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回到北宋当大佬 > 第五百六十六章 钱,公私分明

第五百六十六章 钱,公私分明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改革,是一件繁琐至极的事情,但是改革的步骤,其实是有借鉴之法的。

甘奇改革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致于这些政策还需要一个过渡与试验,所谓试验,有一个东西叫做特区,这显然是可以借鉴的操作方式。

特区要做的就是试验,任何政策,现在特区进行,失败的及时改正,成功的马上推广全国。

大宋有天然的特区,那就是京畿开封府,开封府这个地方很符合条件,有足够多的军队,有足够多的人口,开封府还是平原地带,农业发达,手工业与商业也发达,更重要的是这里就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任何成功与失败,都一目了然。

改革不再一朝一夕,更不在拍着脑袋决定一切,只要开封府成功了,才算有了真正的施政经验,也可以更好的说服整个朝廷与皇帝。

甘奇的改革纲要里,第一件事就是裁撤禁军,东京禁军二十万左右,一年靡费无数,却又没有任何作用。保家卫国或者保卫首都?完全用不上,边军一旦真的一败涂地了,这东京禁军还没有见到敌人就已经吓得魂飞魄散了,靠这二十万军队保卫京城,那完全就是一厢情愿。

裁撤,东京大裁军。

皇帝的圣旨下来了,中书门下的命令也下来了,接着枢密院的命令也就立马下达了。军政一把抓,还有一个支持甘奇的皇帝,在军事改革这件事情上,明面上几乎没有任何阻力。

二十万东京禁军,裁撤到五万之数,士兵以十八岁到三十岁为主,其余人皆裁撤。军将以十八岁到四十五岁为主,其他的也全部裁撤。

士兵裁撤,每个人可得二十亩河套土地,朝廷发放去西北的路费,朝廷也派遣官吏带队组织人员出发,还发放五贯钱作为在河套的耕种费用。朝廷还免费发放春耕的种子,提供春耕的工具出租。到得西北,西北各州府还会鼎力提供各种支持,比如口粮。

开荒这种事情,第一年是很艰苦的,第二年就会稳定下来,第三年就会让这些人富裕起来。关键是第一年,如今甘奇当家,朝廷的事情几乎就成了他这个宰相自己的事情。

钱,朝廷来出,其实就是军费,东京裁撤十五万大军,不仅是粮饷不必再发了,也不必再发什么军械打造维护之类的款项。只需要发路费以及五贯前即可,土地这玩意是不要钱的。甚至他们去了西北,若是还愿意当兵,自己去抢也行。

甘奇还要命令泉州那边打造锄犁等物,至少十几万套,从海路运到北方,在运到西北去出租,出租也可以先免费用,两三年后再给钱。种愕在西北,会替甘奇安排好这些事情。

支撑十几万个家庭的口粮才是重中之重,这才是甘奇比较着急的事情,还好口粮可以分批运送,只要让这十几万个家庭不断粮即可。

其实也不一定有十几万个家庭,因为并非一个军汉就是一个家庭,有许多家庭两代、三代都是军汉。这些事情枢密院也要核算,数据还没有拿到,但是甘奇大概估算下来,有七八万个家庭,四十万左右的人口要迁徙。

至于那些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军汉家庭,甘奇也不会使用什么强制的手段,不远离开东京的,一个人发十贯的遣散费,尽皆卸甲,自谋生路。

但是还得用一些手段来动员这些人迁徙。

这种手段对于甘奇来说很简单,不外乎宣传。

河套之地,黄河环绕,土地肥沃,沃野千里,二十亩地,可保子孙万代富庶。》

军汉浴血,鏖战多年,终于扫平河套之党项,得地数百里,新皇登基,皇恩浩荡,免费发放军汉耕种,世世代代传承,泽被苍生,天子圣明。》

河套沃土,一亩顶十亩!》

诸如此类的白话文章,京华时报日日刊登好几篇,许多还是甘奇亲自操刀执笔,还派人到军营之中讲读,甚至还画上了简易的地图,让所有人都知道河套到底是怎么一个河套。

有时候需要说一点谎言,带着善意,甘奇把河套夸得比苏杭江南还要好,用上了许多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来形容,多少有点连哄带骗的意思。开荒屯田,从来都是艰苦的事情。

但是这谎言也是善意的,每个军汉得二十亩地,这二十亩地一旦开荒完成,那小日子真比在汴梁好上十倍不止,虽然过程会很艰辛,但是成功之后,这些军汉家庭往后想要养一个脱产的读书儿子也不难。

煽动忽悠,连哄带骗,自然是有效果的,也主要是甘相公的人品做了保证,如今甘相公在军中的号召力极强,甘相公这么说了,相信的人自然多不胜数。

裁撤军队,本是一件坏事,军营之中反倒到处喜笑颜开。中国人,世世代代,就喜欢土地。

甘奇身边的几百军汉,皆派到军中去现身说法了。每每有人来现身说法,校场之上总是围得水泄不通。

“甘相公这回可真是大方得紧,几百里地呢,那地方,当真好,某家可是亲自出过铁门关劫掠的,河套那个地方,北边是黄河,东边是黄河,西边也是黄河,南边还有许多河流,就这么把这块地包裹其中,只要开了渠,那就了不得了,胜过中原,堪比江南,党项人用来长草放牧,实乃暴殄天物。”

“你当真去过那里?”

“可不是?某家不是在那里立功了,岂能随相公回京?那地方,实在是太好了,某家此番战功可得八亩地,这可是用八个人头换来的,本来甘相公说把燕云的地赏给某家,某家不愿,倒是在铁门关外得了八亩,你们若是到那里去,一并把某家这八亩租种了,你们帮某家把地开出来即可,三年免租。”

“那……你这地,我一并种了。”

“你们赶紧去登记一下,若是晚了,地就更北了,越早登记越好,签字画押之后,就离铁门关近了,如此才方便,越是晚了,好地都被别人抢去了……”

有人现身说法,有人煽动着,有人急不可耐要去得二十亩地,有人还在故土难离,有人观望着,有人找到了看家护院做小厮的差事,准备得了十贯钱不走了……

军中也开始了遴选,有人甚至主动要求离开,有人想方设法留下来。

一切都有条不紊进行着。

甘奇每天都在忙这件事情,时不时还亲自到军中督导遴选之事,也还抽查一些遴选完毕的名单。东京留五万禁军,一来得要真正的青壮,二来也要避免空饷之事发生。将来这五万青壮还要重新制定训练计划,时不时考核训练进度。

另外还有军将裁撤办法,这就复杂许多了,下层军将按照年龄先裁撤一批,年龄大的必须裁撤,发放二十贯到五十贯不等的遣散费用,若是愿意迁移到西北,四十亩到一百亩不等的土地。

中层军将,年龄倒是限制不大,但是要进行考核,试卷甘奇亲自来出,识字自然就是基础了,其次是体力,接着就是答题了,题目五花八门,主要考历史与地理,考历史上各种战争案例的分析,考全国各地的基本地理形态,比如黄河、长江、淮河都经过哪些地方,哪里是战略要冲,哪里是军事重点……

不达标,自然就得裁撤,发放五十贯到一百贯的遣散费,愿意去西北,那自然有一百亩到五百亩不等的土地。都不强制,自由选择。

上层军将,也考核,考核的东西差不多,留下来的,自然权力更大,裁撤的,那自然给钱自谋生路,想来这些人基本上不愿意迁徙。

这也是甘奇在做试验,那就是冗官,大宋朝当官的实在是太多了,文武都一样,恩荫制度,从文官到武官,都是如此,爹当官,儿子也当官。这就导致大宋朝的官员系统极为臃肿,军中各种待遇高的虞侯副将,多如牛毛。

好在这大宋朝文官天下,猜测武官,这些武官翻不起来浪花。但是甘奇心中,这是一个开始而已,终究还得裁撤到文官身上来。比如晏几道,就是裁撤的对象,进士都考不上,当个毛的官?

考进士,对于当官而言,是有一个基本素质的考核标准的,策论写不好,连理解分析都没有,那自然更不谈当官的素质。

裁减官员,这是一定要做的。与之匹配的政策也有,那就是每一届取进士的名额人数可以适当的增加。

恩荫这一条,给大宋的财政添加了太多的负担,本来大宋朝官员的俸禄就高,古往今来最高。还弄一堆闲人养着,哪里负担得起?

从武官开始裁,再裁撤文官。寄禄的,恩荫的,皆要想一个办法来裁撤。这办法自然也是考核,有些人还是要留的,比如种愕,他也是恩荫,但是他这一类的就得留下来。这考核之法,就是为种愕这种人设置的。

京畿开封就是试验田,一切都按照甘奇的安排在做。枢密院系统,甘奇用起来如臂指使,也算是牛刀小试,真要开始改革政务了,肯定不会这么顺利。

每一样事情,都得花钱,三司那边早已经叫苦连天。

好在一个多月之后,王安石入京了,王安石先去见了皇帝,新官上任,参知政事,还兼了一个三司使。三司使是甘奇的意思,与皇帝商量了许久。

三司自然就是财政部,这得甘奇亲自掌握住,王安石去再好不过,熟门熟路。

但是王安石到三司上班的第二天,就到政事堂来找了甘奇,面容憔悴不已。

王安石直入主题:“甘相公,此番裁撤军队,短短月余,花费已达二百多万贯之多,三司已然捉襟见肘,如此下去,若真把此事彻底办妥,只怕要四五百万贯,这笔钱,三司怕真是拿不出来。这还只是裁撤京畿禁军,若是全国皆开始裁撤禁厢,花费只怕高达两千万贯,三司怕是拿不出这笔钱来。此事能不能缓一缓,慢慢来……”

王安石说的是现实。

甘奇摇着头:“不能拖拉,必须快刀斩乱麻。朝廷一年总度支不过七千多万贯,军费开支就要四五千万贯之多。今年把此事办成,明年就可以节约两千多万贯,那军费开支控制在两千多万贯,往后年月,度支便轻松许多了。”

“可是,这钱,下官实在一时半会变不出来……”王安石为难不已,军费开支,本来是平摊到全年的,如今甘奇裁军,裁多少,就得一次性兑付多少人的遣散费与路费,乃至于口粮。这等于把全年的压力都放在一起了,王安石是真变不出这么多钱来。

甘奇忽然问了一句:“介甫兄以前是不是与我说过青苗之法?”

王安石主持的变法之中,青苗法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青苗法简单来说就是朝廷放贷给普通百姓,一来保证百姓每一年都有积蓄来展开新一年的生产活动,避免那些青黄不接的事情,二来让百姓免受民间高利贷的盘剥,三来可以让朝廷赚一些利息钱。

但是这个办法最后还是失败了,只因为这一切都是由官府来做的,官府做这种事情,里面不免就有**问题,反倒成了官吏盘剥百姓的手段,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官员为了政绩,强制百姓贷款,比如官吏为了自肥,任意加高利息。

这个青苗法的政策,王安石昔日与甘奇说过一些想法,此时甘奇又提了出来。

王安石以为甘奇想要施行这个办法,便道:“甘相莫不是准备施行此法?”

甘奇摇头:“倒也不是,此法出发点极好,却难以施行。低息贷款给百姓,这是生财之道,也是利民之举,却不能以朝廷来做,更不能以官吏来做。”

王安石想了一想,知道甘奇说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王安石不是不明白其中道理,但他为什么非要做这件事呢?只因为大宋朝到得如今,高利贷实在太过厉害,民间对贷款的需求极大,但是却只有高利贷一途,九出十三归,高得吓人。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问题,穷人越来越穷,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王安石想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他能想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朝廷低息贷款给百姓。

贷款,在这个时代,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让底层百姓保住自己本来就很少的资产。贷款的渠道却只有一条,那就是高利贷。所以王安石的想法,是道理的,想用朝廷的力量让需要贷款的人渡过难关。

当然,王安石也知道这个办法,也有问题,就是那些官吏。所以王安石问了一语:“甘相莫不是还有更好的办法?”

甘奇点头:“钱庄。”

说白了,就是银行,倒也不需要发行什么纸币,银行这玩意,低息吸纳百姓储蓄,抬高一点利息贷出去,这就是基本的运作模式。

汇兑也是其中的业务,大宋朝对于汇兑的需求也极高,主要是因为大宋朝的钱实在太重了,数目多一点就得用车拉。所以汇兑的需求在大宋朝极高,汇兑简单来说,就是在汴梁存一笔钱,拿一个凭证,到杭州就能用这个凭证取出这笔钱,这就是汇兑,其中收一点手续费。

而这个凭证,可以说他是存折,也可以说他是交子,发展下去,就可以是纸币了。交子这玩意,大宋朝本来就有,只是因为滥发之后,崩溃了,这就是几十年前的事情。

所以真要做这件事,得换一个名称,比如存折。

王安石是有见识的,问道:“相公莫不是想要汇兑天下?”

甘奇点头:“不仅要汇兑天下,还要以钱庄之名,行你那青苗之法。”

王安石立马沉思起来。甘奇的办法,就是用商业借贷来取代官府放贷,商业借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许多问题,比如强制百姓借钱来做政绩。

又比如可以更好的监管,并非说钱庄银行就没有**问题,而是说监管钱庄的**,比监管官吏的**容易许多。因为这个时代的官员权力太大,几乎监管不了。而钱庄是私人的产业,那就不一样了,监管**的办法就多得多,手段也多得多,阻力会小得多。

还有一点,是甘奇真正要做钱庄的原因,那就是甘奇缺钱。

钱庄就可以解决缺钱的问题,如何解决?

朝廷没钱,没事,钱庄有钱,钱庄可以低息贷给朝廷,钱庄的钱哪里来?集资,合法集资,用存款利息来吸纳储蓄。再把储蓄贷给朝廷,完美解决了朝廷缺钱的问题。甚至朝廷还可以通过钱庄来发债,或者钱庄自己发债。

这个事情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解决甘奇自己公私难分的问题,甘奇以前就老是拿自己的钱去贴国用,而今当了宰相,这种事情就会更多。

甘奇要避免这个问题,那就得有一个办法来分出公私,正儿八经的分出来。免得向以前一样,甘奇拿自己的钱办成了事,最后还成了一个坏人。

以后,钱的问题,都走钱庄。公私就分出来的,朝廷该还多少,就得还多少,还要还利息。

王安石听懂了甘奇的话,但是他并不懂甘奇在里面更多的想法,问道:“相公是想办个汇兑钱庄,还要行借贷之事,但是相公又哪里来这么多钱呢?”

“多找合伙之人。”

“甘相公有那些合伙之人?”王安石显然不懂其中的操作方式。

“三司衙门得入股,这是肯定的,还要拉陛下入股。我这里有相扑场入股,温泉酒店入股,慈善基金会入股,彩票也要入股,道坚书院入股,巧儿成衣入股,泉州铁场入股,再到汴梁各家商户招股。至少凑个五百万贯的股本,多多益善。”甘奇想得极其周全,五百万贯股本是至少的。

为什么要拉这么多人入股?三司入股,就代表官方,皇帝入股是给皇家赚钱,与以前给仁宗皇帝赚钱是一回事。其他的是甘奇自己入的股份,那自然就是甘奇自己的利益。最后是拉商户入股,这就是为了汇兑更好的推行了,一旦大商户们都有一些股份在其中,这些大商户们的汇兑不必愁了,都会自动到钱庄里来。

这是连锁反应,大商户们在此汇兑,就得在此存钱,这会让钱庄的信用大涨,发展储户就会简单许多。有了储户,就更有钱了,更有钱了,钱庄就更赚钱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到时候钱庄一旦做大,还能增发股本,让江南四川等地的大商户入股,一张全国网络就真正铺开了。

还有一点,账目公示制度,从慈善基金会就这么做了,钱庄还得这么做,这也是信誉来源,确保钱庄能真正发展成庞然大物的基础。

这一套下来,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相公此法甚好,就是想要做成,怕是极难。”王安石大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却也知道难度。

甘奇自信非常:“若是旁人来做,自然是难。我来做,不难。与介甫兄说这些,便是想要介甫兄帮我做成此事。”

这事情,难就难在账目之上,全国各地的账目汇总,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大工程,得专业的人才来主持,除了甘奇自己,也就王安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