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唐残 > 第七百章四十二章 为君一行摧万人(中)

唐残 第七百章四十二章 为君一行摧万人(中)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56:18

第七百章四十二章 为君一行摧万人(中)

要说长安城中周淮安为数不多的重点关注对象,除了形势不妙之下主动过来投奔的曹皇后之外,接下来就该是太平军大都督和个人交情上一贯的老朋友,大齐侍中兼留守宰相赵璋了。

因为他虽然贵为大齐宰相,又是黄巢身边跟随起家的元从,但是从一开始但是对周淮安这边关系最为友善的存在。尽管这种关系未尝没有某种功利和投机性质的色彩,但是这个世上又那又那么多平白无故或是纯粹的善意呢。

更何况他这个人一贯颇有自知之明,只会把各种诉求摆在明面上;为人又不失分寸和能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让人相处下来很舒服;而且哪怕在两边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他也依旧站在倾向太平军的立场上,不论动机如何都是尤为难得。

可以说,正因为内有曹皇后隐隐为呼应,外有他负责实际上的操持和变相保驾护航,南北两边私底下由此各取所需或说互利共赢的好处,也是从始至终几乎没有中断过。

毕竟,与那些北方义军中那些各拥一方的实力派们做交易和互通有无,同样也有需要他这么一个足够分量和权势的高层,以为中介和担保确保最终达成。

而他早年的来历同样很有意思。赵璋居然是黄巢的同年生员,当年长安诸多屡试不第的落魄士子之一,在身,言,书,判的甄选当中,最后因为长相不够壮美而被刷下来。

也因此结缘了同命相怜的黄巢本人,而有了后来一番风云际会的崛起之路。然后,又在辗转天下的征战当中,逐渐取得了与黄氏家族兼盐枭团伙,账簿文书出身的李俊儒,朝廷方镇大员浙东观察使的崔缪等人,比肩而立乃至后来居上的资历。

因此,相比在饱受人间患难而理念上有些执着和矢志不改的杨师古,他其实更像是一个利己而又不失底线的现实主义者,多数时候扮演的角色,既是利益上的合作伙伴又更多是政治上不可或缺的盟友,或者说是风向标杆。

所以大齐朝廷的其他人倒是无所谓,若是有机会和能力的话,周淮安还是希望能够拉上他一把的。只是当初城破来的太过突然,而太平军的驻地也距离他在北内边上的宅邸实在太远了,几乎要横跨整个长安城南北。

因此,派出的探索队仅仅抵达南内一带,就被如同潮水奔逃的士民百姓给堵住了去路,然后,就在没有任何然后了。因为官军已经越过长街杀向了北内和皇城大内的所在。

现今的长安,已然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战乱拉锯之后,就算有再多的黄花菜也该凉透了;因此周淮安对于他的下落和幸存概率已经不保佑太大期望了,但没有想到现在还能从安邑坊得到相关的消息。

至于太平军新占据的安邑坊,则是长安外郭城坊里之一。位于朱雀门街东第四街街东从北第七坊,万年县领。北邻东市,西邻亲仁坊,东邻靖恭坊,南邻宣平坊。

依照韦述《两京新记》的记载,本坊南北长三百五十步,东西宽六百五十步。其中四面各开一坊门,中有十字大街,长安城坊五等中居第三等。

坊中沿着中轴大街十字口,有司徒兼侍中马燧宅改造而来的奉诚园。十字街之北,为元法寺、太真观等宗教场所扎堆之处。

西南隅,又有前代左卫大将军张延师宅、金吾大将军杨执一宅、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吉甫宅、太子宾客卢贞白宅、户部尚书封敖宅、司农卿常偕宅、饶州刺史吴丹宅等官宦家门汇聚之所。

而这位大齐侍中,就是在安邑坊大名鼎鼎的太真观附近,相对名不见经传的小丛林——元法寺中找到的。只是太平军士卒找到他的人的时候,已经是重病缠身而形容枯槁的躺在僧舍里,满身藓疖恶臭得连起身说话都不能了。

因此,在第一时间就被转运到后方来进行救治了,然而陪同在他身边的另一个人却在不久之后,被带到了周淮安的面前来。只是周淮安看着身穿破旧的缁衣,头上剃光而形容干瘦得活脱脱就是个苦修比丘的对方,不由惊叹道:

“刘运使,何以至此呼?”

因为,这人赫然就是曾经的都转运使兼户部左侍郎刘塘了,只是一身在富贵浮华当中养出来的肥膘和肚腩,都已然被熬的干干净净,还在头脸上平添好几道新旧伤痕。

而听到这话,刘塘原本还算富态如今却是愁眉苦脸的面容上,亦是露出一个尴尬的笑容来道:

“若非如此,又何以再有相见之日啊。。”

按照他说辞当中的前因后果,周淮安才慢慢的明白过来个中原委。原来在官军破城的时候,他们这些大齐重臣们还是有想要要努力做点什么,来挽回这个局面的。

而未曾当值在皇城东面光宅坊家里休养的赵璋,便就是他们之中的领头人之一;按照他的预想,最起码在皇城附近这些大齐公卿贵胄之家当中,还是有不少往昔的部曲,家将之流,若能够聚集起来也是一股可观的力量。

结果理想是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当赵璋亲自带带着门下的亲护、防阁,挨家挨户的扣门要求的时候,偌大的城坊长街上之上,却只有寥寥无几的人家带人出来响应;其他不是装聋作哑的闭门不出,便就是早早的出逃一空。

因此,赵璋扫过了光宅坊的十字大街,最后只收罗到三百多号人手。然后当他们来到北内宫城,要求开门将护送的老弱妇孺送进去避祸,却被城头上黑暗中放箭的守军,给重新驱赶了回去。

然后,他们又向着京兆府所在位置赶去,想要与孟楷所率巡城司武装汇合;结果还没走出多远就见到京兆府内升腾起来的大火,然后随着东面愈演愈烈愈来愈近的喊杀声,赵璋身边聚拢起来的这些人心也就散了。

最后在就二连三突然如其来的街头逃亡大潮当中,他们大多数人的亲眷、家人都彻底失散了;只有刘塘跟着赵璋等一行人,摸黑误打误撞的来到了尚未闭门的安邑坊内暂避起来。

然而又在兵荒马乱的东躲西藏当中,相继发生了许多人心诡谲的事情。包括背弃与出卖,临时起意的反乱与内讧;其中既有人想要裹挟财物独自出逃的;也有人实在忍受不了躲藏的艰难,而偷溜出去被人逮住又把官兵引过来的。

最后,连赵璋都不免在奔逃中受伤染上了急病,而身边只剩下刘塘在内的寥寥数人而已。然而,最后对他们伸出援手的居然是这光华寺中残留的僧人,不但替刘塘剃度受戒以为遮掩,还混过了好几度进来搜查和抢劫的官军当面。

他们就这么靠着寺中自种的瓜菜和积存下来的豆麦,在每天风声鹤唳的攻战和此起彼伏的抄掠声中,一边照料着缠绵病榻的赵璋,一边身体力行的劳作,省吃俭用而惜身节欲的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而刘塘也在当初的惊惧不安、眼不能寐的日日夜夜当中,随跟着颂念和修行的佛法经文,以及日夜作息的轨仪和劳作,逐渐变得心平气乃至淡然若是起来,就像是从修行中获取到了某种超脱心性的避世之道。

直到再一次争战厮杀声之后,太平军特有的鼓号声想起在光华寺的附近,才像是惊醒了他沉溺在佛法世界当中的迷梦一场,而不由自主走了出去想要亲眼看一看。

“那接下来,刘运使有何打算?”

周淮安听完这一切之后,才开声问道:

“自当是觅得一处安身之所,暂以修养和好生照料侍中康复了。。经历了这些事之后,某只想歇下来好生的静想一想。。”

刘塘亦是倘然自若的叹声道:

“自然,若是大都督有所相招,塘自当是竭力以奉。某身为大齐臣下,又身受侍中提携和看重之故,虽无法随之赴难,但也可以勉尽薄力的。。”

他这番表态,倒也让周淮安多少得以高看了一眼。正所谓是“危急存亡时刻才方见人心和本性所在”的基本道理;至少在这个偏离了历史线当中,由黄巢建立的大齐临时政权,倒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和赖以为基石、栋梁的存在。

至少相比之前他表现出来的贪财好利,热衷权势,胸怀和节操甚低之类的一面。在危难之际能够守着恩主赵璋东躲西藏、不离不弃的隐匿和照看了个多月;事后也依旧挂念不断,堪称得上忠心耿耿表里如一了。想到这里周淮安重新开口到:

“说到这里,倒是有件事情须得你奔忙一二。。”

“但请大都督吩咐便是。。”

刘塘连忙鞠身道:

“如今本军在已经夺还的城坊中展开清理时,遭遇许多自称乃是大齐将吏、官属,及其家眷的人等。。”

周淮安点点头道:

“其中怕是不免有鱼目混珠或是投机取巧之辈,正好令你从城南这边挑选一批熟悉相应情形的人手,以便就近协助甄别和救助的事宜如何。。”

“多谢大都督仁德义重,某家当不负所托。”

刘塘却是感激倜然拱手道:然后周淮安还想重新开口再问他些什么,外间再度传来急报:

“来自东面华阴县的急报,刚刚抵达当地的都畿道东南行营军,遭遇沙陀军的埋伏大破当场,余部已然退入城中坚守待援了。。”

而在刚刚结束战斗没有多久的东市,到处还弥散着被点燃起来的火场烟雾,而部分太平士卒也正在努力扑灭剩下的几处火头;或是用特制的挠钩和叉把,将那些被烧的酥脆或是残缺不全的建筑构件,给逐一的推倒掀落在地上而溅落开一蓬又一蓬的火星和余烬来。

而再度侥幸死里逃生的孟楷,也不顾身上再度迸裂开又被重新包扎的伤势,迫不及待的赶到了东市东北角的放生池畔;在这里的曲道、回廊之间,赫然散布着成群结队刚被从那些仓房中放出来的女子;正在畏畏缩缩排队领取太平军卒手中的干粮,只是,她们大多数显得灰头土脸,或是披头散发的让人看不出本来面貌上的差别。

“郭娘?。。。郭娘?”

孟楷不由有些着急的叫唤起来,顿时引得在旁监护的士卒一片瞩目。然而孟楷却顾不得这些许多了,他只想在第一时间就确认那个帮助自己的女人安危和下落。

请记住本书域名:。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