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慎重开始 > 第63章 翰苑考核

大明从慎重开始 第63章 翰苑考核

作者:一笑澄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0:34:40

第63章 翰苑考核

严成锦吐槽:“王大人这剑术,不学也罢。”

王越把剑随手一丢,不偏不倚落到兵器台上,愤愤不平:“贤侄啊,世伯有话与你说,明明你爹与我的名声不比程敏政低,陛下却只给他封号,不给我封号,这如何叫公平?”

人家程敏政根正苗红,自小就有神童的称号,官声又好,个人履历方面,还当过弘治皇帝的老师。

学历方面,也是得遍了名家大儒教导,满分毕业。

要不是出了鬻题事件……咳咳

你王越就不一样了,在前朝干了那么多坏事,让弘治皇帝不耻,人家弘治皇帝困难时,正是你得势的时候,你帮人家了吗。

人家程明政在朱佑樘最困难的时候,用身心来温暖,言传身教,就像护着儿子一样,护着他。

你真当弘治皇帝是傻子,可以白漂吗?

不过王越的激动他也能理解,得到朝廷御赐封号,他这污名,就能洗清大半,还能载入正史之中,名颂千古。

其实王越心中也是悔恨的。

当初朱佑樘还是太子的时候,险些被废,朱佑樘是最不可能成为皇帝的人,谁知泰山来了一场地崩。

让朱佑樘稳稳当上了皇帝。

后悔也没用了。

王越一脸拉得比马还长:“贤侄你说该如何?”

严成锦想了想,仔细斟酌后:“陛下拟了旨意,凡有才德的人皆有机会受御赐封号,大人不要泄气,明年还有机会,大人情况特殊,为今之计,恐怕需要双开,才能将名声洗清。”

说着,从怀中掏出来一沓稿纸……

王越大喜,可一瞧这书名,便挂着满脸黑线。

《忏悔志》?

“忏悔录乃是一本自传……啊不,忏悔志乃是一本自传,书稿的大纲,乃是大人平生所做之事,大人应该比下官更清楚,忏悔的语气,一定要诚恳,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大人要心中有数。”

当然,这也是自己记忆中的低配版。

划出了大纲和主线。

王越一看傻眼了,虽然没有指名道姓是谁,可这些大致经历,写的不就是他么?

还将罪过都罗列了出来,岂不是等于向天下昭告,承认自己的过错?

王越将稿纸递回,愤愤然:“老夫不写!”

严成锦浑不在意:“大人在前朝的事,昭不昭告,陛下和百姓都知道,但陛下和百姓不知道的是,王大人如今是否有悔过之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大人一言一行,皆有悔过之意,陛下是宽宥之人,会被感动,百姓推崇传世先生,也会重新接纳大人。

如大人所说,传世先生之名,和青山君不分上下,陛下却只赐号青山君,此中缘故,想必大人也知道。”

王越忐忑道:“可是,老夫若写了,陛下就会重新接纳老夫?”

哪里有那么好的事。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白piao一定不会成功。

严成锦再给他一颗枣:“或许,陛下可以接受大人改过自新,却无法接受,王大人对过错视而不见,哪怕功劳再高,也无法掩盖,只要王大人仿照下官的措辞语气来写,诚诚恳恳,陛下一定明白大人的心意。”

王越被说动了,直勾勾地望着严成锦,感慨:“有你这儿子,严兄,有福啊!”

……………………

弘治皇帝下诏御赐封号,猝不及防,在内阁引起争议。

刘健忙是道:“这青山君,尚不知是何许人也,陛下三思。”

百官有些突然,纷纷谏言,力挺刘健。

正在这时,李东阳却站了出来:“不瞒刘公,倘若退隐市野,本官也想争一争,只可惜身在朝中,无暇顾及,陛下此举,给天下文人打了鸡血,未必不是好事。”

弘治皇帝颔首点点头,还是李东阳懂他。

这么做不仅是赐名那么简单,更让天下的读书人,都热衷于创作。

………………………

今日的京城,烟雨朦胧,打湿了屋顶和街道,却未留下积水,恰到好处,空气异常新鲜。

严成锦收到了程敏政的来信,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说受此大恩,却无法亲自来京师登门道谢,心中愧疚难当,要将已久的珍爱至宝,送给他。

还说严成锦是高雅之人,谈银子就俗了,所以不送银子。

严成锦心口有点痛。

程敏政是不是对高雅有什么误解?

高雅的人,就不用银子吗?

程敏政现在送礼,是越来越不讲究了。

严成锦慢慢摊开字画,期待着洛神赋,或千里江山图那样的旷世名画。

但这这画打开,看见的,却是一头牛。

再往后,还是一头牛。

又是一头牛。

这人是个牛痴?

等等。

这是……

《五牛图》?

严成锦目瞪口呆,脑海中宛如响起一个声音:叮咚,恭喜宿主,收获国宝五牛图一幅……

连忙给程敏政回了一封书信,没错,没错啊,晚生就是高雅之人,看不上银子,以后,这样的礼,可以多送。

让人将程敏政的家丁招待一晚,第二日让他送信回去。

次日一大早,严成锦便去了翰苑衙门。

新的藏书阁建成,藏书归置有序,浩大的工程完工,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严成锦回到位置上,把剩余的《存心录》抄了,与罗玘关系再好,也不能不干正事,让人抓住弹劾的把柄。

翰苑今日似乎有事,一个翰苑的主官,把新进的翰林都召集起来,就像私塾的学生一样,规矩落座。

不一会儿却见,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李东阳来了。

李东阳背负着手,像个教授那样,站在讲台上:“太子出阁之后,还要你们为太子讲学,不可荒废了学问,身无学问,如何充入经筵讲官之列,今日,由本官考考你们,本官会对你们的学识做记录,不可轻视。”

严成锦明白了,这是要给朱厚照选拔储备经筵讲学的青年人才。

经筵的讲官,大多都从翰林院出,所以,翰林院会在点翰林之后,选出其中一批有识之士。

李东阳扫视一眼:“今日,就先议一议马融和王弼吧,知晓的人,把手举起来。”

只见,除了王守仁和李康,其他人都没举手。

严成锦更是把手藏了起来。

李东阳瞧见这举动,老神在在道:“状元严成锦可在?起来作答。”

严成锦忍不住口吐芬芳,你那只眼睛看见我举手了?

站起来,恭敬地道:“大人,晚生并未举手。”

李东阳却怒了:“此题都不会,你如何担得状元之名?你就给其他人开个好头吧。”

严成锦仔细斟酌一番:“马融,乃是东汉经学大家,所注《淮南子》,对后世影响甚大,王弼,魏晋玄学大家,著有《易经》的研究文集,学问极高。”

李东阳颔首点头:“不错,倒是还有见识,接下来,议一议大小戴,知道的人举手,严成锦,你来作答。”

大人,晚生并没有举手啊,你是不是出现了幻觉?

严成锦又站了起来:“大戴为戴圣,小戴为戴德,叔侄二人,为西汉人,共同注有《礼记》,故而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流传后世。”

《礼记》是科举的出题方向之一,亏得以前老爹跟他讲起过。

李东阳满意地颔首点头。

严成锦摸清楚规律了,分明是看谁不举手,就叫谁啊。

这次,还没开始问,他就已经把手举高高。

李东阳有些不悦:“这题,来议一议,孔融为何不能入孔庙,严成锦,你把机会让给其他人,手不用举那么高。”

严成锦心中冷笑,不让我举,我才偏要举。

果然如此,其他人也发现了规律,都不举手了,只有严成锦一个人,坚持把手举高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