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唐残 > 第二百七十四章 扶摇三

唐残 第二百七十四章 扶摇三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56:18

第二百七十四章 扶摇三

接下来的时间里,周淮安开始奔走于南海县等工场、作坊云集之地,开始为新一轮的产业布局和长期规划的奠基和开端指导。

不管怎么说,唯有在集体生产模式和相对先进农业技术的加成下,逐渐积累大量农副产品的剩余(尤其是摆脱了来自义军大部单方面杀鸡取卵式的吸血之后),才有可能供养起更多非农业的人口或者说相应细化的从业人员。

不仅是针对军队或是工场的劳力而言,还有形形色色各行各业门类齐全的民生相关和服务业人员,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架构。

而对于周淮安而言根据后世的经验,最好的兵员其实不是那些随处可见的农民,而是受过一定环境的熏陶和塑造,拥有简单职业教育的基础,具有天然的集体观念和组织度的产业工人。

而按照他理想中的状态,这些早期的产业化工人及其相关从业人员,最少也要达到现役军队两倍以上的规模才算是比较合理和适宜的存在。但是如今在他治下的岭东之地上,前前后后的工场矿山加起来的在册人头,也不过是四、五万出头而已。

其中只有少数是具有经验和手艺的熟练工匠。其他都是通常意义上的普通劳动力而已;而具体产能连后世被淘汰的“五小工业”之一都比不过的。

因此,他首先考虑的就是制铁和炼钢工艺上的大跨步。这时候流行的还是魏晋时流传下来的灌钢法、炒钢法、百炼钢等古典技术;虽然相对整个时代的普遍水准算得上是品质较高,但是想要达成规模效应上就时隔硬伤,就只能用熟练工匠的个人经验和手艺周期来来慢慢堆积了。

所以这一次周淮安打算直接跳过土法炼钢式的石墨坩埚炼钢法,而直接上性价比更高的小高炉炼钢,也就是近代大炼钢铁时代那种,用高岭土的耐火砖堆砌而成相对结构简单的直筒式炼炉;除了开炉一次产量就以千百斤而论,还可以通过陶制管道有效的收集废烟气。

要知道这个时代最常见的黄铁矿/硫化铁,在高温冶炼下释放出硫化物(主要是二硫化铁)蒸汽,经过管道引入侧旁陶瓷内胆的反应塔冷凝之后,就是古人称为绿钒水的杂质较多的浓硫酸了;然后再经过沉淀、过滤和杂质吸附之后,就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液体硫酸,和更进一步萃取的发烟硫酸了。

而这种原始的绿钒水也被成为化合工业的催化剂之母;因为它同样可言用来和硝石直接置换反应得出硝酸来;而与粗盐(氯化钠、氯化钾)进行置换反应,则是得到原始的氢氯酸(盐酸);

然后就是后世被称为小苏打的碳酸钠,这个最为简单直接将晒干海藻烧成灰就是天然的高纯度成品;事实上在近代的北大西洋沿海,有大量人员就长期从事收集海藻烧灰的职业。除了北方的碱篙之外,广府沿海同样也有大量的野生海藻。

甚至更凑合一些直接用草木灰溶液蒸馏后的结晶体也行,因此碳酸钠又被称为碱灰;可以应用在平板玻璃、玻璃制品和陶瓷釉的添加成分当中。

比较麻烦的反而是被称为烧碱、火碱的氢氧化钠;不过有了批量的小苏打(碳酸钠)就问题不大了,用熟石灰(氢氧化钙)和纯碱溶液反应之后的过滤溶液,蒸干之后的结晶就是现成的烧碱/氢氧化钠了。而烧碱的用途就更加广泛了,可以用于造纸、肥皂、染料的合成,棉织品处理、煤焦油产物的提纯等等。

此外还有个重要的关联产品卤砂即氯化铵(无机盐),在这个时代也就是很常见的事物,在《唐本草》乃是作为中药当中消化积食、化痰止咳的辅料。因此既是一种药材也是一种金属融焊的粘合剂。

然后还可以与绿矾水在高温下进行反应而得到硫酸铵,也就是后世常见的氮肥(俗称肥田粉);以及无水氯化氢(浓盐酸);在这里又有一个化合物分支,就是与硝酸进行反应而得到硝酸铵;这个东西可不得了了,除了飞天之外,也是近代一战和二战之间功业炸药的主要成分和来源。

这样下来,三酸两碱以及一些相关联的化和工业副产品,就初步具备了小规模产出的可能性了,比如作为黑火药科技树未来进阶方向的硝化棉发射药和硝基炸药。

然后是用砖窑改造而来的密闭蒸馏塔,主要是对开采自安南的优质白炭,进行高温蒸馏分离。而获得炼钢所需的关键性产品焦炭,以及不同温差阶段的煤焦油为副产品;其中最早蒸馏出来流淌道收集器里的是低温煤焦油,而最后通过陶制管道蒸发冷凝而成的就是高温煤焦油。

而焦炉煤气中的氨和二氧化碳在另一处收集塔中反应时,则可制取到杂质较多的碳酸氢铵,同样也是作为食品添加剂和化肥成分的主要原料。

在这个时代的水车和水碓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水力內旋球磨机,就可对煅烧前的水泥原料进行研磨加工。也可以用来加工和粉碎那些海岛上开采回来的积年鸟粪石(天然有机磷肥),以便更进一步的合成处理。

这样再加上从草木灰里获得原始碳酸钾,后世化肥工业和关联农业生产的基本门类和科技树的分支也就齐活了。当然了有了足够数量的催化剂,玻璃和水泥也就不再是梦想中的空中楼阁了。

要知道在公元前四千年的埃及开始,古代人早已经会用石英砂烧纸不怎么纯净的琉璃球了。而石英砂、纯碱、石灰石、长石等用水力球磨粉碎,再高温烧制就能得到比较纯净透明玻璃了;然后镀上水银和锡膜就是现成的镜子,浇淋漂浮在模具里的融化锡液上冷却,就能得到天然光滑的平板玻璃。

而水泥就更简单了,最早的原始水泥就是火山灰与石灰的混合物,常出现在罗马时代的建筑当中;然后又有黏土和石灰按照三比一,在立窑煅烧后研磨成细末的近代水泥;

虽然岭南一代没有现成的火山灰可用,但是作为耐火砖和制陶釉料的露天铁矾土,却是在制陶业发达的河源、龙川等到比比皆是。用作取代普通的黏土来烧制水泥,在耐高温、防冻裂和抗酸碱腐蚀上甚有优势。

号称在零下也能凝固的快干早硬型水泥,在二战的军事工程、紧急抢修工程应用很广。然后再加入适量的石膏和煤粉来提高胶合性和强度,又可以发展出不同用途的特种水泥来。

当然了除了少数直接制取生成的原料之外,其他大多数在实验室环境下制取的理论成品,与在兴建工场当中进行批量生产的成本和周期就是完全两回事;有的是需要摸索和尝试出最优性价比的步骤和周期。

而且,相比钢铁、水泥、玻璃等等早期见效的生产项目;这些化工类东西从无到有的前期投入依旧十分巨大,并且很难看到直接的成效;只有最后大规模投产并且形成产品和原料之间的联动效应之后,才会体现出许多重相互产能增益和盈利比的加成效果来。

因此这段时间,周淮安也不得不学起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不是在到处巡视就是驻留某处。主要是为了少走弯路也是为了安全作想,需要周淮安事无巨细的进行手把手的教导和传帮带;乃至根据后世的一些经验教训和例子,规范相应的操作细节和制定奖惩抚恤的规定;

尽管如此还是无法避免血淋淋的事故和意外;因为他就算有辅助系统在检索和数据记录上的协助,毕竟还是只有一个人而已,在大多数空有理论的情况下,真的无法完全面面俱到每一个细节,或是回避纸上谈兵之下的偏差和谬误。

先后因为施工上微不可见的瑕疵或是操作环节上的细微疏忽,导致的爆裂和泄漏的烧伤、烫伤、中毒、炸伤,相继死亡和致残了几十个人,才在试点的工坊里总结和归纳出,一个相对合理而安全的配比和工艺操作流程出来。

但不管怎说,有了一个现成的制度模版和操作规范之后,再通过相关新办的职业教育制度,给推及开来就要容易的多了。

当然了作为另一种附带影响,血淋淋的教训和对于不可知神秘主义的崇拜、敬畏,在令这些工匠变得无比谨慎和按步就帮到极端教条的同时,也开始在暗地里兴起了某种对于周淮安,“生而知之无所不能”的崇拜情结,却是他未来所始料不及的。

岭南之地虽然多山丘陵而河川遍布,对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固然是颇为不友好;但有一点还算有利,就是随处可见的河流所带来相对充沛的水力资源,完全可以通过简单分段的筑坝截流,来利用地势落差造成水流冲击力,驱动和提供那些较大规模工场生产所需的动力,而将更多人力从手工作业当中节省和解放出来。

因此,水力工业在这里也颇为广阔的拓展空间和潜力,比如作为炼钢和锻造,纺织和印染、制陶和采矿等大多数工场、作坊门类的新动力;可以说在烧煤的蒸汽动力发明之前,水力传动的中小型工业生产,才是工业革命前置的一部分。

但是前提先得生产出足够的传动构件来,于是主要的目标又回到了冶铁场和木工作坊本身,骤然增加的生产任务和进程上去了;好在现在已经是农闲时期,完全可以有偿的组织大量屯田所里的劳力,填充进这些场所当中,作为加班加点轮班倒的候补劳力。

就在这种遗忘了日夜和时间的忙碌当中,周淮安接到柴平率领部队作战失利的消息,也就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

“岭表贼炽,以妖僧渊玄为首要,善军略而能惑人心,官宦、豪族皆不能制……好广造奇巧妖异之物,山林水泽无所不坏毁之……”

“麾下又有白首贼,人曰柴魔头,横暴嗜杀而儿啼惊止……好以僧徒为血食……”

《岭表沦亡扎》,连州司马于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