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首席医圣 > 第954章 本草考古

首席医圣 第954章 本草考古

作者:江湖喵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4:21:12

第954章 本草考古

进来的三位评审,其中一个是宋澈的老熟人。

顾华年,工程院的医学院士。

一进来,顾华年的目光也率先锁定了宋澈,脸上露出慈祥的笑意,彼此心照不宣的微微点头。

随即,宋澈又看向了顾华年身旁的两个评委,顿时目光一凝。

这两人中的一个,他也认识,很早以前在报刊和学术典籍里看到过。

韦西平,中央保健委员会的顾问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研究所所长、烧伤整形科名誉主任,一级教授、博士(后)导师!

除此之外,韦西平还拥有一连串的荣誉头衔,譬如首届“华夏医师奖”,解放军四总部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总后勤部“优秀科技人才建设伯乐奖”,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建设项目)、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野战外科学)学科带头人,受到过诸多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可以说,这是一个集实力和荣誉的医学至高存在!

大概是部队的背景和经历,使得韦西平的身上自带着一股刚毅浑厚的威压。

他一进门,目光如炬的扫视过去,令这些刺头们的心头不同程度的颤了一下,连一直吊儿郎当的胡芝书都下意识的改变坐姿,正襟危坐、不敢造次。

骞志飞见状,心下一阵嘚瑟,心想总算有治得了你们的大佬了,当下就殷勤又客气的道:“诸位,我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韦西平韦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的……还有这位,顾华年顾教授,工程院的医学院士……”

相比刚烈的韦西平,娴雅温婉的顾华年无疑很平易近人。

这也符合了时下许多节目在选择评委的特点:刚柔并济,方能让节目既有看点,又张弛有度。

介绍完两人,大家的目光转移到了剩余的那个老者。

相比戎装的韦西平和休闲装的顾华年,这位老者却是穿着传统的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极富学者气质。

宋澈不认识。

而且凭借感觉,他隐约觉得这个人的气质和形象,不像是一个医生……

“这位是葛东旭教授,燕京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博士导师,医史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中华医史杂志》总编辑和名誉主委。”骞志飞这般介绍道。

闻言,宋澈的心头顿时雪亮。

沐春风和吴元奇也煞有介事的打量着葛东旭。

只有小蛮、龙源山和胡芝书还一脸呆萌,浑然不了解这个身份的含金量。

乍一听,葛东旭的这些头衔加一起,牌面都没韦西平和顾华年来得大。

按世俗的眼光标准来衡量,也确实如此。

但对于资深的内行来说,这个身份,却是相当特殊!

这个身份,在圈内,通常来说,被称为医史学家。

顾名思义,一种将考古和医学结合在一起的头衔。

或许很多人都会纳闷,考古不就是考察古文物嘛,考察古代医学做什么?

但别忘了,古代医学和古代文物一样,都蕴含着历史的文化沉淀和故人的智慧结晶。

甚至,考古的分支学科里,还有单列出来的疾病考古学,但凡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和医药学有关的考古,都可统称为药物考古。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传统的药物学,在古代被称为【本草】,寓意“以草为本”,因此药物考古又可称为“本草考古”。

总说现代的中医之所以式微,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很多正统的中医学术失传断层了,弄得当今的中医们学了个不三不四。

而医史学家,恰恰是将这些埋藏在历史黄土下的医学文化重新发掘出来的考古者!

他们的使命,就是复原古代药物应用的历史与文化,探索先民与药物的关系,复原、重建人类利用药物的历史。

这个学派,在西方最先诞生,华夏这边的开创者,是著名医史学家王吉民,他在民国时期就意识到了传统中医很可能会被西方医学全面取代,为了保存传统医学文化的火种,他于1936年开始筹办医史博物馆,两年后正式成立,首开医学文物和文献征集之先河!

当时曾有人问王吉民先生保存这个作甚,王吉民有言:“即便目前西洋医学被证明比传统中医更快捷有效,但这不能证明中医就是要被放弃的历史遗物,这是老祖宗们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传家宝,丢不得!我能力有限,重振不了中医的旗帜,只能将它保存传承下去,留给后人,让后人去评判!如果后人能利用我保存的中医去多救几个人,那我今天的付出就值得了!”

……实乃国士无双!

“葛叔叔。”

这时,乐城居然站起来,彬彬有礼的跟葛东旭欠身问候。

宋澈一怔,没想到这个桀骜不驯、脾气粗暴的二世祖,居然还有如此恭顺的一面。

不过平心而论,就算不认识,宋澈、吴元奇等人,都对医史学家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和敬意。

这个职业和考古学家类似,往往寂寂无名,又没多少利益可图,还肩负着传承医学文化火种的使命,典型的钱少事多离家远。

只有品德高尚的医者,且怀揣着对医学纯粹的热爱,才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

葛东旭也对乐城报以微笑,还抬手轻轻拍了拍乐城的肩膀,道:“你父亲的身体还好吧?”

“没大碍,多休养一些时日就行了。”乐城回道。

“那就好……唉,你也要争气,可别再让你父亲操心了,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该颐养天年了。”葛东旭教诲道。

乐城非但没有抵触,反而很干脆的点头应允了。

“葛教授,我依稀有听闻过您的事迹……”吴元奇沉吟回忆了一下,道:“我曾经看过您发表在《中医年鉴》上的文章,是关于良渚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考古中发现的医药文物,我看完之后,启示颇多、受益良多。”

葛东旭点头笑道:“对,十几年前的事了,居然还有人记得。”

“葛叔叔的手笔又岂止这么些,满城汉墓、威武汉墓、长沙马王堆墓……但凡涉及到医学文物的遗址考古里,基本有葛叔叔的参与。”乐城犹如一个小迷弟,侃侃讲述着葛东旭的非凡事迹。

不用细说,就知道这些历史文化遗址里,都保存着或多或少的医药文物,通过这些医药文物,不仅可以补充这些古文明的内容,还能推演出这个文明里的古人们是如何治病的。

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医学宝典啊!

“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曾经看过葛教授的那篇《中医考古及出土文物研究》了,失敬失敬。”沐春风也连忙跟进拍马屁。

看样子,是想提前跟这位考官打好关系。

至于他究竟有没有拜读过葛东旭的作品,那就不晓得了。

毕竟《中医考古急出土文化研究》,是业内比较知名的古医药经典读物。

“你们太抬举我啦。”葛东旭摆手苦笑道:“我和你们可没得比,你们一个个都是当今杏林中医里的佼佼者,而我就是年轻时候学医不精,注定当不成一名好医生,只能跑去钻研那些医学古文化,勉强做出了一些成就,也算给国家的中医学术文化添点砖加些瓦了,不值一提。”

顿了顿,他还很谦逊的鼓励道:“学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治病救人,你们能被选上这个节目,就证明你们这方面的实力绝对是过关的,而我的职责,就是给第一线的医生们输送弹药的,你们可以把我看成是医学事业的后勤服务者,接下来的节目互动里也是如此,没必要搞上尊下卑的那一套。”

观其言、察其行,皆透露着一股虚怀若谷的气度。

再联想到他的特殊职业,宋澈不禁油然而生出一股由衷的钦佩。

当所有的聚光灯都聚焦在医疗前线的战士,却鲜少有人关注过那些默默无闻的后备力量。

正是有了这些后备力量的坚守和付出,传统中医的火种方能延续至今,这份职业,确实当得起所有医者的尊重……

不过,恢复理性,宋澈又转而思考起栏目组邀请葛东旭过来当评审的缘由了。

讲道理来说,这是一档评判医学实力的节目。

而医史学家的医学造诣,其实有点参差不齐。

这个职业群体里,不是没有优秀的医者,只是概率很小。

毕竟有实力了,就意味着有前途和钱途,有几个人还愿意埋头辛苦搞后勤啊?

正如葛东旭自己说的那样,他或许是由于实力不足以成为名医,加上兴趣使然,就转行了这个偏门职业。

当然了,想要搞好医史考古,就必须具备过硬的中医实力,即便不出众,也不能差太多。

栏目组请他过来坐镇,估摸着是想凸显出杏林中医的文化底蕴吧……

思虑间,葛东旭看向了宋澈,笑道:“宋澈?”

“葛前辈有什么赐教尽管说。”宋澈也很恭敬的道。

“我可当不起赐教你的资格,要知道,我都是被你爷爷宋耀祖赐教的。”葛东旭朗声笑道。

宋澈微微错愕,下意识的看向了顾华年。

顾华年微笑道:“葛教授年轻时候刚开始钻研医药考古,很多问题都是跑去请教你爷爷的。”

“没错,严格来说,你爷爷算是我的半个老师。”葛东旭半开玩笑的道:“你是你爷爷的孙子兼徒弟,勉强来说,咱们也算是半个师兄弟了。”

听葛东旭这么热情的套近乎,吴元奇和沐春风等人的心里顿时就有些酸溜溜的了。

他们挖空心思拍马屁,结果这家伙杵在那儿一声不吭,还反被评审主动攀关系,这也忒气人了。

只能说这货的投胎本事真强。

但是宋澈的心思却活络了过来,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恰在这时,葛东旭有意无意的瞥了眼宋澈的左手,那一枚金菊花戒指,感慨一叹,喃喃道:“菊花一开,飘香去病,唉,真是睹物思人啊。”

葛东旭,和爷爷有过医学上的交集,又认得这件医圣门的传承圣物,想来也应该知道医圣门的传说!

结合他的特殊职业,那么龙骨从颛顼的陵墓里被发掘出来,莫非也是他的手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