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

明天子 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

第十四章礼简而刑繁

这一次召见,并没有在承光殿。

无他,千秋万寿宴散去的时候,几乎到了午夜时分,更是一片狼藉。朱祁镇明日自然不能在这里理政。而且群臣品级低的,自然是彼此搀扶踉踉跄跄的出了宫门,在街道两侧不息的灯火护送之下,回到自己住处。

而很多身份高的大臣,都在承光殿左近休息了。

朱祁镇自然不可能与大臣混在一起。

朱祁镇在承光殿以北寻了一处宫殿,叫做凝和殿。

虽然而今的西苑还没有经过大规模开发,修建。但是元代的宫廷建筑,还有太宗宣宗所制的宫廷建筑,还是留下不少痕迹的。

于是,朱祁镇第二天一起来,就在凝和殿之中,接见了李贤。

君臣两人相对而坐,一时间没有了言语。

不是没有话语,而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任何政治行为都要有一个总纲领。

这是朱祁镇最缺乏的东西,他总不能对李贤说,我要发展生产力,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李贤不拿朱祁镇当疯子,甚至觉得朱祁镇不足以当任天下大任,想办法逼着朱祁镇内禅都有可能。

但是如果逐条说明,朱祁镇觉得有太多的事情可以说了,关于赋税,关于行政,关于户籍,关于商税,关于政府架构等等。

只是很多地方都要改变的。

李贤最后是先开口了,说道:“臣惭愧,令陛下相疑如此。不过,臣将去,而今不过一老叟而已。有些话总要说得明白。”

“陛下与我争论数次,都是礼部,刑部,大理寺,河北各地知府的人员,多用正统十年后的进士,看履历多果敢进去之辈,也将水利学院出身的人放在正印官的位置上。”

“定然是有大事于天下。以臣之见,无非这几样,第一个大规模修建水利,第二在大规模修建驰道,第三就是废除胥吏世袭制度,第四,清理赋役,虽然臣一时间不知道陛下当用什么办法清理赋税。最后的就是将这一切用纳入《大明会典》之中,重修大明律法。今后大明从以礼治国,过度到以法治国的地步。”

“不知道臣以为然否?”

朱祁镇听了,苦笑说道:“或有出入,但是相差不大。”

虽然朱祁镇并没有与李贤开诚布公说过这一件事情,但是以他们彼此之间的了解,很多事情李贤都能猜得出来的。

朱祁镇虽然调快了变法的速度,但是相关准备,却是从来不少的。

大修水利与驰道,就不用说了。

其实在这两件事情上,李贤与朱祁镇有共识的。其中的分歧无非是缓与急的关系,这一点点分歧是能够解决的。

真正让他们两人产生重大分歧的,其实是后面三件事情。

其中废除胥吏制度,在北京已经实行了好几年了。这一次北京举行这么大的活动,最后并没有出什么差错,北京数千胥吏是帮了大忙的。

但也是北京这数一数二的大城,有各种赋税支撑,才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如果在全天下都实行这个政策,其中问题太大太多了。

李贤是坚决反对的。

其次就是赋役清理。

这一件事情可以看做清丈田亩的延续。

李贤也承认,大明基层是有很多问题的,但是清丈田亩这一件事情,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而且大明而今国库年入四千多万石粮食,近两千万两银子,纵然大明比之前每年要多支持一千万两上下的军费,一旦打起仗还需要更多。

但是每年都会有结余。只要朱祁镇不搞大工程,国家没有大灾荒。只需数年休养生息,就能做到“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汉文景之治可现于今日。

所以,大明并没有对赋役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但是这些问题,李贤并非没有商量的余地。

李贤本人为政,也是非常圆滑的。很多非原则上的事情,他也是不会与朱祁镇硬抗的。

但是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李贤万万不能接受的问题。

那就是迟迟难产的《大明会典》,说起来,这一本书已经修了好几年了。如果没有其他原因早就修好。

李贤在这一件事情与朱祁镇根本就是争锋相对,绝不妥协。

刚刚开始的时候李贤本来以为这仅仅是一次,法律的整理工作,毕竟大明百余年了,很多条例是有一点混乱。

甚至李贤还帮助过。在朱祁镇提出一整套法律体系之后,李贤当时也没有在意,但是在《大明会典》集结修成的时候。

朱祁镇就图穷匕见了。

或者说,并不是图穷匕见,而是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暴漏出来了。

朱祁镇想要的,不是别的,就是一套可以控制大明方方面面的法律,大明上至最高决策,下到百姓纷争,都在这一套法律之中找到答案。

让大明一切庶务,都能在这个体系之中运转自如。

但是这并不是李贤所能接受的。

李贤说道:“陛下,可知为何儒家胜于法家?”

朱祁镇说道:“先生请讲?”

李贤说道:“无他,礼简而刑繁。”

“臣观秦律,未尝没有尽善之处,而礼法也有很多相悖之处。陛下所制之法,更是体系完备,自成一体,纵韩非子复生,未必能挑出一个毛病。”

“但是决计不可行于大明。”

“战国中,各国先后变法而强,秦用法度,一并天下。汉赖秦基业,以成天下,为何反而用黄老,乃至儒道,不复用法家?”

“无他,法求尽善尽美,必须条文繁琐,内外统一。用于一国,当今一省,内外相隔不过数百里,明君名臣用世,自然可以维持法度而不失,然一旦并天下,方圆万里,从京师达郡县,有数月之遥。”

“各地风俗不同,用法于此地则欢心鼓舞,用法于彼处,民却不堪忍受,更何况远离京师,朝廷鞭长莫及,守令自可曲法以害民,朝廷亦不知也。”

“秦之亡,亡于法也。”

“而以礼法治国,无非三纲五常,纵然是妇孺之辈,也知之,即便如此,治民第一事,依然是教化为先。”

“虽然在秦之后,历代朝廷都用法度,然后朝廷法度却有权变之道,春秋决狱。正是因为此。此事万万不能乱。”

“臣请陛下三思之。”

朱祁镇听了,陷入沉思之中。

即便在后世普法工作,一直在进行之中,依然有很多人是法盲。

而今更是是如此。

即便关于国家组织的法律,以及其他不关百姓事的法律,百姓不去了解,单单是关于百姓生活的法律,大明律之中就有一百多条。

但是都是悬于空文了。

就好像大明法律之中对高利贷是有规定的,但是各地高利贷根本不拿这一件事情当一回事。

更不要说,在大明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城外,根本没有大明律发挥的余地。

制定一套法律并不难,哪怕是一套完善的法律,但是将这一套法律执行下去,落实下去,推广下去,却是一件难事。

需要大量的人才,以及大明百姓见识的普遍提高,别的不说,最少不是文盲吧。

否则你即便将天下间最完美的法律放在他面前,也是毫无用处的。

而大明的文盲率有多少?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换一个方式问,大明认识率有多少,这同样是朱祁镇不知道,但知道决计不会乐观的问题。

任何社会制度,都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所匹配,朱祁镇此刻算是深刻的明白了这一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