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唐残 > 第四百八十八章 朝市相逢策治安(中)如约补偿

第四百八十八章 朝市相逢策治安(中)如约补偿的二更来了

在秋风夙爽之中,来自河东祁县的王仁寿,也沿着奔流滚滚的大江向着上游的荆州方向而去;他这一路走过来可真是委实不容易的结果。

一路上犬牙交错在一起的贼军和官军,相互侵攻和兼并不断的藩镇,还有那些打着旗号自行其是的地方土团,让整个关东大地一直到两淮、江东,都几乎乱成了一锅粥。

然而最大的危险,则是来自那些立起壕栅,建起坞堡来结寨自守的乡民土豪们;几乎每一个再他们附近落单的行旅,都会遭遇不明所以厄运和意外。

而在那些逃难者云集的城邑之中,也不见得安全多少;许多别无居所之人在屋檐下、墙根边上一觉醒来之后,就会莫名其妙的被逮起来,而成为本地官军驱使下的新卒。

而住在价钱飞涨的行栈和邸店之中,没有跟脚的外乡人同样也具有难以意料的风险;他可是好几次亲眼见过与自己短暂同行的外地旅客,被人以涉嫌奸细为由带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而王仁寿同样也被盘查了十几次,若不是他身上来自太原郡的告身和代北行营出具的过所,足够给力和有所威慑力,只怕也是被这些一看就是强取豪夺手段坑陷了进去。

尽管如此在寿州城下坊的时候,他还是不免有一次丢掉行李而从跳窗逃了出来;因为对方根本没有勾结官府的打算,而是私下磨刀霍霍商量着把他剁了好做一桌荤菜。

还有一次在过关市的时候他不得不拔剑杀人了,因为他居然在守丁的围观下遭到了泼皮无赖的公然抢劫,然后抢了只驴子冲关而逃,这就是礼制败坏的最大恶果啊。

更大的坏消息是当他历尽千辛万苦,好容易踏上江南的土地,他按照家族的安排前来投奔和栖身,并由此获得身份掩护的几个地方上候选对象,都已然是不复存在了。

他们有的被乱兵给破家灭门了,有的被地方官府穷罗逼迫的破落下来而族人四散,还有的则是参加了起兵反抗,然后被路过的太平贼给顺手镇压掉,而满门死伤殆尽的结果。

这也让他深刻的感受到,所谓的江南的世家大族,名门首望,在乱世蜂起的兵火面前,也未必能够比小民百姓坚持的更加持久一些。

要么依附于一方势力寻求庇护和周全,要么自己破家兴兵就此掌握聊以自保的刀把子;不若的话,所谓太平之世经营下来的偌大名声和家业,只会成为各色草莽之辈,野心家首当其冲的图谋之选。

因此,他眼下就只能是一个流浪江淮的北地士子王仁寿了,好在他在路程当中发现与类似遭遇和背景的士子委实不少,甚至还有携家带口的存在。而他这样的存在并算不显眼。

王仁寿只是稍加打听,就知道他们来自江东两浙各地苏、常、湖、杭的居多,也有部分来自江北淮南境内的和、庐各州;再远一点的甚至还有来自福建五州的沿海。

因为朝廷在当地维持的秩序崩溃之后,几乎遍地是形形色色兴起的势力,而往来攻杀横行乡里,再加上流窜与道路多如牛毛的匪寇。

在这么一茬茬轮番往复和收割与烦不甚烦的滋扰之下;就连他们这些尚可以勉强维持的中人之家、殷实门第,也实在被折腾的过不下去了。

虽然也不是没有人破家起兵而啸聚一方或是投附豪族、大姓以自保;但是更多的人就没有这种凭据和指望,而只能在被罗括光田产家宅,或是裹挟为添壕和炮灰之前,想法子奔逃了出来。

而这些太平贼再怎么造反作乱大逆不道,驱杀官吏而残虐豪姓大户的恶名在外;但至少也是打遍湖南荆南、江东江西两浙莫有能敌的强项势力;

因此,同样也能用强横手端和武力凭据,来够确保治下的太平安宁;更别说还有足够大的野望和宣称,要推翻朝廷争夺这个天下。

既然如今衰微无力的朝廷大义和名份,已然无法保护他们这些士民百姓,那转而求诸于天下群贼之中,看起来最有力也最像样的那个,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

至少太平贼愿意收容和接待,但凡是有点学问和知识、或是手艺和专长的人士;并且还在江南沿岸的丹徒到浔阳一带,提供一时的安置点和交通工具。

光是这一点,又把这世间大多数的贼寇,以及地方上蜂起的乡土势力,给压过不知道多少头去了。而且作为某种意义上的便利,任何往来于荆南、岭南之间的船只,都愿意稍带他们一程。

只是与同船的这些所谓江南士子们接触之后,王仁寿又不免又恢复了一些信心了;因为与其说是庶流之家和贫寒士子,大多数人的言谈和见识有限,也就比开蒙读过《兔园册》的私塾生好那么一点。

若是那太平贼下辖,都是用如此货色来治理和维持的话,他完全有把握凭借自己出身祁县王门的才学和见历,轻而易举的脱颖而出,进而获得面见太平贼高层,以打动对方的机会。

而行船在大江之上,最为显著的感受和对比就是来自两岸之间了。

在大江南岸的土地上,依稀田陌桑林从岸边整齐梯次的一直绵连到内陆去,其中还间杂着已然被收获过的大片痕迹。偶然间还能见到水网河塘中水牛活动的形迹。

而在江北,那就是荒草横生淹没道路和田畦,荒唐河口之间也不乏白骨露野的典型破败情景了;虽然看起来人迹还要比江南更频繁一些,但是基本上都是奔走逃亡于道路上的身影。

而在夜间泊船下来休息的时候,还会见到江北零星升起的火光和风中送来的嘈杂声。据往来其间的船首所称,那是江北的贼寇/官军在劫杀那些逃亡过路的流民。

少数比较平静的地段,则是那些由所谓义军所把守的港市;在许多环列在城寨哨楼上,持刀背弓的杂色士卒监视和警戒下,居于其中的人们才有了那么一些秩序和安定的存在感。

而在这些地方,同样也有隔三差五零星前来投奔的士子;差不多聚集到了十多人之后,就会安排和托付路过有牌照的行船,捎带到江陵城去。

但是在江上所能见到更多的,则是持续往来两岸之间的渡船;以及聚集在这些港市之外接受挑选和甄别,再装船送到南岸的编管地去进劳作和安置的江北流民。

在沿途地方的抢劫和驱赶下,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凭身之物,死去了大多数的老弱妇孺,也逃走了一些铤而走险的精壮;于是,仅存的大多数人只剩下一副勉强还能劳作的肢体而已;

与这些只给薄粥而勉强维持行动能力的流民不同,船上的士子们好歹是有所优待的提供行路饮食;烧煮过但毫无滋味的菜汤,偶然还有点现捞的鱼虾在里头,搭配人手一个的杂面团子;

大抵也就管个半饱而已,若是不够就要自己花几文来再添一个。王仁寿虽然在行囊夹带中有所余裕,但也没有过于脱离大众的专门为自己点上一条烹鱼,或是一碟子盐煮虾。

而私下里多要了几个团子,然后分给同船三个混熟的临时旅伴,算是这次通行之旅道中打听消息的微薄报酬和答谢而已。

自从行船过了江州进入鄂州境内之后,水路上也再次变得繁忙热闹起来,到处是络绎往来的大小船只和熙熙攘攘的码头栈桥。就好像是之前所发生的动荡和骚乱根本未曾存在过一般。

而每一个身在港市其中的男女老少,都像是被无形的力量所鞭策和催促一般的行色匆匆,或是手脚不停的奔忙往来在自己的位置上。无论哪处港市之中,最常见的就是许多露天而设的大小摊位了。

而其中最好卖的无疑是南海所产的各色工具、器物和其他铁制品,偶然可见三五名山夷打扮的人物,全身都挂满了亮晶晶的铁制品。

还有人撑着装满铁质锅碗碰瓢之类的河船,向着北面或是东面摇橹而去。王仁寿亦是见到有船上的士子下去,交涉和打听起来,然后背了一个或是数个的铁制器具回来。

“铸铁锅子和汤釜是依照尺寸卖,”

“最小的五寸要三十钱,最大的三尺大锅得要一百五十五钱。。”

“若是一次买十具的话,那只消付上九成的钱好了。。”

“这么。。。便宜么。。”

他不由的感叹道。

身为河东大族祁县王门子弟,身边并不是没有从商的族人;也并不缺乏对市价的了解。对于某种逐利的敏感性,很快就让他意识到了其中的商机和利益所在;

这么一支打磨得又薄又光的带耳锅子,轻一只手就可以端起来,敲上去却是又清亮又结实。用来烹食可是比他在河东用过那些釜、甑、锅、刀、勺等,粗苯厚重的器具更加省火快熟的多;

更关键的是这种明显是精细锻打过的圆形铁器,小号的圆釜完全可以用来充当盔子,大号的平锅也是颇为上选的放盾啊,难道这些太平贼已然奢事无度的,都可以拿出来随便发卖了么。

但王仁寿还是强忍住了,把自己缝在夹衣里的金片子拿出,一口气采买上一堆的冲动和**,而乘着对一支号称可以铁皮壶子讨价还价的机会,继续打听起当地太平贼对于商事活动的态度和方略来。

本书来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