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猛虎 > 第一百七十章 拜请甘先生教导

大宋猛虎 第一百七十章 拜请甘先生教导

作者:祝家大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2:44:59

第一百七十章 拜请甘先生教导

这惑自然是要解,甘奇头前说了那么一大通话语,也就是为了引出这个问题。щ.

便听甘奇环视一圈,开始解释:“诸位思虑一下,我大宋开国至今,马上快一百年了,人口涨了三四倍,田亩可有多出来三四倍?”

苏辙此时真成了个认真的学生一般,立马答道:“道坚兄,人可以越生越多,越养越多,田亩却哪里能凭白变出来?能产量的好田好地,历朝历代千年耕耘而下,能开发的早已开发出来了,能开荒出好田好地之处,早已被人占在囊中,岂能还留在荒野里等人去?就算开荒,那也是一些贫瘠之处,种些瓜果菜色,种不得多少粮食。所以田亩之数,哪里能翻倍来涨?便是官家所言,也说天下出产,已有定数。”

“对,天下出产,几乎就已是定数了,那多出来的几千万人,怎么又有饭吃呢?”甘奇问道。

“那是我大宋地宝天华,物产丰富,再加上朝廷勤修水利灌溉,种植之法,种植用具,也多有发展,不是前朝能比。所以才养得活万万人口。”苏辙能当宰相的人,自然见识不一般。

甘奇点着头,说道:“嗯,子由大才。但是归根结底,再如何发展,田亩数也并不能凭空变出来,田间的出产,也不可能翻倍来涨,一亩多收些许粮食,那也是尽了最大的人事,上天也有恩赐。也就是说,开国之初全国一年产多少粮食,到得如今,这个总数也并未增长许多,反而人口暴涨了三四倍。天下之钱粮,不在民,就在官,如此说来,人口暴涨,养活这些人口需求的粮食就越多,是否意味着朝廷其实收入反不如以前?”

苏辙想了想,脱口而出一语:“道坚兄此言也对,但是呢……好似又不对,按理说,朝廷岁入钱财的数目,当是比开国之时多了许多,如今一年岁入可达六千万贯呢。”

苏辙说得也不差,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不是钱的数目变多了,就代表收入涨了。

“但是子由兄有没有想过一个道理,开国之初,一头牛三贯钱,而今牛价早已达到了十贯。这钱,到底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若真是变多了,为何朝廷反而入不敷出了?”甘奇问道。

苏辙舔了舔嘴唇,苏轼直接答道:“道坚此言有理,此言有理,朝廷岁入之钱数变多了,并不代表朝廷收入就真的变多了,反而是不如以前了。那这又与乱事危机有什么联系?”

甘奇笑着说道:“这就要说道危机应对之道了,打个比方,比如全国一年产出之粮,共可养活万万人口,开国之初,全国三千多万人口。若是河北河东大旱,有一千万人口受灾,朝廷救之,是否不难?”

“那自是不难,随便一算,全国其他地方之粮,足够养着灾民一年都不难,待得大灾过了,明年再耕就是。”苏辙答道。

“那又比如现在,全国一年产出之粮,依旧能养活万万人口。如今全国算八千万人口,河北河东还是大旱,有三千万人口受灾。朝廷救之,可难?”甘奇再问。

苏辙心中一算,大惊失色,连忙说道:“且不说河北河东受灾不产粮食,就算还以养活万万人口的出产总粮数目来算,也救不得三千万人口之大灾也。”

甘奇立马再发一问:“救之不得,会如何?”

会如何?苏辙都用膝盖去想,也能知道会如何?还能会如何?自然是揭竿而起,劫掠四方,大贼一旦起来,这就是雪上加霜,这个时候朝廷穷得怕是连出兵平叛的粮草都缺,后果……后果不堪设想。

甘奇说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人口暴涨了,其实就是整个国家应对危机的能力变低了。就比如,一个家庭,本来有五个人口,一起劳作生产出能养活十个人的粮食,有一块田被大水冲毁了,问题不大,匀一匀,大家还能都吃饱。

二十年后,这个家庭有了十个人口,生产出来的还是十个人的粮食,忽然有一块田被大水冲坏了,那么就得有人饿肚子了,这饿肚子的人,怎么办?他想吃别人的,别人愿意吗?别人吃饱,他吃不饱,他闹不闹?

在一个小家庭里,闹一闹,还就过去了,全家一起勒起裤腰带过日子,兴许还面前过得去,甚至到外面借点外债,总不至于让人饿死。

但是这个问题升级到整个国家,饿一天,忍一忍,饿两天,小偷小摸,饿了三天,只怕无数人就得拿着刀枪棍棒去抢了。

历史也一次次证明了这个问题,从汉唐,到宋明。中国这片土地上承载人口的能力,依照生产力水平慢慢增长,汉大概就是五六千万人口,唐大概就是七八千万人口,宋在一亿左右,明在一亿几千万的样子。明朝,之所有能大幅度上涨,那是因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带来了许多高产的粮食作物,比如玉米,比如红薯,这些作物的产量远超中国本土作物的产量。所以到得清朝,这些作物真正在全国大范围种植的时候,清朝末年,中国人口能达到四个亿,这几乎也是顶峰了。直到后来有了科学技术,有了化肥,有了机械,大修大建水利工程,甚至用机械耕种,但最重要的是出了个袁隆平。

甘奇发问之语,救之不得,会如何?

满场早已惊讶一片,甘奇话语已经说到这里了,会如何,还有谁能猜不出?

治国理政,何曾有人这么谈过治国理政?

满场众人,一片惊骇之中,脑中起的念头,似乎陡然之间,这大宋朝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这不是杞人忧天,因为这大宋朝,本来就岌岌可危,几十年后就亡国了。甘奇所说的这个问题,可不仅仅是举例中的旱灾之类,国家多余的生产力越来越少,不仅是承受天灾的能力变小,抵御外敌的能力自然也越来越弱,这是宏观上的连锁反应。

在东亚这个地方,三千万汉人,与一亿汉人,都能组织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军队。但是三千万汉人的国家,与一亿汉人的国家,是很不一样的。不说两者之间军队待遇,以及军械装备这些投入差别。就说战功封赏这件事上,唐朝开国,战功直接用大片的田地来封赏,打得突厥满地跑。到得唐朝中后期,皇帝还拿得出土地来封赏将士吗?这也是应对危机的能力下降的原因。

当然还有许多微观与细节上的原因,比如宋还有重文轻武这个问题,但这些微观细节上的事情不是今天甘奇所要谈的。

一片寂静声中,苏轼问了一语:“道坚实在教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古往今来,从未有人把治国理政与国家兴亡说得这般透彻,道坚既然有此天人之思,那定有解决之道,还请道坚一并说来,快快说来。”

此时满场之人,全部起身,要说这些读书人,忠君爱国当真不假,一个个作揖而下,已然有人激动喊道:“拜请甘先生传授治国理政之道。”

“拜请甘先生为国谋策!”

“拜请甘先生教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