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慎重开始 > 第85章 我儿成锦,有本事 (求收藏求推荐)

第85章 我儿成锦,有本事 (求收藏求推荐)

门外,一个太监快步走进来:“不好了,陛下要杀人了。”

张鹤龄不以为意笑道:“谁敢砍你的头,我们兄弟给陛下说说情,让陛下饶你一死。”

那太监却心下冷笑,道:“不是要砍咱的头,是要砍你们的头,娘娘让你们速速进宫!”

“哥,陛下怎么想起要砍我们来了?”

张鹤龄吓得从椅子滚落下来,对着张延龄一顿爆揍:“猪一样蠢的东西,你又背着我闯了什么祸!”

半个时辰之后,

坤宁宫,

此时宁寿侯和建昌伯正跪在地上,撅着pi股朝天,张皇后抄起板子一阵猛抽。

兄弟俩哀嚎震天,听得一旁的太监和宫女们连皱眉头,皇后贤淑端庄,这二位伯爷定是惹了什么滔天大祸。

张皇后凤眸中噙着泪:“当初本宫被选为太子妃时,阿爹就曾经告诫过本宫,不得以自家的烦扰,来烦扰太子!

本宫被册立为皇后时,阿爹又告诫本宫,不得以自家的烦扰,来烦扰皇上!

如今你们都忘了,还敢和边臣勾结,忤乱朝纲,陛下砍了你们的脑袋,休想让本宫帮你们求情!”

张皇后的父亲张峦,是国子监生,饱读诗书道义,为人通情达理,和一般的秀才其实没什么两样。

所以,他才教出了张皇后这么贤良淑惠的女儿。

但是张鹤龄和张延龄不争气,还没参加科举,张皇后就选了太子妃,二人自然也不用念书了,懂得的道理就少了许多。

张家两兄弟一听,这次陛下要砍他们脑袋,顾不上***痛,抱着张皇后求饶道:“娘娘饶命啊!”

王越递上弹劾疏奏后,严成锦紧接着就呈上了老爹的疏奏,毕竟最终目的不是惩治张家兄弟,而是要军饷。

老爹也就指望他了。

陛下召他进宫,严成锦跟着传唤太监来到奉天殿,心中早已准备了说辞,有备无患。

弘治皇帝风轻云淡地道:“王越的弹劾疏奏,是你让他弹劾的?”

严成锦老实点头:“是臣让他弹劾的。”

弘治皇帝又道:“你为何不自己弹劾?”

“臣怕陛下包庇宁寿侯和建昌伯。”

全场雅雀无声。

弘治皇帝老脸狠狠一抽,李东阳皱着眉头,刘健心中暗自感叹,此子比老夫还要莽啊。

百官都看向他。

严成锦却像没事的人,跟弘治皇帝要银子,是一门技术活。

今日无论如何,也要从弘治皇帝身上,拔下几根毛来。

只听严成锦继续道:“臣未曾统御过兵,说出来的话,陛下恐怕不信,王大人乃是前三边总制,深知其中的猫腻,如今宁夏边陲,以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除了疏奏外,家父还给臣来了一封信,让臣将家中存粮运往边陲,可想而知,边陲军饷到了何等紧缺的地步。”

这是倒贴啊!

弘治皇帝看了信,怒气烟消云散,不觉热泪盈眶,许久说不出话来,深吸一口气后才道:“安定伯是朕的良将啊。”

听说张家兄弟在坤宁宫,弘治皇帝便气势汹汹前来问罪,此时,听到殿里一阵痛苦的嚎叫,也不知要不要进去。

张皇后知弘治皇帝来了,欠身行礼:“家兄犯禁,陛下秉公办理,自不必因臣妾烦扰。”

弘治皇帝坐在御座上,看见张家兄弟受了大刑,却未消半点怒意:“祝祥已被朕免去官职,充军一年,至于你二人,朕也不会轻饶!”

张鹤龄哭天抢地,如死狗一样趴在地上:“陛下饶命啊!娘娘饶命啊!”

张延龄反应有点慢,看着自己的哥哥,有啥好哭的,陛下还没说怎么罚呢。

弘治皇帝瞪目怒视:“你二人纳粮三十万石!充入宁夏府粮仓,朕要让你们把贪墨的银子都吐出来,再加四十廷杖!”

张鹤龄差点没吓晕过去,亏了啊,亏本了啊!

弘治皇帝却是怒发冲冠,差点把他吓死过去。

张延龄可怜兮兮地道:“可是……陛下,咱们只有银子,没有那么多粮啊……”

张鹤龄反手就是一巴掌,拍得弟弟七荤八素,不砍脑袋便是大幸了,哭嚎:“臣遵旨,定在一个月之内,将粮运至宁夏粮仓。”

弘治皇帝冷声:“是半月内!”

张家兄弟二人抱着pi股,从坤宁宫出来,圣旨不敢违抗,可是眼下去哪里筹措这么多粮食?

张鹤龄苦兮兮道:“延龄啊,这次你先出,下次哥帮你出。”

张延龄不忿道:“哥明明有银子,为何要让弟弟出?爹说了,长兄如父,应该哥哥帮我出了才对。”

张鹤龄气急败坏:“臭不要脸的东西,都一把年纪,还想给我当儿子?!”

两人正争得面红耳赤时,瞧见一人迎面走来。

这不是死对头周彧吗?

兄弟俩瞬间进入眼神交流阶段。

‘哥,揍他?’

张鹤龄不动声色地摇摇头,又眨巴了一下眼睛,‘咱们现在打不过,下一次一定,不过……这狗东西一定有粮。’

张延龄双眼放光,周家在江南和广东有不少米坊,肯定能收够三十万石啊!

周彧见了张家兄弟,暗道晦气,正想绕道走开,却听到一声叫唤,“长宁伯,别来无恙啊。”

“过来叙叙旧嘛!大家都是国戚,应该多多交流才是。”张延龄傻笑着。

这两兄弟有这么礼貌,倒是少见。

周彧冷哼一声:“听说你兄弟二人,被王越弹劾了?”

张鹤龄也不是要脸的人:“弹劾有什么大不了的,陛下又不会砍我们的脑袋。”

周彧懒得理他们,正要去仁寿宫,张鹤龄却忍痛拦住他道:“收粮!你卖不卖?”

周彧道:“一石三钱银子!你敢买吗?”

兄弟俩脸上一喜:“成交!”

“???”周彧。

弘治皇帝罚粮三十万石,这个数字有点吓人,因为每年夏税收上来的粮,也不过四百万石。

粮食筹集完备后,兵部派人押运至宁夏。

严成锦把一封书信交到房管事手上:“让我爹亲启,看后即焚。”

房管事点点头。

宁夏府,大帐外飘着雪,呼呼的北风灌入口中,让人说不出来话。

军营断粮了,严恪松命下属用大锅把仅剩的米煮粥,再去草原上挖了一些草根,一同煮熟。

粮仓中没有粮,谁也不会多吃。

为了稳定军心,严恪松在军营里,与大家同吃。

一个副将对着他道:“总兵大人,昨夜,又逃了五百人。”

严恪松骂骂咧咧:“本爵爷说了,我那儿子在京城,一定会帮老夫要来粮,为何?因为我儿是状元,人聪明又稳重,我是他爹,他能不管他爹吗!这些怂崽子,一个个都不信本官!”

副将苦着一张脸,大人啊,要军饷哪儿那么容易?要是能那么容易,还屯田干啥呀?

士卒们显然也不信,总兵大人吹自家儿子也不是一两天了,他们都习惯了。

副将颓丧着脸:“总兵大人,我等宁愿与鞑靼人厮杀战死,吃那鞑子的血肉,也不愿做个饿死鬼。”

一呼百应,附和声不断。

严恪松依旧坚定:“本官已上书朝廷,陛下很快就会派粮来了。”

副将终于忍不住道:“总兵大人不知,连总宪大人都没有办法,每年过冬,总会有很多人逃离卫所,只怕到明年开春,粮仓也还是空的。”

严恪松轻叹一口气,如何忍心看他们饿死在边城。

忽然又想起了儿子,眼中忽然泛出泪光,也不知道他在京城如何了。

“总兵大人!账外一里,发现行兵。”

“可是鞑靼人来袭?”

“风雪太大,看不清楚。”

军中号角吹响!士兵们纷纷待命,埋伏在雪地里,严恪松穿上戎装,率军前往。

“总兵大人!是朝廷的粮车!”探子大喊一声。

待到粮车走进,严恪松才看见是房管事带着粮回来了,只是这些粮,怎么那么多?

“那小子不会把宅子都卖了吧!”严恪松问。

“老爷,不是咱们家的粮,是少爷跟朝廷要来的。”

严恪松哈哈大笑:“听了吗,本官就说,我儿成锦,有本事,你们总说本官吹牛,这回看见了吧,三十万石,躺着吃也吃不完啊!”

回到账中,房管事一直打着哆嗦,掏出信:“老爷,这是少爷给您的信,让您看后即焚。”

严恪松忙是将信打开,映入眼帘的是‘老爹亲启,看后千万记得焚烧,不可留下字据。’

里头,写了整饬军粮的建议,让他张贴告示,改作五石以上准许纳粮,粮草百束以上准纳,并且将价钱调到一石三钱。

以前,是五百石准纳,现在是五石,降低了一大截。

告示贴出去之后,第二日就有百姓拿多余的粮食来卖了换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