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慎重开始 > 第190章 臣恳请告退

大明从慎重开始 第190章 臣恳请告退

作者:一笑澄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0:34:40

第190章 臣恳请告退

贪墨在哪一个朝代都杜绝不了。

但薪俸不足以养活性命,会逼得原本清廉的人,也会心生歹念。

提高了薪俸,或许贪墨的现象仍然在,却会让大环境相对改善,让大明的税制相对清明。

谢迁担忧:“田赋能征收银子,是因有黄册和鱼鳞图册,朝廷知道要征收多少银子,可过路的商人朝廷不知货物多少,如何确保税监不贪墨。”

“这便要说到一个新的票据了,臣称之为税票,税吏收了银子后,可开一张给商人,再留存一张,到时候一对便知。”

大明有路引制度,商人押送货物出州县,需要出示路引,而路引上会写着货物多少。

路引制度再加上发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新商法推行。

再差也不会比如今的以物交税差。

以物交税,地方还得派人将这些杂七杂八的大量货物,运送到太仓。

其中过关的税费,还有雇佣工人的靡费,都是自己承担。

反而导致越交商税,州县便越穷。

刘健道:“臣觉得严成锦说的不无道理,只是这银子从何而来?”

“自然是商税,天下商人比良乡多出千倍万倍,若能改掉旧制,收上来银子,给天下官吏提一提俸禄不成问题,且如今红夷大将军运至边陲,大明暂时无边防之患,可省下许多靡费。”

打仗,是很费钱的。

不仅要给边陲的军士装备,补充军粮,更重要的是,原本屯田的军士要披上战甲,田地荒芜无人耕种。

严成锦谏言举行弘治狩猎的目的,便是震慑邻国,让大明暂时得以安稳的发展。

与邻邦易铁后,商人手中多了许多外粮。

这是新商法能推行的另一个重要前提。

大明没银子的重要原因是商税收不上来,纵然开头会很难,若不改制,便永远也收不上来银子。

朝堂上没有一个人是傻子。

刘健摇头:“推行新商法,会抵制的人并非是税监和税吏,而是商贾和士绅,你如何知道他们愿意交银子?”

此举损害的是士绅的利益,并不是税监和税吏的利益。

良乡与其他州县不同,良乡有许多新奇的玩意儿,商贾士绅们涌入良乡,交商税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好处,将良乡的新奇玩意儿运到他处贩卖,能赚更多银子。

而天下只有一个良乡。

“自然也要给商贾好处,只取商税,其余门摊税等多余税赋,一概不再收取,仍税额以三十而取一收取,只不过收取的是银两,士绅们虽在当地受到优待,但他们将货物运到其他州县,也要交诸多税赋,若朝廷将这些多余的税额去掉,士绅们交的银子反倒少了,自然乐意。”严成锦道。

除了极少数个别士绅的面子可以从南吃到北外,其他士绅出了州县,其实和一般的商人没什么两样。

若运一船货物走漕运,从南走到北,照样要掉一层皮。

给官吏提升薪俸,让他们得到好处。

给士绅裁去多余的关税和商税,士绅们也得到了好处。

这样推行新商法,助力就会小许多。

如今收取的商税虽然比较低,但到了今后大明繁荣了,人均水平上来了,商税是可以慢慢加的。

如此一来,朝廷才能得到好处。

大殿陷入沉寂。

弘治皇帝很聪明,李东阳很聪明,韩文等人也聪明,这朝堂里没有一个傻子。

但聪明并不意味着就能想出新商法。

严成锦也想不出来,这不过是后世千千万万人智慧的结晶,以及实践的结果,再回过头来看,总是很容易。

生命只有短短几十年,无法看出一个制度的好坏。

弘治皇帝和李东阳等人无从判断,但严成锦是一个穿越者,无需用生命亲自见证,上下五千年历史也能翻完。

严成锦微微抬头望着弘治皇帝,只见他一脸沉思之状,嘴上说着容易,下定决心推行并不容易。

但却也并非不可行,弘治朝与正德以后不同,皇帝仍大权在握,文官抱团情况亦不如嘉庆和万历那样严重。

到了嘉靖和万历朝,若要推行这样的商法,只能以凌厉的手段,让无数的人流血,来推行新制。

弘治朝仍相对清明,朝中许多大臣还是讲道理的。

“臣要说的,已经说完了,恳请告退。”

弘治皇帝颔首点头,严成锦缓步退出大殿。

如今在陛下心中的地位,与六部九卿相差不远,因为他太谨慎了……

今日所言,必定能影响弘治皇帝的心境。

弘治皇帝的大臣的利益不一致。

剩下的,就是陛下一个人的战斗了……

大殿中,只剩弘治皇帝和内阁六部九卿。

弘治皇帝打破宁静:“该说的都说完了,朕只问诸卿一句话,诸卿以为如何?”

韩文和刘健等几个大臣跪伏在地上:“臣以为不可,给天下官吏加薪俸,此乃史无前例,且户部支出这么多银子,万一商税收不上来银子……”

他是户部尚书,这些银子从哪里来,严成锦这家伙也不讲清楚。

让他上哪儿找这么多银子去。

且还要预留一笔军饷,以防随时与鞑靼开战,这笔钱动不得。

如今朝廷的赋税,农税占了八成,盐税占了一成,商税占了一成,矿税几乎收不到银子。

商税只占一成,历来收不到什么银子,韩文实在不信推行新法就能收到银子。

李东阳和谢迁,还有曾鉴和戴姗却没跪。

弘治皇帝看向他们四人,道:“四位卿家赞成推行?”

谢迁摇摇头:“臣也不知,但良乡确实收上来许多银子。”

他拿不定主意。

之所以没反对,是因严成锦是个神奇的家伙,总有许多新奇的想法。

若推行新法,让朝廷收上来银子,当然是好事。

只是推行新商法,还要给天下官吏涨薪俸,还要废除一些旧的税制,此举牵涉太多。

戴姗道:“臣倒是赞成,狗急跳墙,许多官吏无法营生,才生出贪恶之念,就算不推行新商税,也应当给天下官吏加一加薪俸,让他们得以为生。”

韩文涨红了脸:“你都察院说得轻巧,天下倒是清廉了,可户部的银子从哪来?”

戴姗不说话了。

都察院主掌律法,只管朝廷清不清明,户部主掌财政,只管朝廷有没有银子。

各司其职,没有什么好说的。

弘治皇帝站起来,郑重道:“朕问你们,若推行新商法,弊在何处?”

“万一收不上来银子,朝廷支不出涨出的薪俸。”韩文耿直道。

“那便先从两京十三省的主府开始,州县暂不推行,朕的国库,难道连两京十三省的薪俸也支不起?”弘治皇帝怒斥。

韩文瑟瑟发抖,朝廷真正能收到银子的,只有田税一条,花银子的渠道却有千万条,军饷、修缮宫殿、宫中支给、大臣的俸禄,都是银子。

李东阳站出来一步,道:“陛下所言极是,先在两京十三省的主府推行,支出这份薪俸,若新法能收上来银子,再推行天下也不迟。”

这是一个折中的办法,没有推行天下,只在两京十三省主府推行。

内阁和六部商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