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猛虎 > 第二百二十四章 韩大相公的朝堂

大宋猛虎 第二百二十四章 韩大相公的朝堂

作者:祝家大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2:44:59

第二百二十四章 韩大相公的朝堂

报纸来了,韩琦头一个上前去接,也是这报纸本就只要一份,皇宫里也没有多备。

韩琦随意翻看起来,翻看片刻,便把报纸递给富弼,却听韩琦开口说道:“陛下,这些学生简直是胡闹,即便朝廷要用兵,也轮不到这些学生披坚执锐上阵杀敌,当真胡闹。”

韩琦十分敏锐,敏锐到已经看出了皇帝赵祯有了那么一点出兵剿贼的意思,却又暗自思量了一番,赵祯何许人也?犹如一个慈祥的家中长辈,这样的长辈,岂能让家中那些读书的年轻人去上阵杀敌?

果然,赵祯闻言面色也沉了沉,手在案几上摩挲了几下,说道:“韩卿说得有理啊,甘奇年纪轻轻,见地却是不凡,火峒蛮人,当真是南方心腹大患,屡屡归附又屡屡反叛,南方四十几个羁縻州县峒,若是皆如此,岂还能有安宁之日?几年前派狄青一战,虽然建功,却还是未治根本,再用兵,当治其根本,更要以儆效尤。但是甘奇毕竟还是年轻,一个太学生,要提刀打打杀杀的,颇有些不务正业。”

所谓羁縻州县峒,其实就是自治区自治县自治乡,大的是州,小的是县,最小为峒。火峒,就是这么一个行政区域,但也别小看了峒,峒才是真正的同族聚居之地,一个峒,少的几千人,大的几万人,都在山林之中,聚起来也有成千上万的男丁,也就是成千上万的人马。

羁縻州自古有之,比如唐朝的羁縻州,多在西北方向,突厥,回纥,吐谷浑之类,还有一个党项,也就是如今的西夏,党项人本是唐朝麾下驱策去犬马,如今到得宋朝,已然自成西夏之国。

宋朝的羁縻州,却多在西南方向,贵州、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湖北交界处等地,其实就是西南的少数民族。

但是唐朝对待羁縻州的手段与宋朝的手段是区别很大的,也是因为唐朝羁縻的民族与宋朝有区别,唐朝羁縻的民族本就是善战的民族,手段自然要狠辣许多。

宋朝羁縻的民族,多是安守本分的民族,山林里自成一方天地,自给自足,也自得其乐。但也有例外,比如火峒蛮,意思就是在叫作“火”这个自治乡的这么一支,几万人,总是不安分。

赵祯显然的支持出兵政策的,支持的原因也很简单,几年前狄青轻松打败了他们,几年后狄青还在,再轻松打败他们一回就是。这大概赵祯受到了甘奇之后报纸文章的影响,最新的一期报纸里,甘奇把狄青上一次平侬智高的战事拿来详细说了几番,凸显了狄青平贼的威势,也暗示狄青对火峒蛮那是手到擒来,更着重说了治标治本、杀鸡儆猴之事。

其实真正能说服仁宗出兵的,还是有一个活着的狄青,这一点是甘奇自信能影响皇帝赵祯的真正倚仗。在战争问题上,狄青是深得皇帝赵祯信任的。只要狄青还活着,谈论起战争问题,平白就给了赵祯许多信心。何况还只是火峒蛮这点小患?

韩琦其实早已会意到了赵祯的意思,听得赵祯说甘奇不务正业,连忙开口附和:“陛下,臣也以为年轻读书人当以学业为重,说什么上阵杀敌的,实乃不知战阵苦,颇为幼稚。”

这一语自然也说中了赵祯的心思,说得赵祯连连点头,便也准备开口下旨,让甘奇等一干学生好好读书进学,不要搞什么上阵杀敌的。

却是包拯忽然站了出来,开口说道:“陛下,老臣以为,甘道坚此举并无不妥。”

赵祯闻言一愣,哈哈大笑起来:“包卿有何见解,说来听听?”

“陛下,老臣读那报纸,甘道坚写的那篇《士当生死为国许》,当真有几分道理,何以大唐之士,能出塞几千里,到得我大宋之士,战阵都不能去看一眼了?若是我大宋之士,人人皆敢上阵杀敌,人人皆善调兵遣将,岂不是好事?如今朝廷不缺善读书的文人,反倒缺能领兵作战的文人,甘道坚本就是那等舍生取义之辈,去战阵走一遭未尝不可,所以老臣以为,甘道坚此举大善。”看来甘奇这几日是拜见过包拯了,所以包拯此时才会在御前出言。

皇帝赵祯闻言笑了笑道:“包卿,你对这个弟子期望甚高啊!”

包拯也不心虚,直言答道:“陛下,此子来日必是朝廷栋梁之才,若是朝廷出兵南下,他若愿去,便让他去了又何妨?”

韩琦闻言有些不爽,开口接道:“包待制,偏偏你这弟子就如此与众不同。”

未想包拯直接答了一语:“下官这弟子,就是如此与众不同。”

包拯这么直白一句话语,把韩琦怼得愣了愣,又道:“御前举荐抬举之事倒是见得多了,偏偏就没有见过如包待制这般直白的,倒也有趣了……”

韩琦之语,其实就是说包拯这也太不要脸面了。

倒是皇帝赵祯忽然又笑了起来:“甘道坚啊甘道坚,哈哈……也罢,他一无官身,二无差事,他想去哪里,便由着他去哪里就是。如韩卿这般文武双全之臣,朝廷里还真不多,希望来日甘道坚能与韩卿一般,可出将领兵,亦可入相治国。”

韩琦在这大宋朝是何等人物?文武双全的人物,昔日在西北领兵作战,今日在朝堂当相公。这大宋朝的官场,就是这么奇怪,韩琦在好水川一战,葬送了整个西北军民励精图治的大好局面,贬是被贬了,却又混起来了。成了文武双全的良臣。

韩琦这是被皇帝御口夸了,心中哪里还能不高兴,却是又转头去看了看包拯,这个糟老头子怎么看怎么有点不顺眼,连带那个甘奇,年纪轻轻,还就成了个人物,被皇帝拿来与他韩琦韩大相公相提并论,怎么听着都有点不太舒服。

他韩大相公何许人也?沉浮官场三十余载,当过喷子,救过大灾,领兵与西夏打过硬仗,当过枢密使,而今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人称赞的范文正公范仲淹,虽然大他二十岁,昔日也不过与他平起平坐。如今一个小他三十岁的年轻士子,却被拿来与他韩大相公相提并论了。

甘奇这算是简在帝心了,在老皇帝赵祯心中,也算得一号人物了。不过太学生甘奇的事情在这朝堂上只算得一个小插曲,便听赵祯开口问道:“若是要出兵邕州,这领兵之人,诸卿可有人选啊?”

韩琦抬头一看,第一个出来答道:“陛下,臣以为,领兵之人,非狄青莫属。狄青几年前就剿过侬智高,大胜而回,对火峒蛮之事了若指掌,派他出战,必定能胜。”

看来赵宗汉与甘奇说韩琦在朝堂上提过狄青的事情,不假。

赵祯点了点头:“嗯,韩卿深得朕心,朕心中人选也是他。只是如今狄卿辞官养老,倒也不知他还愿不愿意再领兵出征?”

韩琦又连忙说道:“若是陛下开口征召,狄青岂还能拒绝?他本就是军伍出身,自然要为国效力,上一回火峒蛮作乱,就是他去,这一回他又岂能不去?”

韩琦心中,实在没有把狄青当回事,只当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是个工具一般。不过也属正常,当兵的在大宋朝,不是工具是什么?还能是用工具的人不成?

谁让狄青没有在东华门外唱过名?谁让狄青脸上刺了字?谁让狄青年少的时候要犯罪?谁让狄青不是个好男儿?

赵祯点着头:“嗯,狄卿一向忠心,想来也不会推辞。倒是不知此番该给他安一个什么官职。”

韩琦想了一想,说道:“邕州安抚使,陛下以为如何?”

“邕州安抚使?上一次派他出战,他是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这一次安一个邕州安抚使,这怕是……不妥吧。”赵祯沉吟着,上一次派狄青南下平叛,荆湖南北路都归了狄青临时管辖,方便他调兵遣将,也方便他筹集物资,还方便他指挥各处州府衙门配合。

这一次韩琦却只是让狄青临时管辖邕州,可见韩琦对狄青的态度。

“陛下,此次侬宗旦,可比不得上一次侬智高,侬智高当时已打破邕州,自立一国,甚至还当了伪帝,威势极盛,自然需要着重应对。而今侬宗旦,不过小贼,只待朝廷大军一到,须臾之间就能大获全胜,哪里需要如此兴师动众?”韩琦答道。

赵祯环看左右,不见有人再出言,想了一想,倒也觉得韩琦说得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赵祯一向是爱民如子的,出宫巡视,连茶都不喝百姓的,便是怕给百姓增加负担。朝廷要打仗,能少增加百姓的负担,那是再好不过的。

最后赵祯点了点头:“嗯,那便依韩卿安排定夺。”

韩琦拱手一礼:“臣一定不负陛下所望,臣先去见一见狄青,再到枢密院安排调度一番,火峒蛮不过疥癣小患,顷刻之间,必能平定。”

韩琦韩大相公,手段实在不凡!不愧为文武双全的良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