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

明天子 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

明天子第二十一章卫河入海段第二十一章卫河入海段

朱祁镇将对土地兼并,甚至土地兼并在未来不断加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忧心。来到了天津。

他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

天津设府之后,朝廷将顺天府东部很大一部分地区。转到到了天津府。但是可惜,这一片地方虽然大,但多是盐碱地,沼泽湿地。

还将三角淀辐射范围全部划给了天津。还有河间府静海等数个县划为天津府。

总体来说,天津府面积倒是不小,但是总体上来说,大多都不是什么好地方。而且天津城本来是卫城。于谦觉得天津卫城太过小了。南北城墙,乃是不过二百五十步而已,还是夯土城墙。怎么看也不是一个省城的规格。所以并没有将直隶巡抚行辕放在天津卫城之中,而是放在天津卫城外面。

因为天津卫城乃是东西长,南北短。南边距离卫河又近,于谦就巡抚行辕建立在天津城北边,已经规划好了城区。只是朝廷的钱粮,甚至直隶本地的钱粮都投入了治水之中,故而于谦仅仅是留出了城墙的位置。并没有修建。

即便如此这么没有城墙的天津城也有一副今非昔比的样子。

先不说,直隶巡抚衙门,直隶知府衙门,以及一系列附属的衙门,直隶布政司衙门,直隶按察司衙门,直隶都指挥司衙门。这算是地方上的。

还有天津海关衙门,并天津京仓。

海关衙门就不用说了,作为北方海运的终点,开海之后,给天津带来了不说人口。至于京仓衙门,却是朱祁镇觉得大明北方存粮太少了。

在天津建立粮仓。

而周忱的改革之后,将大明的财政体系,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内库,就是内承运库,二是太仓银库。或者算是钱库,存放银钱与铜钱的地方,三是京仓。就是粮仓,存放粮食。而天津这边的这些仓库,也归户部直辖。

毕竟好几百万石粮食,怎么会让地方管。

第四,就是各种杂项库。虽然周忱一力想消除下面上交的各种实物税收,将朝廷赋税要本色,也就是粮食,要么折色,也就是钱。但是有很多事情都是有现实情况的。比如布匹这东西,朝廷就有很大缺口,军队的军装,百官的官服。

所以除却粮食,与钱之外的仓库都是归为杂项。

但是杂项的管理就比较复杂了,比如兵部有火药库,工部也有木柴库,炭库,等等。宫中还有各类珠宝的仓库。至于各部的小金库等等。

这些都不归户部管,户部

能管的仅仅是户部自己的杂项库而已。

就这些纯官方的投入,就足以建起一座城市了。

朱祁镇一来到天津,于谦自然出城三十里迎接。

朱祁镇下马与于谦见礼,双手扶起于谦说道:“先生清瘦了。”

于谦看起来精神很好,但是两鬓却有几分霜雪之色了。

朱祁镇心中难免有几分惭愧。

持续数年的大工程,消耗的不仅仅是朝廷的人力物力,还有于谦的心血与生命。几乎整个直隶省大部分成年男丁,都很难逃过被官府征用的下场。

即便是有足够的钱粮,想要将这个工程办好,不出什么大的纰漏,本身就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大的事情。

朱祁镇现在想想,也觉得自己太冒进了。但是也幸好有周忱。周忱一手一脚几乎重建了朝廷的财政体系,用盐税将这个窟窿补上了。

否则太皇太后留下的那一笔钱用完了,朱祁镇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更辛好有于谦。

没有于谦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近乎通宵达旦的工作。每日都在一个工地与下一个工地之间巡视。

没有于谦。这个工程根本到了不了今天即将这个地步.

朱祁镇也庆幸,自己能遇见于谦这样能让人放心的大臣。

于谦说道:“为陛下分忧,乃是臣的本分。”

朱祁镇令于谦与自己并缰而行,以示荣宠之意。

一进天津城,朱祁镇根本没有停留,他首先要看到是卫河,具体的来说,乃是卫河入海这一段大堤。

朱祁镇将带大队人马留在天津城中,带着三千骑兵与于谦与直隶当地大小官员,一并去巡视卫河河堤。

可以说三千人,一般来说朱祁镇身边最低护卫人马。

所以,在北京城中,朱祁镇身边的人也许会少一点,但是一般也不少于一两百护卫,至于在北京城外,三千人是最低标准了。

所谓微服私访,根本就是扯淡。

最少朱祁镇不会做的,因为这对他太不负责了。想想他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做了。

还没有到卫河河堤之上,朱祁镇就远远的看过去,发现绵延到视线之外的土黄色的大坝,这些河堤都是夯土结构。

虽然这样的大堤,其实并不是多牢固的,很容易渗透漏水,或者有一些什么动物在河堤上打洞。引发溃堤。

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成本问题。

即便每年近八百万两的

投入,所有钱加起来,足够朝廷打上一场漠北决战的钱,也不足以让河北所有的堤坝都换成石堤。

而在这河堤之上,相隔数里都有一个闸门,开出一条渠来。

于谦给朱祁镇讲解,这些支渠是用来淤田,当河水大涨,泥沙具下的时候,开渠引水,将这些包含泥沙的浑水,将这些湿地,或者是盐碱地,给冲洗淤积出来,可以耕种的田地,这些新开的田地,于谦已经兴建了不少村落,都是安置的流民。

去年河南省,就有旱灾,朱祁镇还记得免除百余万石粮税。一般大灾都是有流民产生,而河北大工,更是吸纳了几乎整个北方的流民。

虽然具体人数,朱祁镇一时间不清楚,但是整个流民的动向,朱祁镇心里还是有谱的。

朱祁镇一路巡视卫河,见卫河之中,并没有多少船只。有的只是天津卫的船只。

朱祁镇听了,说道:“何必为朕一人,而劳动百姓如此?”

于谦说道:“臣知道陛下爱民之心,但这是朝廷体制,恕臣不能从命。”

如果是别的人,于谦还能让一步,但是卫河入海河道,在扩宽之后,成为一条重要的交通线了。

有大明海运的船队,但也有很多都是海商。

海运船队倒也罢了。毕竟是朝廷的人马,但是这些海商,真正是亡命之途,让于谦很是不爽。

这些海外野惯了的人,在天津城内,居然还敢一言不发拔刀相向,这也罢了,很多人火并起来,连火铳都能用上。

这让于谦如何能忍受。

直接派兵围剿,大杀特杀一番,才让这些名为海商,实际上多半在海上做没本钱买卖的。知道这天津是于大爷的地盘,一个个老老实实的。

其实这几年之间,凡是开海各地的地方官,无不抱怨。甚至有人上奏朝廷,请重新禁海。

就是被开海弄得,地方治安非常不好。

这些海外商人,适应的是海外无法无天,一言不合就是火并的规则。而各地方官却是官场习性,让他们彼此之间做有效的沟通,根本不大可能。

所以,对这些地方官来谁,最好的办法是海禁,一了百了。

什么你说对国家财政有帮助?抱歉,海关银是直接解户部,有地方一毛钱的关系吗?就连于谦也知道,海关银在治水经费之中,占据了不少的份额。

但是依旧不愿意天津海关就放在天津城内。最少不想他好容易在巡抚衙门睡一觉,外面一阵喧哗,隔着两条街的地方,有人在火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