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初唐小驸马 > 第356章 李承乾历史问题【一个大章】

第356章 李承乾历史问题【一个大章】

“皇上,我知道你一直都对这一万军兵有戒心,可你觉得这一万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部队到低能干什么?杀人?放火?还是造反?最主要的就是他在你眼皮子底下,现在这些部队掌握在我的手中。

您啊其实还是不放心我,而且我又把那个部队弄的乱七八糟的,怎么说呢……”程处瑞挠了一下自己的头发,然后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么说吧,我呢想还部队还你,但是这部队不是我的,秀宁的想法我最了解,绝对不可能。

你呢也可以找一个借口把我们两口子杀了,这很简单,简单到只要你一句话的事情,正所谓的莫需有是很容易做到了。但我也知道你不会,你呢想要你的好名声,又想达到您的目的,这件事情太难了!虽说大唐都围着您转,但总有那么例外的吧!”

“您说您千军万马都过来了,我那一万兵除了被练的乱七八糟之外最多的就是在干活,这样的部队您还有什么不放心呢,又不用您花钱养着!顺便说一句话,有人手里的兵比我和秀这多那么您怎么就不担心呢?”

程处瑞说完之后看着李世民,李世民认真的看着程处瑞,最后叹了一口气:“你说的没错,朕是对你们手里那一万兵感到忌讳,同样有很多人手中拥有几万几十万的兵朕都不怕,那是因为那些部队中有朕的人,但你的手下确是忠诚到无论是收买还是威胁都无法做到拉拢一人,这样的部队放在你的身边你害怕吗?”

原来根源出在这里,想想也确是如此,不论哪朝哪代,这皇上都有自己的掌控欲,现在有一只万人部队脱离了他的掌控,他当然着急了。

“您呢想当一个孝子,想当一个千古之君,太上皇是开国之君,他老人家在位之时定下的传国旨意,您是不好违背的对吧,现在就想让我自己亲自出面,您是不是想的太多了。这事我不干,您愿猜就猜吧。

凭良心的说吧,就你那位置,我再说一次,给我都不要,你是掌握着天下大权,但您有逍遥吗?您有我舒服吗?我是没权利,但是我是您的妹夫,这就是身份,只要我不做大死,您还能不管我咋滴。”

程处瑞如此不要脸的话让李世民也无语了,不过他知道程处瑞了解他的心思之后也就不在提了,而是转移话题说道:“行了!这件事情到此为止,咱们接下来说一下另外一件事情吧。”程处瑞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不过马上就把放下的心又提上来。

“何事呢?”程处瑞问道。

“看你那样子,这件事情就是问问你小子的意见出一个主意,近些日子给太子选正妃,你小子和承乾走的近,你说说有哪家的孩子适合。”

啥米?让我帮着选妃子,还是给李承乾,不过惊讶过后也就无所谓了,这也没什么毛病,自己从辈份上算是承乾的姑父,老李看样子也有些头疼这件事情,不然也不会想到程处瑞,关键在于他一来不知道程处瑞今天会来,他也只是见谁都问问,习惯使然。

此时程处瑞不由的想到李承乾历史上的一生,说起来程处瑞也很同情李承乾,一个好好的孩子被养成疯子,原因?看看李世民他不敢说。

以前程处瑞也说过一些李承乾,但在无聊的时候他也在回想,从他在历史上学到的一些,还有现在看到的一些,经历的一些,程处瑞知道,李承乾能成为一个疯子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承乾生于唐武德二年,是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的嫡长子,母亲即是后来的长孙皇后。后来唐太宗登基,改元贞观后两个月,就将承乾立为太子,时年八岁。太宗和长孙皇后的感情千古传诵,对他们的长子也是寄予了极大的希望的。而早年的承乾应该说也没有辜负太宗的希望,各方面都可谓是一个优秀储君的模板。

据史书记载,太子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深得太宗的喜爱。而唐太宗对这位太子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先后为他选择了许多很厉害的先生,比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初唐名臣,都做过太子的老师。而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早些年太子对这些老师也是非常的尊敬的。比如李纲在贞观初年担任承乾老师的时候已经七十余岁了,承乾对他“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李纲在贞观五年去世之后,承乾还曾亲自立碑纪念他。

除此之外,太宗还很注意对承乾执政能力的培养。12岁就让承乾在尚书省听讼,也让他尝试着处理一些政务。贞观9年太上皇李渊去世,丧事期间唐太宗将政事委于承乾,承乾也处理的很好。此后只要太宗外出,便开始令太子留守监国。

可是,从贞观10年开始,一向为储君模范的承乾,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献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关于承乾的负面记载。这些记载不但负面,而且处处透着荒唐之感,仿佛皇室的乖宝宝,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癫狂的疯子一样。随便列举几件事情大家看一下。

一件事是比较著名的承乾的同性恋事件。当时,承乾的叔叔汉王李元昌送给他一名太常乐人,长得非常的妩媚,史载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非常的喜欢。虽说**这事儿在古代的皇室、贵族里面也不是太少见,但总归不是一件上得了台面的事情,尤其是在承乾当时已经有太子妃的情况下。唐太宗自然非常恼火,刺死了称心,承乾因此“痛悼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承乾数至其处,徘徊流涕。仍

于宫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甚至托病几个月不上朝……

另一件事是承乾的性格开始变得非常的乖戾,这个有很多体现。比如早年间对师傅非常尊敬的承乾,这时候已经听不进师傅们的意见。甚至当他的老师张玄素直言犯谏的时候,承乾恼羞成怒试图遣人刺杀张玄素。再比如承乾经常在东宫模仿突厥人的行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宫中“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更有甚者,承乾曾对人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这已经是一个疯狂的暴君形象了。

最后一件便是承乾的谋反。贞观十七年(643年),承乾因为太宗宠爱三弟李泰,感觉自己太子的位置受到威胁,在刺杀李泰不成的情况下起兵逼宫。结果当然是被镇压了,承乾被废为庶人,参与事件的诸多大臣也被太宗杀得人头滚滚。

承乾起兵谋反的事情,以及他在17年太子生涯中前后性格的突变,前人有诸多说法,不过主要是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承乾本人不求上进、背后奸臣的撺掇、唐太宗玄武门事变的影响,等等。这些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咱觉得,一个好好的太子,最后变成一个歇斯底里的疯子,还有更多的原因。

承乾从一个模范太子,变成了最后起兵谋反的疯子,这个转变应该说是在持续的高压下逐渐产生心理变态的一个过程。唐太宗对李泰的宠爱,只能说是导致最后结果的一个触发点,而不是主要的原因。

先,初唐整体的政治环境,就是一种压力很大的状态,可以说危机感是整个初唐很普遍的一种心理。说到唐太宗,咱们经常都会提到贞观之治,但这是贞观中后期的事情。在贞观初期,上到君王下到臣子,大家还是处在一个创业的阶段,前途未卜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从东汉末年算起,一直到初唐,这个天下已经动乱了四五百年了。初唐的君臣看到的是,前面几百年每个王朝都只有几十年的寿命,自己的唐朝会怎样?其实并没有人知道。在这种创业的危机感驱使下,人的很多行为都会显得急切。这种心理可以解释初唐朝廷上的很多现象,比如为什么初唐有那么多直言犯谏的朝臣,而唐太宗又能以纳谏著称?如果把他们想成是一个进取的创业团队,可能会很好理解。

其次,这样一种伴随着激情、焦虑感和危机感的心态,当然也影响到了唐太宗对承乾的教育策略。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唐太宗为承乾先后选择了近10位硕学鸿儒做老师,这些人满腹才华,又多是太宗的肱股之臣。这些人在朝堂上就是能指着太宗的鼻子直言犯谏的主,到了承乾面前自然更不会客气。我们从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对太子的所谓劝谏,话说得真的非常难听,比如承乾试图杀掉的张玄素,曾说承乾:“言孝敬,则阙侍膳问竖之礼;语恭顺,则违君父慈训之方;求风声,则无学古好道之实;观举措,则有因缘诛戮之罪”,这真是骂的一无是处。这样的批评,承乾年纪尚小的时候可能还能接受,等到了十七八岁,正是青春期叛逆的时候,听不进去也是正常的吧?

再次,唐太宗君臣对待承乾,其实一直有一种错位,那就是把承乾当做了太宗自己。从古到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这创业之君和守成之君,从能力到性格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同,但不论如何都需要一个宣泄的渠道。通常来说,家庭、妻子是承担这一角色的最好选择。君不见以纳谏著称的唐太宗,在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之后,纳谏也不如从前了么?唐太宗百战功成,杀兄逼父当上皇帝,这得是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做到的。他都尚且需要一个宣泄的渠道,况且从少年时就处在重压之下的承乾呢?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何承乾对那个**称心如此迷恋,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没有直接的证据,但如果站在承乾的角度来看,或许也未尝没有可能。那就是在承乾之前,从隋文帝、隋炀帝到唐高祖,这三朝最初设立的皇位继承人,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顺利继承皇位。尤其是他自己亲爹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承乾最清楚不过。这样一种皇太子的“宿命”,兴许也给承乾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吧。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从一个优秀的储君模板,最后变成了一个谋反的疯子。这个过程中,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唐太宗君臣对太子的教育方针出了问题。考虑到唐太宗几个子女最后的结局,说他一句“长于谋国,弱于治家”也并不过分。当然,古代社会治家更多的是女人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长孙皇后早早去世,可能对这些子女的成长也有重要的影响。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在太子承乾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亲唐太宗就像是一个过于push的大家长一样。这一点和如今流行的“虎妈狼爸”之流的教育方法何其相似?如果读者朋友之中有为人父母的,希望承乾的遭遇能给大家一点启示吧。教育孩子呢,必要的压力当然要有,但沟通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push最终也只会适得其反而已。

总结一下就是,李世民的教育有问题,而且长孙皇后在不应该死的时候死了,所有人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给予太多太多,让一个小孩子根本无法承受这种压力,久而久之就成了最后那种局面。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人在背后推手,这是程处瑞一直观注的,而且现在他也证实了一些,当然这些事情历史上是不会写出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