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唐残 > 第九百零二章 烽火昼连光 中

唐残 第九百零二章 烽火昼连光 中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56:18

第九百零二章 烽火昼连光(中

既然已经称王建制,那相应大都督府的架构和名称也要有所变化和调整。在整体编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十三判曹升格为十三分司,主官依旧称判事,佐副为左右判;各曹主官则为的参军、左右参,各科负责人则为相应的主事、从事职衔;分别隶属于政务官的初阶和事务官的中阶。

就此形成大都督府内判司——分曹——科房三级直属部门体系,在科房以下又按照需要别设有若干临时性的小组,以抽调人员完成短期或是中期内的的业务需要。除此之外又有若干局、所、院、监、署等,低于判司或是分曹的附属小部门,负责人称为从事或是官正,以掌握特定领域的庶务和技术。

通常情况下,十三判司长官外加特定人选组成的定期政务联席会议,以及相应部门组合沟通协调的日常碰头会,就足以决定管辖下的大多数相关事务。只有政策、方针、指导性质的内容和重大事项的运作,才会交付到周淮安的面前来,由相应的三参团组负责审核,再归总于周淮安最终批复刊行。

其中能够参加的特定人选,就是以所在部门本职加左右参议、左右参政四级头衔,而得以参加相应议题的表决资格;区别的是前者只有表决权和异议权,而后者更拥有提案权。类似于过去历代朝廷的录尚书事、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军国事等等;

主要是为了确保最高统治者,随时有对最高层面的统治机关和决策部门,进行掺沙子和改变权力制衡、调理派系力量对比的权力;以避免其中因为相应人等的长期掌权和机构运作过程当中,天然形成的山头和派系,把持或是垄断某项事务或是整体局面的可能性。

因此,相对于目前大都督府还算是比较简明的行政体系,待到日后相应的职责和组织进一步扩大,正式撤销都督府的名头而转入国家政权层面之后;还会加上若干见习参议和联席会议行走的头衔。前者作为有资格旁观和见证,高层决策过程的荣誉头衔和资格;而后者则是在场负责相应准备工作和记录过程等庶务。

作为唯一的最高统治者,主要掌握住基本的军权、人事和财政权,其实次外交、情报和监察权;其他的完全可以委托给一个运转良好的官僚体系,而只要注意时不时的予以鞭策和刺激,替换掉以及老朽腐坏的零件,以实现及时换代的良性循环而已

而在在地方上,依旧还是屯/乡三长——县三官——州三佐;只是在四道十路的路一级,预留了相应“三司四使”和若干别设、差遣职的位置和相应等级的晋升空间。

即布政使/安抚使、转运使/度支使、按察使/提刑使三大司;足以掌握和维持住一路下辖的十余州到二十余州,汇聚起来的大多数行政体系运作需求。

又有巡察使/采访使、学政使/提调使、营田使/垦拓使,营造使,等四位次一等的使职;负责分理监察采风、宣教文选、军民屯垦/农渔林牧、工矿运营等重点事务。

在路与州之间,又有按照实际需要别设的经略使,戍防使、镇平使或是讨击使等,非定额编制的临时职事差遣。与之对应的军队体系当中十二军序,以及从火长到首席中郎将的配套职阶、军衔基本不动;

但是在一州内委派用兵时,会特任加衔为兵马使/守捉使,数州范围内的用兵主官称都兵马使/统将,专掌一路用兵的主官称制置使/都统。。一旦将来还有横跨数道的大兵团联合作战的需要,则负责总筹局面的主将、副将,则加上相应地域特色的都督、都护衔以专其事。

而二三线的地方守备序列则又是另一套体系。主要在州城和县下一级,自有相应城内的守备团和市镇中半脱产的巡护队;在重点大州或是名城望要大邑内,还有若干的驻队营作为二线守备力量。

在日常勤务上从属各级地方官府的调遣和指派,并提供福利津贴;在考绩和人事升迁上受到大都督府虞候司节制;而军事训练装备粮饷,则有兵曹守备科进行管理。这样一旦遇到战事和变乱、暴动时,则有委派的将领负责具体指挥,或是统一归在相应辖区内的戍防使、经略使、镇平使的麾下作战。

因为日后的电报线路的铺开和蒸汽车船水运延伸的预期治下,在内陆和大后方地区的三司四使,除了本衙的护卫队和拥有一定武装的诸多役属之外,也不再沾手任何军队相关的成分。但是对于分路内驻留的十二军司之一,在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置上有权要求协力,并拥有相应的监督和弹劾权。

因此各种名称大多数还是古代版本的,但是实际内容已然是大相径庭的产物了。反正就是吸收了相对成熟的古代体制之后,加上现有新事物的需要和明确发展方向,而逐渐延伸出来的四不像产物。主要是为了政权体制将来的发展方向和人员晋升的空间,创造足够的余地和上限来。

这一切其事早已经在私底下酝酿好大致构架了,只是赶上这次进奉王号的需要,才得以被拿出来作为后续的建制需要。事实上,如果有可能的话,周淮安还想放到正式进入中原,并且占据了两京之一的统治权和宣称权象征之后,再给拿出来刊发的。

因此,虽然宣称王号了,但是后续的事情还有很多,足够让大都督府上下忙碌上好一阵子了。相对诸多忙着销毁和重新制作印信、刊头和制式便笺的内部人员。外间对于太平军之主称王而立年号、定章程制度的反响,就要更加强烈的多了。

那些原本就被派驻在江陵城中的各方势力代表和使者,几乎是走马灯一般络绎不绝的递上请求觐见和道贺的帖子;而让原本隆冬时节寒冷肃杀的天气下,都似乎变得有些热火朝天起来了。此外称王建制对另外一些人而言,也终于迎来了梦寐以求的变化和转机。

比如,而昔日大唐的内碣者监穆好古,在写了不知道多少万字的陈情、自省书和大内回忆录,又不知道做了多少场现身说法的纪实报告之后;也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位置——楚王府所属的行苑主事,而拉着另一位难兄难弟张承业,就此屁颠屁颠的连忙上任去了。

当然了,也有人就不那么愉快甚至有些失落了。比如,在江陵城中正在收拾行装的大齐新朝前兵部左侍郎、内军容使,如今却因为在火器操演上除了大纰漏而,而被改任为兵部库部郎中、内杖库使,派到南方来专事督促和协调器械才买输运的林言。

“内使这是打算起身回程么?”

而刚刚从外键打听消息回来的副手,长相年轻尤带稚气的曹纯,顺见到这一幕却是惊讶道:

“这怎么可能?北边大雪封山的商洛道还是冻着呢?”

林言却是自嘲的笑了笑:

“更何况,就算我想北归,岂又是随随便便能够归还的了关中么?”

“那。。。您这是?”

曹纯顺愈发的疑惑了:

“如今之势,是我办砸了差事,已经无颜再去面见升上。。又碍于身份所限,不能不对外有所表示。。。正当进退两难啊!”

虽不过三旬保养还算得当,然而抬头纹愈发明显起来的林言,却是愈发愁叹道。

“好在那位还念旧情,也没怎么逼我表态,但是这江陵却是再也待不下去了。。。”

“那您又打算何去何从。。”

曹纯顺亦是讶然道:

“南下广府也好,东去鄂岳、丹徒也罢;偌大的江南地界,那么多的名城大邑,总有我一处的栖身之所吧。。”

林言意兴萧疏的答道:

然后,他又目光灼灼的看着有些目瞪口呆的曹纯顺道:

“当然了,你就不一样了啊。。你可是中宫的亲族啊!就算是我出走后,无论如何都不会牵连和罪及到你的吧!这可真是让人羡慕啊。”

“我。。。可没这个意思!”

曹纯顺不由涨红了脸而张口结舌道:然而,就见林言又自顾自的的说道:

“我自然指导你不是这个意思。然而,你们曹氏一门可是接连出了两任后宫当主啊!无论是大齐当下,还是太平军治世,曹家可都是雷打不动的第一外戚之族;无论如何于将来也就是早早立于不败之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