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诸天万界的轮回客 > 二百七十二章西北节度使

诸天万界的轮回客 二百七十二章西北节度使

作者:爱吃糖虫子 分类:科幻小说 更新时间:2025-01-11 01:00:01

二百七十二章西北节度使

时间如水,转眼之间又是五年。

此时的任太虚站在大梁西北的宛城的城墙之上,感受到来自漠北的风沙不由得有些唏嘘。

五年的时间能改变很多东西,五年前任太虚还是刚刚高中探花的士子。

在外人眼中前途无可限量。

这五年过去,任太虚却是凭借着自己的手段,加着外部的助力,成为了镇守西北三郡的西北节度使。

从文臣到武职,从一个小小的探花到今天的西北节度使,这个变化可是大的没有边了!

五年之前,任太虚金榜题名之后也是顺顺利利的成功的入选翰林院,看似平步青云!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

通常而言,庶吉士在资深的翰林指导下经过三年学习,期满后要经散馆之试,然后按成绩授职。优者一般留翰林,次者则出为中央及地方官,一般是知府之类的职位。

翰林院也就成了重要的人才库,这就是文臣集团最是核心的底盘。

朝中诸多的文臣集团大佬,都是翰林出身。

在前朝的时候甚至是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凡经馆选而成为庶吉士的进士均被认为是储相。

正因为前朝的内阁辅臣,多半都是庶吉士出身,所以庶吉士虽晚三年授官,只要不犯过错,日后必进阁拜相,为朝廷栋梁,许多进士都乐于此道。

虽然今朝已经是废弃了内阁制度,但是这翰林却是没有被废弃,依旧被视作文臣的储蓄之地

殿试的前三名都是得以顺利进入翰林院,其中“状元”的官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官,修撰的工作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而“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

而任太虚这个探花则是被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接下来任太虚只要是兢兢业业的积累资历,不犯错,即便是没有太多的功勋,几十年之后当一个三品的文臣大员也是不难!

要是多有功勋,加上任太虚的年纪优势,几十年之后任太虚甚至是能顺利的成为朝中的文臣集团大佬!

甚至是有机会成为朝中的文臣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只是这条看似是前途似锦的路却不是任太虚所求的,同时时间的问题也是任太虚所要忧虑的一件事。

根据李化元所说,上界的老祖传下来法旨——大梁国运七十载。

对于这个演算结果,任太虚虽不说是全信,但是也不可不防!

要是真的不到十年之后,大梁就亡了,任太虚可能还在翰林院积累资历,到时候可是失了先机。

同时一旦是走正统的文臣道路,慢慢的在翰林院发展,任太虚也不得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地域的问题!

在翰林院发展,在汴梁城,这是京官,在外人看来固然是好的,毕竟是常有京官一律大一级,同样是七品,一般的县令如何能和任太虚比?

甚至是一郡太守、一府知府也不一定比得任太虚的清贵?

但是翰林院,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或许是除了外调镀金,任太虚就是一直不得出汴梁城,这样的情况之下任太虚如何在暗中积累力量?

图谋大事?

所以在任太虚看来,翰林院固然是一个更高的起点,但是只能是当做踏板,接下来任太虚必须要想着外调,成为地方官!

当然,虽然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任太虚却是没有与其余人说,更是没有主动的求着往外调,只因为这实在是引人注目!

毕竟谁都是知道外调之后,便是失去了前途似锦,正常人绝对是不会这样选择的,未免有些掩耳盗铃了!

甚至是会让人怀疑任太虚是不是有其余的目的!

接下来的一年之中,任太虚都是在翰林院之中安心的做好自己的职位,可能是因为任太虚的出身的缘故,任太虚很得皇帝的看重。

这一年之中,任太虚也是没有辜负皇帝的看重,接连提出了六七个意见,都是对时政有所增益的,得到了皇帝的采纳。

短短的一年便是连升两级,成为了侍讲学士,一时间朝内外都是知晓了任太虚这个皇帝身边的红人。

同时这一年来,任太虚的收获也不单单的如此,这一年来,他基本上已经是融入了文臣集团,得到了丞相李济世的看重,有着文臣集团做后盾。

一年之中,任太虚在翰林院之中,多听多看,基本上也是知道了朝中形式,已经党争的程度、局势。

终于任太虚也是感觉到世间已经是够了,直接上书一封《定军策》,这一封奏言,基本上是得到了整个文臣集团的认同!

其中的内容简单,就是对任太虚自己的会试之中的政策的具体化使用,用来改善目前的地方军队制度,达到强兵的效果!

同时也是能得到消减勋贵们手上的兵权的效果!

不同于之前的会试之中的建言,任太虚的这一封《定军策》不但是将政策更是具体化了,更是写出了更是详细请的实行计划。

只要是依照着计划施行,绝对是能完成强兵的计划,完成建设军队制度,同时又是能达到削减兵权的目的。

只要是知兵之人,看到这封策言,很快就是能明白这策言的价值!

很明显,弘治帝就是这样的知兵之人,他一眼就是看出了这一份上书的价值。

不过,弘治帝依旧是在犹豫,因为勋贵们依旧是镇压这南方的作乱。

他不得不考虑勋贵们的反弹。

那段时间,任太虚表现的十分的活跃,一度是成为了文臣集团冲锋,得到了众多文臣大佬的看好!

同时,有着文臣集团的推动,终于,弘治帝也是接受了这一封策论!

虽然是忌惮勋贵们的反弹,但是这样优秀的策论,绝对是值得的,也是能抵消这样的反弹的。

当然弘治帝业不是全盘接纳,只是拿着汴梁城为试点,对于汴梁城弘治帝的掌控力度很强,完全不惧勋贵的反弹。

被弘治帝接受之后,有着文臣集团的配合,政策很快就是在汴梁城之中开始推动起来,并且短短数月又是取得了成效!

不但是提升了京营的士卒积极性,更是削减了开支。

勋贵们的反弹完全来不及发动便是水到渠成,同时实打实成效,不由得那些勋贵承认虽然自己手上的兵权减少了,但是这次军队改革的却是大有成效!

当然对弘治帝而言,最是值得的庆贺的事情却是借助这次改革,彻底的掌控了京营。

同时削减了汴梁城之中的勋贵们的兵权,让皇帝多了许些的安全感!

由于献策有功加上后面有着文臣集团的推动,似乎是想要把任太虚打造成党争时候,可以为整个集团冲锋陷阵的头面人物。

任太虚又是被擢升为侍读学士,同时在礼部挂职郎中,仅在左右侍郎,尚书之下。

同时任太虚的年纪,这样的情况下,任太虚在朝中简直是如日中天!

无数的文臣大佬很是看好任太虚的未来。

就在这时,任太虚第二封策论《种豆法》的也是上书了。

任太虚这这一次是土地改革,若是说前一次任太虚的攻击对象仅仅是勋贵,那这一次土地改革攻击的对象不但是有着勋贵,更是有着许多世家出身的文臣!

甚至说,扎根于地方的世家面对着这样的改革,绝对是深恶痛绝!

这对于他们的利益损失远远大于勋贵的损失,毕竟大多数勋贵仅仅是在汴梁城圈地,这能圈地多少?

他们之中有些家族直接就是将一县、一郡、甚至是一府大半的土地圈在自己的家族名下!

这一土地改革,绝对是伤及到他们的核心利益!

随着这一封《种豆法》,朝中又是一场轩然大坡!

同时来自勋贵的反噬也是到来了!

这一次有着文臣大佬们的庇护,但是这一次却是没有!

受到文武两派的排斥,就这样的情况之下,即便是弘治帝也是保不了任太虚,或者借助着任太虚他已经是达到了削减勋贵兵权的目的,任太虚这个靶子也是没有利用价值,索性丢给勋贵们出出气!

这不正就是靶子的效果吗?

最后任太虚只能是灰溜溜的离开汴梁城,彻底的离开这个大梁的政治中心!

有着勋贵们的发力,任太虚很是荣幸的被丢到了西北这个边塞之地。

西北够苦,够远,和汴梁城相距一千二百里,和发配边疆有什么区别?

这是勋贵们的报复!

名义上,任太虚便是贤良恭顺,多有功绩,擢升西北节度使。

从礼部郎中到西北节度使,也算是升官了!

只是明眼人都是知道这不过是明升暗调,甚至被丢到西北这个鬼地方,任太虚还能有什么前途吗?

或许有着勋贵们的暗中报复,任太虚走不到一半的路程,就死在了半途之中。

即便是到来了西北,还能希望一个文官能让西北的那些匪兵听令吗?

在外人看来任太虚不被玩死就是好的了。

……

就这样,任太虚带着家人,收拾了行囊,朝着西北而去。

一路上避过了数次暗杀,才是成功达到西北三郡!

来到这西北边塞之地,成为这西北三郡的节度使。

任太虚也是有种万般算计终于是成就的快感。

带着一顶官帽子离京的目的达到了,虽然是以政治失败者的身份,但是也好,却是不让人注意。

参加会试、殿试,搞政治,这两年任太虚最后捞到的就是一个名头——西北节度使!

但是单单的是这个名头,就已经是值得了,这叫做名正言顺!

任太虚或者是要感谢勋贵,因为这西北的却是他最是希望前来的地域之一,在这里他可以安心的发展,毕竟天高皇帝远!

任太虚可是记得清楚,天朝后期的时候,就是节度使结成藩镇,直接或者是间接推动了唐王朝的解体

至于说收拾西北三郡的这个匪兵,在任太虚看来不难。

以他的手腕加上节度使这个名正言顺的身份,如何不能成功?

被西北这群匪兵搞得搞得焦头烂额?

不存在的!

到达西北之后,任太虚便是发现自己被架空了!

很明显这些西北的本地官员、将领完全没有把任太虚这个政治失败者放在眼中。

一连三月,任太虚都是没有丝毫的动作,似乎是接受了被手下的人架空,然后被供起来的结局了!

但是这些西北的骄兵悍将不知道,任太虚的剑虽然是在鞘中,但是出剑之后,绝对是一剑必杀!

短短的三月,也是让任太虚摸清楚了西北的局势,西北三郡的矛盾点,知道如何解决当前的局势

知道了需要解决哪些人?收服哪些人可以被收服?哪些人有价值,可以被利用?

从而彻底的掌控西北的军政大权,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西北节度使!

就在西北的一场月黑风高的夜晚,任太虚发动了一场政变!

同行的有数百人,带着这数百人,任太虚杀了一批该杀的人,收服了一批值得收服的人,很是容易的就彻彻底底的掌控了西北的局势!

杀一批人,拉拢、收服一批人,自古以来就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最直接的办法,李世民玄武门就是这样干的!

短短的三月,在汴梁城之中的贵人都是不清楚的情况之下,任太虚就是彻底的掌控了西北三郡。

不过,西北是苦寒之地不假,想要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基业,接下来毕竟图谋发展!

接下来的一年里,任太虚都是在练兵、统兵之中过的,当然也不忘了兼顾民治!

对于边塞之地的发展,任太虚很有经验。

毕竟第二世的大燕王朝的洪氏一族发家的幽州便是在边塞,这便是最好的可以借鉴的例子!

边塞之地想要发展,必须两条腿一起走,烧杀劫掠、封关走私!

烧杀劫掠的对象是外族,不但是可以发战争财,更是可以炫耀自己的威武,自己的力量,从而让外族不敢入侵,从而保证自己的民治!

当然必须是要打胜仗!

封关走私的对象也是外族,通过贸易得到金银,从而扩张实力,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任太虚可是清楚,幽州洪氏政权的早期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一边打着外族,一边和外族做着生意!

当然任太虚也没有忘记,和外族作战有一个最好得借口——拥兵自重的借口!

这叫做养匪自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