,一直行走在山脉间的盆地中。临汾是一片,并州是一片,代州又是一片,它们被各种山脉隔开。”

“平时看并州城外一马平川,但从宏观上观察,它其实是夹在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的。”

伙头兵听得一头雾水:“这山得有多大,几天几夜才能走出去?”

庄旭勉强能领会几分意思,“走?若没有向导,在里头只能迷路。”

琢磨一会,“我再调几个空闲的将官过来打下手。”

还得那些学过舆图学说的将门子弟才沾边。不过让他们将平面图转为立体,也有不小难度。

段晓棠用手背按着额头,无奈道:“是我想得简单了!”

伙头兵惴惴不安,“将军,我们哪儿做得不好?”

段晓棠摇了摇头,“这个项目,需要更多的人搭手。”

庄旭雷厉风行,立刻找来几个东游西逛,无所事事的“闲杂”人员。

舆图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若要在上头捏出山川地理,着实有些考验头脑。

众人的兴奋劲没过,段晓棠眼睁睁看着这群人在木板上堆出一座大山,从比例尺换算上看,珠穆朗玛峰在它面前,都只能算是小弟。

吃过午食再休息一会,就轮到武俊江的兵法小课堂开课了。

武俊江骂骂咧咧进门,“我儿子都没这么教过!”

他这话倒也不假,熟知武俊江脾性的人,不指望能当他儿子,只能放低期待,稍后能有一个孙子的待遇。

在这个场合,校尉们坐在前面,将领们反而往后坐,算是压场的。

等看到武俊江拿出来的分析战例,吕元正一口茶差点喷出来。

段晓棠猜到里头有点猫腻,问道:“吕将军,怎么了?”

吕元正给一帮人年轻人讲古,“这场战役,发生在十年之前,主将是右御卫应将军。”

武俊江交恶的姻亲。

不知他当年为何将这场战役记下来,不光有战报内容,还打听出部分细节, 直至今日仍念念不忘。

原本以为,即便武俊江不拿自己做例子,也该讲讲杜松的事迹。

没想到会反其道而行之,把应荣泽拿出来“公开处刑”。

照吕元正的看法,应荣泽军事才能平平无奇,这场战役可谓毫无亮点。

大吴的军功多看结果,少有纠结具体作战过程。

若被这群思想活跃的小将官反复推敲,恐怕能挑出一堆毛病来。

转念一想,这样的例子刚刚好,若是太过完美的战例,除了小鸡啄米,还能干什么?

果不其然,一群将官开始各抒己见,纷纷提出改进之策,有的主张精简兵力,有的要求缩短时间,有的则力求减少伤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