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

明天子 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

明天子第一百三十六章北京城的变化第一百三十六章北京城的变化

从朱祁镇的圣旨传到襄阳,襄王从襄阳启程。

等他到了京师之后。秋季的大水已经过去。襄王先到了十王府。向宫中递了牌子侯见。

他回到十王府。

襄王在京师还是留有府邸的。

襄王回到王府之后,刚刚落脚,下面的人来报,顺天府来人了。

襄王有些意外。

王府毕竟是王府,门槛毕竟高。

身份上的差距,这些人根本不敢上门。

襄王对大总管说道:“你去看看。到底什么事情?”

大总管在外人面前,总是保持着太监的身份,微微行礼说道:“是。”

大总管下去之后,不过片刻就回来了,说道:“顺天府派人来换户贴。”

襄王听了,有些奇怪说道:“顺天府是于谦吧。也算是能吏了。”

户帖制度源远流长。

从汉唐就有发源,在宋代已经很完善了。

就如同现在的户口本,不,比户口本内容还要多。不仅仅有一家几口人,还有家中有多少田产,有多少宅院,各种不动产。

在大明朝以来,太祖皇帝对户帖制度也有继承,洪武三年之前,只是个别地方官吏的行为,但是在洪武三年之后。却在全国推广开来了。

不过,制度是一回事,现实却是另外一回事情。自从太祖朝之后,大明各项制度,一直都是向宽处走的。

很少有人敢重新做户帖了。

因为户帖也是各府衙收税的根据之一。

凡是不在册的,就是所谓的隐田了。但是各家那里有那么老实。

襄王还好说,他的根基不在这里,而是在襄阳。但即便如此,在北京城外也有一两个庄子。更不要说扎根在北京的各级勋贵。

他们累世富贵却不是朝廷的赏赐。自然也有经营,北京城外,朝廷对这些勋贵的赐田,他们各种吞并的土地。

这也是顺天府本身的问题,于大明来说,这个时代土地兼并还并不是很严重,但是并非没有严重的地方。

南京与北京,就是土地兼并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这里的户帖有几分真几分假,大部分官员都知道,所以说顺天府难当啊。说不定捅到了那路神仙了。

于谦不过做成几分,单单他这个勇气,就远朝常人了。

大总管说道:“王爷,你看错了于谦,于谦哪里是能臣,分明是老虎。顺天府的衙役上王府来要钱了。”

襄王皱眉说道:“要钱?什么钱?”大总管说道:“房课。凡是京城之中的房子,按照大小都要上税,面积大多交税,面积小少交税。如果房子太小的话,却是免征的。”

“多少银子?”襄王问道。

大总管说道:“不多,每年不足十两银子。”

襄王轻轻的敲击着椅背,说道:“这定然不是于谦敢做的,而是大内那一位的意思,我这院子要十两银子,估计北京城收起来,一年也有一两万进项了。真是好主意。”

大总管说道:“王爷却是想差了,有一件事情王爷没有想?”

“哦。”襄王说道:“什么事情?”

大总管说道:“还有契税。”

所谓契税就是交易税。不管是宅院与田产,过户的时候,需要官府用淇,税率一般都在百分之三上下。

襄王顿时明白,说道:“好一个连环套,房课细水长流,契税才是大头。”

襄王并非不是什么都不明白的王爷,他也是监过国的。对朝廷运行并不陌生。

顿时想明白这个套路了,先造户帖,是确认房产。确认房产之后,房课不多,襄王的院落是御赐,王爷规格。已经是一等一的大宅院了,才需要十两。全北京城,不过万两左右。这点钱对一个来说,并不算多,但是对顺天府来说并不算多。

契税其实在民间处于名存实亡的存在。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多掏这一笔钱,大多都是不去官府过契。

这就是所谓的白契,而官府的就是红契。

而今顺天府衙役,挨家挨户上门询问,这个时候白契是算不得数的。

而且北京城不是别的地方。

别的地方,房屋交易频率并不会太高,但是北京城却不一样,官员起起落落的,宦海浮尘,每年不知道有多少房子过手。

而且京城居大不易,北京城之中,价值万金的房子也未必没有,即便一寻常院落,也在几十两银子左右。

这现代北京房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有所有房屋都在官府过户,这一笔收入远在房课之上。估计要有几万两银子。

一万两银子并不多,但是几万两银子却不少了。

足以做很多事情了。

襄王忽然叹息一声,说道:“京城却不是我能长居的地方,否则我也想看看,我的好侄儿,到底能做出什么事情来。”

就在襄王感叹,北京城的变化。却不知道他所知道的变化,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

顺天府兼并了五成兵马司,乃至于锦衣卫与东厂,工部乃至户部才差事。于谦几乎废了不知道多少心思。才弄成而今的局面。

此刻于谦就在向朱祁镇禀报。他在北京的规划。

朱祁镇交给于谦任务之后,于谦心中细细思量过了。想要将各种白役小吏都转为国家经制吏。

最大的问题,并非怎么摧毁这些世袭吏员。

且不说,大明建立才七十多年,而太宗皇帝迁都北京才几十年,北京的各种衙役,最多的才传承三代,决计没有到了牢不可催的地步。

即便他们盘根错节,但是以于谦的能力还治不了他们。那就太小看于谦了。

但是清理这些人容易。

但是将他们作为朝廷经制吏却有些难。最难的事情,不是别的,就是钱。

对,就是钱。

北京城中,不,不是北京城中,仅仅顺天府衙门,不去管朝廷六部的书吏。各种小吏也都有千余人,甚至更多。

乾清宫之中,于谦先说的,就是京城各坊情况。

于谦说道:“城中二十八坊,臣设二十八坊令治之,坊正之下,有三人,分别为文书,税吏,捕盗。”

朱祁镇心中暗道:“这大概是街道居委会了。”

于谦继续说道:“臣在在原来五城兵马司之处,设巡捕房,城中水火,盗贼,凶案,接用巡捕房主之。”

朱祁镇心中暗道:“这大概是警察局吧。”

于谦说道:“臣在大兴县,宛平县下设六房,一巡捕房,并令选太学生为吏。或从县学府学之中挑选生员为吏。”

朱祁镇也都听说了,于谦借口这一次大水之中不少胥吏表现不好,打发了好大一批。当然了于谦也不是才蛮干的人,自然将这些胥吏之中表现好的,都有了官身,比如六房主事,乃至于各种胥吏,都有了官身,比如五城巡捕房都是官身。

有官身之后,各种待遇自然也都上去。一手压一手打,让胥吏群体并不会给于谦带来多大的阻力。

朱祁镇说道:“只是大兴县的赋税够吗?”

朱祁镇问这个,却也是有原因的,于谦其实已经问过户部了,但是户部顽固的很,各家赋税自有来处,一分钱也不可能下拨,甚至顺天府该上交户部的赋税,一分钱也不能少。

这也是大明文官之中很多人的态度,他们并不想皇帝多折腾。只是与皇帝硬顶不行,就用了这个办法。

朱祁镇甚至为了这一件事情,向杨士奇开口,但是杨士奇义正言辞的拒绝了。

天下各方不需要钱财,如果顺天府因为这个原因让户部拨款,或者是占优原本上交的赋税,其他各地方如果向户部要钱,户部如何却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