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天子之从征服水浒开始 > 第273章 阴山防御构思

第273章 阴山防御构思

当西夏败兵从偏头关撤出赶到云中城外时,正是宋军全歼李察哥部下数万精锐的第二天,宋军正要拔寨西进,这三万多败兵就到了,直接被李彦仙带着神武军的骑兵灭了个干净。

至此,西夏十万精锐和三十万地方军,分别被神武军、并州军(已被并入天武军)、天武军、白虎军所灭,西夏全国的常备兵力仅剩不到十万。

第二天,天武军和神武军在河套平原的前套地区汇合,三十万人浩浩荡荡向兴庆挺进;下午的时候,又在后套地区与白虎军汇合。

值得一提的是,岳飞率领白虎军在后套地区埋伏,果然等到了兴庆府的五万救兵,大杀一阵之后,西夏人残存不到两万,狼狈逃回兴庆。

如今大宋有马步军兵三四十万,西夏只剩五六万人,拿什么抵挡?

“这里是什么地方?”

赵桓在黄河北岸的后套地区看见了一片旧城,向岳飞问道。

这里北靠阴山,南邻黄河,东临并州,西接西夏,不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风水也十分的好,正所谓“青龙镇后宅,金龙舞庭前,风龙朝紫气,水龙把运衔”,赵桓见过那么多城市,包括东京在内没一个胜过这里的。

而现在,这座古城竟然被忽视了!

西夏和辽国还真是化外蛮夷,狗屁不懂。

岳飞喊过来一个军士问了几句,那军士正是关西人,当下便把附近详细解说了一遍。

原来,这里是辽国的云内州,也就是秦汉时期的九原郡!

九原郡,那不就是后世的包头城?

难怪!

“鹏举!这座城一定要重筑,筑成一座不亚于兴庆的大城!”

赵桓仔细回忆了一下后世的地图,记得这河套平原黄河“几”字上方这一横上有东西中三座城市,中间的是包头,东边是呼和浩特,西边是巴彦淖尔,都是北方重镇。

巴彦淖尔在秦汉时期是朔方郡所在,是边塞要地;呼和浩特在秦汉时是云中郡所在,后来才缩到大同,现在的呼和浩特被辽国称为丰州。朔方、九原、云中包括再往东的代郡,可向来都是汉帝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线。

现在西夏灭亡在即,接下来就要面临辽、金、蒙这样的游牧或渔猎民族,要想大宋得到安宁,就必须要把战线延伸到阴山。

不教胡马度阴山!阴山就是抵御北方入侵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大宋必须掌控在手里。

那么是重修秦长城,还是像大宋以前一样驻守军寨形成战略纵深?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如果是重修长城,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还很容易给人以劳民伤财的印象,毕竟秦始皇被称为暴君几千年都没能翻身。

当然,现在有了新式火药,又有了水泥和高炉炼铁,想要重新修建长城了比前代要容易的多,而且长城的修建几乎可以一劳永逸,日常的维护费用并不高昂。

相反,大宋以前凭借大量军寨形成的战略纵深,看起来好像避开了修建长城的大笔费用,但大量军寨的修建不用钱?招那么多兵不用钱?敌人一旦南下战场不还是在大宋领土?

所以大宋军寨一点都不省钱,甚至西夏李察哥曾经还有意让大宋保留军寨防御体系,以削弱大宋的国力。

后世的明朝好像选择了修建长城并以边军驻守两种形式融合,虽然没少被鞑靼和瓦剌祸害,但毕竟大明朝没有亡在游牧民族的手里。

北宋和明朝,都亡于东北渔猎民族的手里。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种族,游牧民族特长是出神入化的马术和机动灵活的战术,渔猎民族的特征是手段更加凶狠且狡猾,下限也更低,危害自然也就更大。

想到这里,赵桓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何不模仿后世的佣兵制度?

现在的蒙古大草原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势力,乃蛮、克烈、塔塔尔等大部落都还没有形成,完全就是一盘散沙的状态,这不正是自己招募佣兵的最佳时机吗?

招募游牧民族攻打渔猎民族,这怎么算都比用大宋自己的军士更加划算啊,毛爷爷不也说过要拉拢一批打击一批分化一批吗?

从这时开始,招募佣兵的想法便牢牢的在赵桓心中扎了根。

但不可否认的是,基础的防线还是要有的,自身的强大同样要保持。所以阴山长城还是要修,但不再是大宋唯一的仰仗;朔方、九原、丰州、云中这些重城也要发展,但功能不仅仅是防御,还要负责招揽草原上的勇士为雇佣兵。

大宋有钱有粮,缺的是大批量的骑术高超的骑兵;而大草原上有的是精锐骑兵,缺的是粮食,尤其是过冬的粮食,双方不正是互为绝配吗?

赵桓把许贯忠、岳飞、李彦仙、王寅、石宝、杜壆、卞祥、陈希真等人召集到一起,把自己的想法详细与众将说了,立刻得到了众人的赞同。

李彦仙道:“大宋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把河西走廊和河套牢牢控制在手中。要掌控河套,就要掌控这怀朔一带,而这九原城是重中之重;要掌控河西走廊,就要掌控威武诸州。”

“臣生长在西边,深明羌狄之性。招募草原人为佣兵,最要紧的是信誉,所以不能拖欠钱粮;只要钱粮到位,羌人、狄人都愿效力,大宋一定能有数不尽的骑兵,或许不必再为边患而忧心!”

“除了用羌狄为佣兵,还要逐渐归化他们的人口!”许贯忠接着道,“为长期打算,可以在招募佣兵的条件上做些文章,凡是为我大宋效力满十年且品行纯正者,在我大宋南方赠予宅院一座以供其安居。相信多数人在南方生活过之后,都不愿再回这朝不保夕的寒冷草原了,如此一来我大宋人口日盛,蛮夷人口日衰,何愁国家不强?”

归化蛮夷!

好计策!

“贯忠之谋,举手间灭尽强敌,真有古之名相风范!”

赵桓对许贯忠等人的智慧发出真诚的赞叹,“本来想要灭尽党项,但现在朕改变了主意,必须要心中容得下四海,才能真正拥有四海!”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