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东晋小军将 > 谈谈本书写刘牢之的原因

东晋小军将 谈谈本书写刘牢之的原因

作者:秋霜红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3:22:45

谈谈本书写刘牢之的原因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刘牢之是东晋末期的北府军一个重要人物,在淝水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惜最后在历史上,走的非常窝囊。每每读史至此,笔者常扼腕叹息。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门阀政治时代。

门阀政治,说到底,就是君弱臣强,跟东周时期相比,非常的相似,这种统一,只是名义上的统一,与之相对的,便是“中央集权”。

一个王朝初兴的时候,创始者往往拥有极大的威望,这个时候文臣武将相互平衡,国力强盛。但当和平到来,治理国家(内政)所投入的精力便会大过对外扩张(外交),对应的,就是文臣在朝堂上的势力压过武将。从光武建立后汉开始,就埋下了这种隐患。刘秀能在西汉末的争锋中获胜,是因为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这种支持是要有回报的。反映在政治上,朝廷以经取士,导致世家占据朝堂,出现了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这样的名门,皇帝慢慢被架空。这种情况延续到三国,两晋,一直到唐朝初。李唐王朝为了限制这种情况,出台了限制世家相互婚姻的政策,以期削弱世家的影响。真正解决门阀问题的,是封建时代的高考——科举制度。正是科举制度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的渠道,那些传承几百年的世家才渐渐没落,退出历史舞台。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家的概念并不被人们认同。所谓的忠诚,就是取决于端谁给的饭碗。最典型的例子,是大家推崇的“关公”,这个被三国演义神化了的人物。刘备、关公等人以汉室忠臣自居,其实并未有为朝廷、为天子效忠的想法,关公的忠,是对刘备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关公不忠,而是这个“忠”,是当时大家普遍的认同的。

现在说刘牢之。

刘牢之是猛将,这个不容置疑。淝水之战让刘牢之攒够了军功和威望,谢玄也是通过刘牢之来控制北府兵的。谢氏之后,北方兵的实际掌控者是刘牢之,所以王恭要对司马元显有所行动,也只能依赖刘牢之。

但是刘牢之最大的标签却是“一人而三反”。说的是刘牢之先后反王恭、反司马元显、反桓玄。

王恭出兵攻击执政的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这是以臣伐君,妥妥的叛逆。但是刘牢之投了司马元显就是不忠,这种不忠不是敌人硬加给他的,刘牢之自己的党羽(参军刘袭)就是这么认为的。要知道刘牢之可不是王恭的家臣,他在淝水之战之后便就被封为龙骧将军,朝廷官员。

不要小看这种武将依附门阀的观念,这种观念使得刘牢之在占据军事优势的时候,依然不敢更进一步,而是选择了投向桓玄;因为他觉得自己取代不了世家门阀的地位。这也是刘牢之失败的根本原因。刘牢之的继任者刘裕,吸取了他的这种失败的教训,意志坚定,终于代晋成功。但是等刘裕取代了司马氏,北方的乱局他已经收拾不了了,这才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是刘牢之做这件事呢?

再说说刘牢之的其他缺点。

一是军纪败坏。刘牢之出身将门,掌管的是流民组成的军队。这样的军队作战勇敢,但是军纪败坏也是其缺点。比较典型的,一个便是邺城之战,刘牢之的北府兵因哄抢辎重,被慕容垂所破,这是刘牢之在军事上少见的大败。还有便是平孙恩的时候,刘牢之的部下因为哄抢财宝而放跑了孙恩,使得孙恩势力能够再次为祸,直到被刘裕所灭。

二是刘牢之没有根据地的意识,自始至终,他关心的都是权势变化。说到底,他做的只是一群军头的盟主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