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唐残 > 第一千章九十三章 世乱识忠良(下)

唐残 第一千章九十三章 世乱识忠良(下)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56:18

第一千章九十三章 世乱识忠良(下)

“这么说,他们还真是临时的一拍即合了?”

等到周淮安拿到了多方面给出来的结果之后,不由轻轻冷笑了起来:这次庭前刺杀未遂的闹剧,居然内外好几方面的势力,有意无意间推动之下的变相合力结果。

比如于那些外部势力而言,是有人希望通过包庇和支持这些硕果仅存的李唐余孽,孤注一掷绝望式的刺杀来制造内乱,减缓太平军平定天下的进程,获得更多苟延残喘的时机;

而太平军内部同样也有人希望周淮安在这里倒下之后;通过未来保扶和影响尚在襁褓中的继承人,而改变对于旧朝势力那些残酷而苛刻的国家原则,而让世家大族背景下传统士人的残余影响力,得以重新回到台面上来。

还有人干脆是为了浑水摸鱼创在机会,或者说是为了报复自己昔日的恩主,籍着刺杀事件转移大众关注,而将被幽禁的朱友裕给抢出来,离间东都方面与长安的关系而将朱老三逼上绝路。

所以这种种的筹划和图谋,居然从一开始就在曲江街市的意外偶遇当中,被从根子上上给戳破了。事实上,就连那个打扮成女冠以投其所好的阁主传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会被一个有过一面之缘的人给认出来把?

不过这也多少警醒了周淮安。既然有人把主意达到了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幼儿身上,那也意味着自己需要谨防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所在了;毕竟,古往今来多少雄才大略的君王,一世英名都是栽在了继承人问题上。

前有故剑情深,却留下一个被儒士们洗脑成傻缺,而悔憾‘乱我家者,太子也!’的汉宣帝;后有在隋文帝杨坚面前戏精附体了前半生,而登基之后彻底放飞自我,闹到“大好头颅、谁可取之”的隋炀帝。

更别说,后世还有那个和尚出身的明太祖猪爸爸,杀功臣文官如猪狗而横压一世,结果在亲自指定的好皇太孙朱允炆身上看走了眼,结果被亲近的方孝孺等一群儒士坑的身死国灭。

尤其是,作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治理国家和开疆拓土的开国君王,很容易就在继承人成长环境和教养的问题上,被各种立场和诉求的别有用心之人乘虚而入,而导致从小就走歪了道路。

所以周淮安已经决定下来,自己的儿女待到稍微懂事之后就定期改名换姓、隐藏身份,到相应童子营和少兵队对接的学校当中去,接受集体生活和同龄人圈子的熏陶;同时也是变相了解外界状况的途径。

这样有了足够人际关系的经历和眼界之后,才不会在人生经历当中,某个特定的对象所轻易打动和蛊惑之;这样对于孩子的童年而言也许是一个不怎么愉快的过程,但是既然身为自己的后代和这个时空留下的印记,这就是必然承重的代价。

至少,相对于从小被人监督着自愿或者不自愿学习各种知识的平庸之才;也总比日后在臣子面前惊讶的创造一些“何不食肉糜”之类典故;然后被外族或是叛乱大军所团团包围,而凄然泪下悔不当初的结果要更好的多。

另一方面,则是作为继承人师资力量和群体的选择了;至少在这一次教训之后,周淮安也会在相应候补人员出身背景的审查条件上,继续增补上一些内容;

比如,在各个部门和机构所进行的初选当中,直接否决三代以内直系亲属为前朝官吏,或是与传统世家大族、被镇压过的衣冠户、形势户有所关联的对象。

同时从横向增加候补群体的规模,优先从那些实务当中选拔出来的年轻新晋官员;定期抽取一部分人出来加入到临时的师资班底当中去,专门讲述事务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也是作为某种变相的奖赏、激励式的荣誉。

而授课的方式也不再是“经筵”这种单独面对面的专门讲学,而是随机抽取一部分同龄人而将继承人混杂在其中,集体接受相应教师的轮番授学;同时进行批量化的考核和测试。

讲述的内容,也不但包括立国执政的国是,也讲历代执政得失的经验教训,乃至数理化等基础常识,和重新整理世间流传的诸子百家简义。

同时增加轮替教学的批次和规模;这样没有一个具体对象和小团体,能够在继承人面前有机会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和影响力。至于最关键的三观和统御之道屠龙术方面的内容,还得由周淮安自行身体力行的教导和传帮带。

然后,周淮安还考虑日后再指定三五人组成一个专门审查委员会,对于这些师资的背景和社会关系,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定向审查;但凡有逾越教学内容的行为就一票否决制。

反正,能够用预期增加的成本来解决的问题,都不算事真正的问题所在;相对于继承人日后所要面对和担负的天下之大,这点额外增加的支出项目和预算内容,根本就不算什么的。

当然了,日后的后代逐渐增多之后的继承人竞争什么的,那又是另一回事了。至少作为一个眼光和学识跨越了上千年历史波澜起伏,又有足够辅助手段的现代人,根本无需特意介怀和提防自己继承人的成长和倒逼可能性。

想到这里,周淮安突然记起来,自己留在江陵的那双儿女似乎还没有正式取名;而目前只是在用着两位母亲所取的小名——阿檀和佑郎,而拥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养护团体。

在处理完这些临时增加的琐碎事务,又签署了一批加急的抄家、流放、徒刑和绞手名单之后;周淮安忍不住想询问一下,韩霁月那边的工作成果了。却再度接到了一份来自河东境内,而有所严重延迟的递报。

虽然周淮安对于另一个历史线上的后唐缔造者,沙陀族朱邪氏为首的代北藩汉武人团体,一直保持了足够的重视和情报工作上的持续投入;但是因为实在是鞭长莫及而时日尚短见效甚微;

所以,直到朱邪氏为首的代北集团入主河东镇之后,才在原本河东幕府所属的某些节点上,取得了情报工作的突破口而开始由陆陆续续的零星消息被送出来。

但是其中大多数是无关紧要的日常见闻,作为长远方向和宏观战略上的间接判研,或是侧面的参照和印证或许有点用处;但有价值的时效性内容很少。

但这一次似乎有所不同,这封专程从关内道北部比邻河东石州的绥州方向,通过定胡县孟门关所地送回来的情报;主要是以一个河道转运的小吏角度;反应了最近与河东军息息相关的一桩事态。

说是河东镇境内开始普遍缺盐的严重危机。在失去了河中输入的盐池,又断绝了来自塞外的土盐供应,入关的十数万藩部也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浮肿病等症状;而他们蓄养的牲口对于盐分的需求比人类更高,也普遍萎靡瘦弱。

因此,这就与河东镇的北唐小政权,急于南下夺取河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形成了相应的对照。而其中被强调的一个细节,就是有民间的队伍从孟门关频繁出发,而翻山越岭来到绥州延福县内,交易当地来自盐州的白池盐货。

因此,附带在这份河东递报背后的,是来自驻泊延州和绥州一带;负责支援三支队和推进屯垦,同时整顿当地牧场围厩的马军教练使兼营田牧厩官杨师厚,连诀正在关北黄土塬中剿匪的第四军中郎将曹师雄,所呈上的一份军事策划。

而在这一份策划当中,提到了利用这个河东普遍缺盐,而临近州县自发突破封锁前来交易的机会;集中如今正部署在关北无定河朔水流域的七个新编驻队营和四个整编营;对于居于石州西面屏障的孟门关发动突袭。

如果能够一举成功的话,就可以沿着群山之中的赤洪水,借助轻舟转运的助力,直趋石州治所的离石城下;算是为北伐河东胶着的战局,在入冬可能的大雪封山之前打开一个侧面的缺口。

然而,他们眼下作为偏师作战的兵力和民夫尚且还算是够用;但是作为攻坚破垒的重型火器严重不足,后续补充的子药、粮秣也尚且有缺口,而不足以支撑超过一个月左右的后续作战。

所以需要申请如今正在长安的大都督府,别列新的预算和物资调拨计划,以及安排相应黄河支线的水运后勤输送补给,作为相应的局部战役进程支持。

但这也就意味着在太平军大都督府的麾下,进行多地的五线程同时作战了。这也代表着即将进入秋收而被填平的账面赤字和应急储备库存,再度下降到一个危险的水平线当中。

同时,最新一批军债,也将要在八月份到期偿付;虽然其中大多数并不会被持有人直接兑现,而是折算成太平军在各地的工场、屯庄和矿山,所外销的农副特产和工业制品。

但是作为相应货币和金融流通系统的构建基础,相应的准备金和等值财物都还是需要以备万一的。一时间,有些陷入犹豫不决当中的周淮安,最后决定将这个问题放在最新的联席会议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