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六百零二章 终于来了

脸谱下的大明 第六百零二章 终于来了

作者:狂风徐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4:38:00

第六百零二章 终于来了

过了端午,天气渐渐炎热起来,被儿子逼得“离家出走”的谭氏心情也终于略微好了点,至少侯涛山中阴凉避暑。

钱渊躺在树下的藤椅上,有一句没一句的和同样姿态的小七聊着天,一旁的可卿和香菱拿着蒲扇轻轻摇曳。

“酸辣土豆丝,清炒四季豆,再熬一锅小米粥……还是汉中那边送来的精品小米呢!”

“行吧,不过待会儿先弄碗凉拌西红柿!”

“可惜现在西瓜还没熟。”钱渊随口应着,心思早就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

在钱渊刻意的安排下,赵贞吉在宁波府上下闹腾的很,今天找慈溪袁家问话,明日去府衙拜访唐顺之,明里暗里带来的人手散出去各处打探消息,甚至赵贞吉前些日子还去了趟象山,振振有词督游击杨文杀倭。

杀个屁啊!

还真当象山岛有倭寇啊?!

不过钱渊也不急,反正留有后手,只管看着那八家海商和赵贞吉上跳下窜,实在不行等宁绍台参将卢斌分兵驻守宁波,到那时候这伙人也就是锅里的王八!

原计划钱渊是年前动手,那时候戚继光还在,年后推迟动手,是希望卢斌能移驻宁波。

可惜福建那边闹得太凶,温州、处州两府临近福建,为阻倭寇窜入浙江,不仅胡宗宪亲临处州,台州知府谭纶也率兵进驻温州,卢斌尚需留在台州。

就当是今年夏天来侯涛山避暑好了……钱渊闭上眼睛,听着小七的絮絮叨叨,迷迷糊糊的睡了过去。

夏天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想睡个午觉……对钱渊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可惜今天没这个福气。

也不是坏事……但这不是针对钱渊的。

毛海峰、徐碧溪两人带着二十多人赶着马车,扛着箱子来了。

“这是……”钱渊扇扇风,捂着鼻子瞥了眼小七,“这是烂了吧?”

小七走近几步,闻着那味儿眼睛就是一亮,凑上去弯着腰翻了翻,挑出几个看起来还完好无损的,外头都是青黄色的硬刺,用刀剖开,那味儿……钱渊立即退避三舍。

因为有女眷在,毛海峰、徐碧溪都远远在那一头……毕竟是临时住所,没有前后院之分,连照壁都没。

“谢了,谢了。”钱渊一脸痛苦的走过去致谢,“这味儿太窜了!”

“徐夫人喜欢这……”毛海峰啧啧道:“还是阁老家见多识广,咱哥几个常年在海上,都不知道这玩意里面能吃!”

“简直有毒!”钱渊前世就讨厌那些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别说榴莲了,就是螺蛳粉都受不了!

“没毒!”徐碧溪认认真真的说:“尝过,味儿大了点,但入嘴味道不错。”

“辛苦了,辛苦了!”钱渊连连拱手。

其实这是钱渊、毛海峰、徐碧溪孤陋寡闻而已,明朝中期榴莲已经传入内地,而且名称就是榴莲,甚至《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药用,味甘温,无毒,主治暴痢。

回头看了眼吃的痛快淋漓,甚至都眼角含泪的小七,钱渊打了个寒颤,带着徐碧溪和毛海峰找了个地方坐下喝茶。

“说吧,今儿又来作甚?”

也是熟人了,钱渊翘起二郎腿,斜眼瞥着毛海峰,“不是被你义父打发去倭国了嘛,怎么又回来了?”

三个月前汪直被捕,毛海峰火急火燎的就要抄家伙,汪直回来之后狠狠骂了顿,把这厮撵去倭国了。

徐碧溪笑道:“这次他可是立了大功,义父才松了口……这段日子他在倭国天天念着钱家的酒楼呢。”

“立了大功?”钱渊脚尖翘了翘,“说来听听,如果是乱七八糟的事……你以后就甭想进酒楼一步!”

“地瓜啊!”毛海峰嘿嘿一笑,“终于弄到手了!”

“什么!”钱渊喜出望外,“在哪儿呢?!”

“就在外面马车上。”毛海峰得意道:“还带了好些藤枝,甚至还抢回了两个会种植的农户……几十年前流亡到海外的。”

“去看看。”钱渊还有点不放心,上次弄来的红薯是土豆,这次不会又弄错了吧?

箱子里堆着一个个此前从未在中国内地出现的玩意,红通通的,有点长,还有点细……这真的是红薯?

钱渊前世经常逛菜市场,也买过红薯……面前这玩意也太袖珍了吧!

不过也有可能,后世的农作物和这个时代的老祖宗差别挺大的,比如这个时代的韭菜……比后世的韭菜至少要短一半,就算长到老的不能吃也长不上去。

边上一个短打装扮的老人在毛海峰的示意下走近,恭敬的说:“老爷,番人是前年才移植吕宋岛,当地人称为朱薯。”

朱薯?

红薯还曾经有这个别名?

钱渊一头雾水,不过“朱”本为“赤”。

想了想,钱渊捡了几个径直去了厨房,让仆役生火,洗干净切块,上蒸锅蒸了一刻钟。

盖子一掀开,就站在灶台边的钱渊还没怎么,一旁的毛海峰惊叹一声,“好香!”

等吃到嘴里,软软糯糯,带点甜味,钱渊终于确定了,真的是红薯。

钱渊精神大振,叫来那两个老农细细询问,如何种植,亩产量多少等等。

“下等田即可,耐旱易活,尺许薯藤,随栽随活。”老农一一答道:“吕宋岛上亩产二十石左右。”

钱渊满意的点点头,转身用力拍着毛海峰的肩膀,“这次是真的立下大功了,千百年后,毛海峰这个名字定能为人铭记!”

毛海峰脸都涨红了,嘿嘿笑着搓手,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五辆马车都是……噢噢,都是藤蔓,干的不错!”钱渊笑道:“说说看,这次如何弄来的,都快一年了!”

“他还能有其他法子?”徐碧溪摇头道:“亲自去了吕宋岛,作势通商贩货,离岸之际派人在码头上捣乱,死了十多个兄弟,险之又险才脱身。”

“值得,值得!”钱渊叹道:“此物一旦推广,以此而活者何止万人!”

徐碧溪犹豫了下,低声道:“不过……浙江、福建、江南只怕不肯将田地种植这红薯,毕竟是新奇物,而且……”

钱渊点头接道:“灾年可活人,但风调雨顺,亩产量又高,除了填饱肚子之外,卖不出什么价。”

毛海峰插嘴道:“至少宁波府是不肯种的。”

“不急,不急。”钱渊一辆一辆马车看过去,吩咐道:“藤蔓全都送到台州的彭溪镇去,叫个护卫跟着去,全都种在那,正好这时候种下去,过几个月还能收一波。”

红薯这玩意要灾年才能显示出它亩产量高的优势,而易活耐旱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在江南很难推广,但在山东、北直隶、山西、陕西很容易被推广开。

事实上,原时空中,福建商人陈振龙在万历年间将红薯引入福建,但真正推广开是华亭徐光启。

为了推广红薯,徐光启甚至撰写了本《甘薯疏》,他将红薯推广到山西、陕西等地,不仅仅因为耐旱易活,更因为天气寒冷,挖窖储藏,不易发芽腐烂。

钱渊不停的在心里琢磨,徐阶这老头是指望不上的,想在北方推广红薯,怕是要等到高拱上位。

小冰河时代的威力将在几十年后渐渐显露,如果能尽快推广红薯,或许山西、陕西那边不至于闹得太凶。

一个又一个的念头在钱渊脑海中翻滚,心不在焉的送走毛海峰和徐碧溪,差点让他们将那箱红薯也给带走!

要知道,小七惦记烤红薯已经很久很久了……呃,钱渊也有点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