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带着仓库回到明末 > 第四百三十一章:流放晋王一脉

第四百三十一章:流放晋王一脉

“预备役政策?这个预备役又是什么?”洪承畴听着这个自己从来都没听到过的名词,一下子有些迷茫起来。

赵文看着疑惑不解的洪承畴缓缓的解释了起来。

良久之后,洪承畴恍然大悟的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可是大人,这预备役您也打算采用募军的形式,这样一来,那财政的压力就非常的大。”

“必须采用募军的形式,财政不是问题,而且本地的预备役士兵不能驻扎在本地。预备役不出省,也就是说预备役的驻扎同省不同县。

这样一来就能避免预备役在某些事情上包庇当地。至于正规军,我也打算采用募军的形式,对于正规军的驻扎,我打算采用混合驻扎。

也就是说驻扎在南方的士兵不光是从南方招募上来的士兵,其中还要有从北方招募上来的士兵。不止是南方,到时候整个天下我都准备采用这种方式,还有军中的参赞制度,这种制度以后也要发扬光大。

如今大明卫所制之所以这么败坏,归根结底是因为士兵不流通,军官不流通。一个百户管辖的人只要没有意外的话,哪怕过个十几年,还是这些人。

再加上大明的军官世袭制度,这就加重了这种现象。如今军队私人化之所以这么严重和这两种制度是分不开的,

所以,这两种制度必须废除。”赵文缓缓的说着,将自己的构想说了出来。

其实赵文的构想也是采纳了后世对军队的管理,后世对军队的管理可是经过检验的,是值得使用的。

洪承畴听着赵文的声音心中不停盘算着,片刻之后,洪承畴看着赵文,“大人,您这个办法好是好,但这种办法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可是到最后却弃之不用了。

您这种制度对军官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还是那种有能力的军官,可是这种军官的数量又非常的少。

至于南北士兵混合驻扎,如今有火车在手,这种办法施行起来也不太难。

难的就是军官啊,虽然如今大明的军官都是一些废物,可是为什么这些废物却一直能够存在呢?他们靠的可不光光是洪武皇帝的圣旨。

他们靠的是他们家中留存的行军打仗之学,这种东西基本上都是父传子,普通士兵根本就不会,也没有地方去学。

要是废除军官世袭制,恐怕以后会带兵打仗的军官越来越少。这些军官虽然都是废物,可是只要有这些军官在手,只要将他们带到人口众多的地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拉起来一支军队。

文官好培养,要不了几年就能培养出来。可是武将不一样啊,没有个几十年的功夫别想培养出来。这几年朝廷也开设了武举人,可收效甚微。”

洪承畴这话说的倒是不假,在古代,尤其是大明,虽然武官的地位低下,但是整个大明的军官却基本上被这些人给垄断了。这些人之所以处于垄断地位,那是因为带兵打仗的本事都是自己的家传之学。

虽然这个时候也有不少的军书、兵法,可是这些东西都是一些大而化的东西,涉及到具体士兵的事情却是很少的。

低级军官基本上都是和普通士兵打交道的,对于普通士兵的管理可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就算大将再厉害,没有这些军官的存在,那军队也不复存在。

赵文轻笑一声,“我都打算废除军官世袭制了,我难道就没有解决的办法吗?”

洪承畴看着赵文胜券在握的样子,一脸恭敬的看着赵文,“还请大人赐教。”

赵文站了起来,一甩袖子缓缓的走到大厅的门口处。

“我既然能建立培养文官的学校,那我为什么不能建立培养武将的学校?如果不废除军官世袭制,就算在高明的制度,早晚都会有一天变成将领的私军。”赵文回过头来看着洪承畴,眼中射出一道精光。

“培养军官?这能行吗?”洪承畴毕竟刚刚投降赵文没有多上时间,对于宣镇当中的很多事情都不明白,所以现对赵文的这种办法就有些疑惑。

培养军官这种事情在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这种事情真的能行吗?

“我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如果不将军官世袭制这一政策彻底的摧毁,士兵永远都是将领的士兵而不是朝廷的士兵。”赵文掷地有声的道。

“行了,今天就到这里吧,你在路上奔波了这么长的时间,也应该去休息了,来人啊,将洪先生安排下去。”

洪承畴看着赵文这个样子,也只好冲着赵文行了一礼然后跟着赵文叫过来的亲卫朝着外面走去。

看着洪承畴离开的背影,赵文暗道:“是个有本事的,可惜目光被时代所局限了。”

洪承畴离开之后,赵文就来到了县衙的书房当中。

如今山西都已经被拿下了,赵大牛和宋虎他们也开始将俘虏的官员朝着阳城这边押送了过来,再还有差不多两三天的事情就能全部弄过来。

而这些人要往倭国送去,这里面的事情众多,不好好的处理一番,制定详细的条例可是不行的。

就在赵文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位于阳城的县衙不远处的一个巨大院子中,里面的人扎堆着议论纷纷。

这个院子是赵文专门腾出来,用来看押俘虏来的官员的,对于这些官员,赵文也没有怠慢他们,每天提供的伙食都是按照军中军官的伙食来提供的。

“刘大人,如今整个山西已经被赵文拿下了,估计也快要将咱们往倭国送去了。”一个四十岁左右,穿着棉袄的中年书生一脸仇怨蹲在院子当中的一棵大树下面,看着站在自己眼前不慌忙,还在打着拳的中年书生。

“这还用说?赵文肯定会将咱们送到倭国去的。咱们这些人都是赵文的俘虏,是生是死不过是人家的一句话而已。”被叫做刘大人的这个中年书生停了下来,长出一口气看向这人。

刘大人全名叫做刘海成,是阳城的县令。而询问他的这个人叫做孙文平,是阳城的同知。

原本他们两个是要跟着吴甡南逃的,可是因为某些原因,走的时候有些迟了,逃了没多长时间就被赵文的亲卫营骑兵给俘虏了回来。

孙文平一脸担忧的看着刘海成,“你就一点不担忧吗?倭国可是化外之地,听说那里的百姓不识王化,野蛮的厉害,现在的那里还处于茹毛饮血的时代,要是将咱们扔到倭国去,恐怕再也回不来了。”

孙文平一听要将自己扔到倭国去,心中就一阵的恐惧。

那可是倭国啊,距离大明十万八千里之远,中间还隔着大海,整不好都要死在海上,而且那里的百姓都是一些野蛮人,自己这些人去能活的下来吗?

“这个赵文也真是的,从古到今,只要是投降的官员,不管文武,就没有一个像他这样的。那些武将和士兵也不知道被他们弄到哪里去了,现在又要将咱们送到倭国去,这不是明摆着要将咱们往绝路上送吗?难道他就不需要咱们这些人替他治理地方吗?”孙文平愤愤不平的怒骂着。

刘海成仿佛认命一般,“这谁知道呢?赵文这人从来不按照套路出牌,从古到今,有哪个人像他这样造反的?放着京城不打,专门跑到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

刘海成长叹一口气,一脸的郁闷。

“倭国啊,这种地方该让人咋活啊!!!”赵文平蹲在地上,毫无形象的看着天空不停的长叹。

他们这些人根本就不想去倭国,当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还闹腾了几次,可是每次闹腾引来的都是宣镇士兵的枪声,渐渐的,这些人也就不敢闹腾了。

当太阳落下西山的时候,赵文从书房中走了出来,摇晃了一下脖子,舒缓了一下自己的疲倦之后,又领着十几个亲卫朝着距离县衙不远、和关押官员院子紧紧相邻的一个院子走去。

这个院子当中关押的不是别人,而是晋王世子朱审烜以及他那一大家子。

这个院子中关押的乃是朱审煊的这一脉的嫡系,至于旁系,则被关押在了其他的地方。

没多长时间,赵文就来到了这个院子的大门前。

“朱审烜怎么样了?”赵文站在院子的大门前,看着院子门前的士兵,换缓声问道。

被问道的这个士兵急忙回道:“大人,这个晋王世子真是一个滚刀肉,咱们刚俘虏他的时候,他还哭着叫着闹绝食不活了,可是这么多天过去了,这小子却变得像没事人一样,成天吃吃喝喝,甚至还和他的那些妻妾夜夜笙歌,这那里是俘虏啊,这明明就是大爷啊。”

赵文一听这话,不由的笑出声来,“哈哈,不错,不错,要的就是这种心态。”

赵文笑着就将房门推开,走了进去。

这个院子还是比较大的,可以将朱审煊这些嫡系全部容纳下来。

和朱审煊血缘关系不太远的郡王一级的旁系因为人数众多,所以就被赵文分开关押在其他的地方。

毕竟晋王府传承了数百年,人口众多,一个院子也关押不了那么多的人。

至于那些不知道隔了多少辈,穷的叮当响的镇国中尉辅国中尉这些人,赵文则没有去管。

这些人虽然有着龙子龙孙的名头,可是在血缘上和晋王府差的太远了,而且这些人还贫穷不已,俘虏他们也没什么用。

赵文俘虏的这些人当中,有很大一批人是女性,这些人当中除过朱审煊的姊妹之外,就是他和他兄弟们的妻妾。

赵文走进院子当中就听到了莺莺燕燕的嘻戏声,赵文听着这个声音,不由得哑然失笑。

“心真大,都被俘虏了,还有心情和自己的妻妾嘻戏。”赵文笑骂几声,随后朝着院子当中的大厅走去。

刚一走到大厅时,赵文就看见在大厅中和妻妾闹做一团的朱审煊。

“都给我停下来!”赵文身后的亲卫看到这一幕,直接大吼一声。

朱审煊这才反应过来,他看着出现在大厅门口处的赵文,肥胖的身体不停的颤抖着。

“大大大人,小的小的……”

朱审煊噗通一下跪到了地上,浑身冷汗直流,不停的哆嗦着。

他身后的妻妾也急忙跪在地上,一脸惊恐的看着赵文。

这些人身上的衣服都是从晋王府中带出来的,除过有些脏之外,倒也华丽。

赵文身后的亲卫也急忙往院子后方而去。

没多长时间,整个院子当中跪满了晋王府的俘虏。

朱审煊也趴着走出了大厅,来到了这些人的前面。

晋王府的这些人当初早已被赵文给吓怕了,现在一见到赵文,他们的双腿就不停的颤抖。

赵文站在院子前方,看着跪在地上的这些人,开口道:“你们这些人要是放在别人身上,只有死路一条。”

“明白明白,小的明白,大人宽宏大量万寿无疆!”朱审煊急忙恭维了起来。

“行了,你们也不用恭维我了。我现在就问你们一句话,你们是想活还是想死?”

赵文此言一出,跪在院子当中的人都恐慌了起来,他们还以为赵文要杀他们。

“大大大人这是何意啊?”朱审煊咽了一口唾沫,抬起头来一脸恐惧的看向赵文。

赵文道:“现在你们眼前有一条活路,不知道你们要不要。”

“要要要,只要能活下去,大人您让我们干什么都行!”朱审煊的脑袋就像小鸡啄米一样,点个不停。

不光是朱审煊,朱审煊身后的那些兄弟姐妹们也都不停的点着脑袋。

“既然如此,那我就对你们明说了吧。你们可知道爪哇?”赵文看向这些人。

“爪哇?这是什么地方,我不知道啊。”

朱审煊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可对于这些事情却根本一窍不通。

院子中跪着的人都是一脸迷茫的看着赵文。

“爪哇乃是海外之地,在爪哇西北之地有一片面积不次于大明的土地,这处土地上如今人迹罕至,但这片土地上有着很丰富的资源,所以,我想将你们送到那里去。”

赵文所说的不是别处,正是后世的大洋洲。

赵文的想法就是将这些宗室流放到大洋洲去。

明朝末年的宗室人口数量巨大,从嘉靖朝开始,宗室人口与日俱增,呈井喷是暴增。

嘉靖之前,对于新出生的宗室人口户部还进行记录,可是嘉靖朝之后,户部对于这些新增人口就不太上心了。

不是他们不愿意记录,而是他们记录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新增的数量。

明朝末年的宗室人口有多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迷,在后世有说百万的,有说三十万的,有说五六十万的,总之各种说法都有。

《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万历二十三年,宗室总人口十六万。《五杂俎》记载,万历末年,宗室人口二十余万。

不过,徐光启也有一些记载,万历三十二年徐光启记载,“隶属籍者十三万,而见存者不下八万”。

也就是说光官方记载的就有十三万宗室。

需要注意的是,徐光启记载的是十年前的宗室人数,也就是万历二十二年。

从徐光启的记载,和洪武年间的人口增长中,也基本可以看到这么一个事实,即:“是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

意思就是说十年增长三分之一,三十年增长一倍。

按照徐光启的记载来算,万历二十二年是十三万人,那么到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万历末年,官方记录的宗室人口数量就已经将近三十万人。

后世对于官方以及徐光启的记载有很大的争论,有人说这些记载只有男丁,没有女性。

他们根据的是因为古代只有男丁才能进本族家谱。

而且从嘉靖之后,能被官方记录的只有镇国将军往上的宗室,对于那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官方则不太记录,毕竟记录就要给发俸禄。

不管怎么算,明末宗室的数量虽然有可能没有百万那么夸张,但是四五十万应该是有的。

对于这些趴在大明身上吸血的吸血虫,赵文可不想轻易地饶了他们。

那些不吃俸禄的奉国中尉镇国中尉饶过也罢,可是这些镇国将军往上的,不惩罚却是不行了。

要是将他们全都杀了,这显然不太合适。可放了,也不合适。

所以赵文思来想去之后,就选择将他们流放到大洋洲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