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南宋大相公 > 第五五一章 酒宴

南宋大相公 第五五一章 酒宴

作者:大苹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3:59

第五五一章 酒宴

两日后,史浩在消防军使团人马的护送之下回到京城,赵瑗和方子安等人前往城外迎接,见了面之后,更是一番欢喜寒暄。史浩已经得知了方子安回到京城之后的大致经过,一路唏嘘而来,见了方子安之后更是没口子的夸赞。

到家之后,史夫人和史凝月更是欢喜的流泪,史夫人和史浩伉俪情深,感情甚笃,见了史浩更是流泪不止,当着众人的面便上上下下的检查,又说瘦了,又说黑了,弄的史浩怪尴尬的。但史浩也知道,家人对自己的关心是真心实意的,倒也颇为感动。

不久后,得知史浩归来的消息,朝廷圣旨也随即到达,传旨的是汤思退。虽然没有正式任命,但是汤思退俨然已经以宰相自居,那圣旨的内容正是撤销前番对方子安和史浩的罪行的指控,加以抚慰。对于前番错误的解释自然是全部推到秦桧身上,无非是什么‘……秦桧专权蒙蔽圣听,捏造史浩方子安二人在金国之事,意图攻讦谋害忠良,现查明尽属诬陷,之前降罪旨意收回,两人官复原职,容后自有嘉奖抚慰。望卿等忠心如故,不改初衷……’云云。

这圣旨显然是早就拟好的,就等着史浩回来后宣布,恢复二人名誉官职,安慰一番,便也就过去了。史浩和方子安当然也没想着去追究此事。这件事倒也确实是秦桧搞出来的鬼,至于赵构的错,跟他犯下的其他的错相比,这算不得什么。他连岳飞都杀了,错怪史浩和方子安算什么?他连秦桧这个金国细作都任用为宰相,十余年信任有加,还有什么荒唐的事是他干不出来的。

当天晚上,赵瑗在和丰楼摆了一大桌酒席,为史浩接风洗尘,并宴请方子安等人。酒席丰盛,但远比不上重逢的喜悦高兴。众人谈及之前的事情,都觉得如在梦中。赵瑗也第一次听到了两人出使金国的完整版本。对于两人在金国的经历,真是又惊讶又钦佩。知晓方子安在太行山中退敌的经历,更是心中对方子安的能力更加的另眼相看。方子安的能力已经毋庸置疑,只是父皇的话萦绕在心头,赵瑗心里也很是矛盾,该如何抉择对方子安的态度。是完全的毫无保留的信任他,还是该有所防范,按照父皇的意思,让方子安远离权力中心呢?

“王爷,立太子的事情皇上怎么说?什么时候正式册立?秦桧死后,朝中的官职如何重新安排?人选是否确定了?”史浩心情高兴,喝了些酒之后问起了赵瑗朝廷里的事情。

赵瑗忙道:“册立太子的事情父皇说了,钦天监则黄道吉日便即宣布。日子择定了,再下诏书到各地。四川吴大帅他们都是要来的。朝中职位的安排也暂时议定,皇上同意汤思退暂任宰相之职,这是子安和我都应允了的。”

史浩顿时没了心情,皱眉道:“怎地让他当宰相?这不是换汤不换药么?此人怎不受牵连?子安你怎么跟这种人合作?”

方子安笑着将之前的考虑说了一遍,告诉史浩,在当时的情况下,必须分化利用秦桧身边的人,自己才有机会行事。汤思退虽然不是个好人选,但是毕竟捻熟政务,有利于朝廷迅速恢复正常。这只是暂任,之后再调整便是了。最关键的是宝座上换了人,其他的一切都好办。

史浩其实也知道方子安之前的顾虑,想想他来到京城后的处境,确实极为艰难。能打开局面,不得不用非常手段,倒也无可厚非。方子安说的也对,只要王爷能登基,其他的人选都是可以调整的。

“枢密使的人选……父皇本属意杨存中的,但杨存中拒绝了。杨存中说,皇上退位之后,他也即将致仕,他年纪大了,戎马一生,想享享清福了。他既这么说,皇上也不好勉强。”赵瑗道。

史浩叹道:“杨存中对皇上倒是忠心耿耿,皇上要退位了,他也要致仕了。这也是好事。他若不退,王爷将来身边留着他,岂非事事还要听皇上的摆布。殿前司指挥使肯定是要换人的。我这么说虽然直接的了些,但这些都是王爷要考虑的。”

赵瑗点头道:“先生所言极是,我也想到过这些。我本属意子安统领殿前司兵马,但是他也不愿意。可能子安也想享享清福了。”

史浩皱眉看着方子安道:“你也要致仕了?新皇即位,正是你大展拳脚为国效力的时候,王爷要你当殿前司指挥使这个要职,这是何等的信任,你怎么还拒绝了?”

方子安笑道:“大人,我这半年来心力交瘁,着实不想再忙活了。您忘了,我马上就要和凝月成婚了,成婚之后,我想多些时间陪伴家里人。殿前司指挥使这个职位极为重要,责任重大,我想还是王爷另请高明的好,我自己觉得是没这个能力胜任的。岳父大人,你就不要逼我了,让我享享福不成么?我这半年下来,起码得歇个三五年才能缓过来。”

史浩本想再劝,但觉得其中或有隐情。方子安不是那种不思进取之人,或许他自有别的考虑,此刻不便说出来罢了。于是道:“罢了,我也搞不明白你的心思,此事你再考虑考虑吧。”

赵瑗笑道:“史先生莫急,我会慢慢劝子安的,本王登基之后他不帮我,却要去享清福?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陷本王于不义么?这件事不能依着他。”

方子安笑道:“王爷,世上哪有逼人当官的道理?不说这些了,还是说说朝中的人员安排吧。枢密使谁来当?莫非也让汤思退兼任?那可不太好。”

赵瑗道:“那倒不会。我拟起用张浚,不知先生和子安怎么看?”

“张浚?”方子安当然知道这个人,此人是和岳飞等人同时代的抗金名臣,秦桧当权,又因淮西之变有过,被贬职十余年了,在临安这么多年,也没听到过他的名字。想来应该年岁不小了。

“张浚?”史浩也诧异道:“张浚倒是个不错的人选,但他已经年近花甲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赵瑗道:“我觉得没问题。当年川陕之战,张浚起用吴阶吴璘两人,大破金兵。现在吴璘已经是川陕独挡一面的大员了。加之他资格老,在军中声望也高,他当枢密使,军中无人不服。”

史浩点头道:“可以倒是可以,只是……我听说张浚可是主站派,他要是当枢密使,必然是要积极主张出兵北伐的。皇上同意启用他么?”

赵瑗笑道:“这不是正好么?我也是主战派啊。先生和子安不也是主张要收复失地的么?我即位之后,这件事必是要提上日程的,张浚主战,岂非正好?父皇说,他退位之后,江山社稷交给我,他便什么都不管了,任用什么人,做怎样的决策,他都不会干涉。用张浚,他当不会反对。”

史浩笑道:“那便罢了,但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张浚脾气大,好说大话。有人评价他志大才疏,虽然有些过了,但张浚脾气大是真的。他当枢密使,你们若是意见不合,他可是会骂人的。”

方子安笑道:“骂人倒是不怕,怕的就是太激进。枢密使必须是能总揽全局,知晓进退的,可不能为了北伐而一味得不顾一切。居高位者,必须通盘考虑。”

赵瑗哈哈笑道:“你瞧瞧,子安还说他不通政军事务,这不是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么?要不你做枢密使得了,便省的有这么多的不放心了。”

方子安端起酒来自己灌了一杯道:“算我最贱,当我没说。我可做不来。”

史浩越发觉得方子安奇怪的很,心想:你宰相枢密都不做,难不成要当皇上不成?

“先生,御史台还得先生掌管,御史中丞之职先生必须要做,你可莫要跟子安一样推辞。这是我老早便想好了的。你得替我盯着那些人。御史中丞也是清要之职,无需处置具体政务,这也符合先生不想管具体事务的想法。先生以为如何?”赵瑗道。

史浩笑道:“老臣岂能推辞,这差事我自然是应了。我虽老了,但却也能发挥余热。不过,王爷登基之后,还得多多重用提拔年轻一代,将来他们是中坚力量,我们这些老家伙只是过渡罢了。”

赵瑗笑道:“可惜有人年纪轻轻便要享清福了,明明有宰执之才,将帅之能,偏偏不肯帮我。”

方子安道:“王爷不要强人所难,我自己几斤几两心里清楚,我说了,替你去挣银子去,那可是大事,没银子什么都别谈。这还不是帮你么?我又不是辞官归隐了。年轻一代才俊颇多,那个张孝祥便很好,我向你推荐他。这一次反正是大换血,政事堂里当有他一个位置。”

赵瑗道:“还用你说?张孝祥资历尚浅,当参政自然是不成的,我拟让他为政事堂主事官,历练两年,便可为参政了。还有一些青年才俊,我之前通过万春园也搜罗了一些,这一次一并提拔上来。老贼在时,这些人难有出头之日,现在自然是要统统用他们的。我大宋其实人才济济,假以时日,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

史浩赞道:“王爷考虑的周到,不用说,将来必是贤明之君。我大宋有福了。”

赵瑗叹道:“先生,我就怕担不起这副重担啊,那日父皇和我谈话,说将这副重担担在我肩膀上,便是将整个大宋社稷,亿万百姓的性命交在我手上,我必须抱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心。稍有差池,便葬送了万千百姓的性命,葬送了大好河山。我听了这话,真如芒刺在背,身上冷汗淋漓。我想,以后我必是睡不安寝,食不下咽了。”

史浩点头道:“是要有敬畏之心,皇权在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王爷还是要多看多学多想。多读书,读圣贤之言,读历来朝代兴亡之史。从中可以知道许多东西。我现在还能这么跟你说一说,待到你登基之后,你是皇上的时候,很多事我便不能说了,得靠你自己悟了。”

赵瑗端起酒杯起身道:“不不不,先生永远都是我的老师,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有什么话,先生永远都可直言。我敬先生一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