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纳米崛起 > 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要性

纳米崛起 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要性

作者:岭南仨人 分类:科幻小说 更新时间:2025-01-04 03:55:02

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要性

与此同时。

在德克萨斯州内部沿海,即墨西哥湾附近的近海区域。

两艘霍去病级、一艘秦琼级,悄无声息的出现在墨西哥湾的海湾海底平原中,这里平均水深超过1500米,非常适合潜艇航行。

虽然之前的恐荒岛事件后,诺亚会加强了对加勒比海地区的声呐布置密度,但他们的技术仍然很难捕获霍去病级和秦琼级的声呐信号。

加上他们一直墨西哥湾为自己的内海区域,本身防御相当松懈。

这这种松懈,让三条大黑鱼悄无声息的进入了海湾的海底平原中。

潜艇小队的指挥官宋耀民,看了看海图数据,发现他们已经来到第一个目标区域。

该海域,距离佛罗里达州的西海岸,直线距离不足183公里。

宋耀民拿起对讲机吩咐道:“按照原定计划,开始执行任务。”

“收到。”

只见体型庞大的秦琼号,从鱼雷发射管发射了一枚特制潜航器,该潜航器向佛罗里达州的大陆架匀速潜行,速度大约25节左右。

随着潜航器越来越逼近海岸,海水深度也越来越浅,为避免暴露,通过水下超声波通信系统控制的工作人员,开始给潜航器减速。

然后启动声呐探测系统,探测佛罗里达西海岸附近的海底水文,很快工作人员就发现了一处合适的小海沟。

海沟深度在330~410米左右,宽度350~900米,长度大约16公里左右,这个深度不会频繁的人类靠近,有利于隐蔽。

潜航器用了一个多小时的仔细勘探,终于发现了一处合适的藏身之所,一个天然的海底岩洞,刚好容纳潜航器停靠。

工作人员操作着潜航器停泊在岩洞内,然后潜航器的底部伸出微型钻头,向地下钻孔。

这台潜航器,其实就是一台海陆两用的顺风耳声呐器,目的自然不言而喻了。

目前顺风耳的陆地监测范围,已经提升到2200公里左右,海水检测范围则是800公里左右。

当然越靠近目标,探测到的声呐数据则越清晰越准确,这也是潜艇小队进入墨西哥湾的原因。

之前宋耀民已经带着潜艇小队,将这种顺风耳声呐器,布满了整个加勒比海。

潜航器内部出来一台海洋型声呐和一台陆地型声呐,另外还配备了同位素核衰变电池,可以在海底工作15~25年。

另外配备了微型自爆装置、微型电脑、多频道超声波通信系统,最大通信距离为海底300公里左右。

一般而言,潜航器之间的距离,都会维持在200~240公里之间,另外潜航器可以通过远程控制,通过电动螺旋桨快速移动。

虽然超声波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度非常慢,可传递的数据量也不大。

但胜在安全隐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通过远程控制,调整通信的超声波频率,减少被发现的可能。

这种密布海底的超声波通信网络,和声呐探测系统,可以无死角的监控全球海洋。

为了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燧人安保公司长期派驻两艘秦琼级,驻扎在加勒比海的海底,作为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带等海域的固定声呐数据中心。

就算是需要休整,也是采用轮班制,确保该区域至少留守两艘秦琼级。

实际上,这种隐蔽的海底监控系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海域蔓延着。

特别是东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冰洋,这些靠近诺亚会、露西亚的区域,都在布置顺风耳系统的声呐点。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尽管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和技术优势,但这不是傲慢自大的理由,投资五百多亿来布置这一套系统,在黄修远看来,并不是一种浪费,而是非常有必要。

更何况,顺风耳系统也不仅仅可以应用在军用领域,在海底水文检测、海底矿物勘探、板块运动、地壳地幔勘探、地震研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国内,从去年开始布置的地下顺风耳系统,就带来了丰富的地层数据。

包括各种埋藏在1000米以下的矿物分布,还有地下水分布、岩浆层分布、板块运动数据之类。

这些数据,让燧人系的地质研究所,和科学院的地质研究所,都获得了丰厚的科研回报。

其实单单是地下矿物分布,就足够让这一次投资回本了,地表浅层的矿物情况,经过人类几个世纪的勘探,已经被摸得七七八八了。

倒是海底和陆地一千米以下的地层,人类至今仍然知之甚少。

虽然一千米以下的矿物,不具备大规模开采的条件,但这仅限于铝铁铜锌锡之类的元素。

如果是稀缺性的稀有元素,就算是一千米以下,仍然具备开采的价值,更何况现在的钻孔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地下几公里深度的开采,并非异想天开。

在内部的相关地质勘探报告中,目前发现了很多,具备开采价值的矿藏。

比如在赣省的九江附近,就在地下6000~6500米左右的区域,发现了一个小型的天然气田,如果是普通的天然气田,这个深度并不值得开采。

关键是这个天然气田,是一个富氦气田,得利于其封闭的地层,将其中的氦气牢牢地锁在里面。

根据初步勘探数据的评估,九江气田中蕴含了6000~8000吨氦气。

又比如国内非常稀缺的铀矿,这一次也发现了好几处深层矿脉,而且是丰度相对比较高的富矿。

另外还有各种稀有元素,除了国内的矿物,东南亚、东北亚和澳洲的矿物,以及周边海底的矿物,都发现了一大批。

这些资源就算现在不需要,说不定未来用得上,可以作为战略储备。

特别是太空时代初期,由于飞船航速太慢,从外星开采矿物的成本比较高,这个尴尬的过渡阶段,肯定只能依靠蓝星本身的矿藏资源。

这样一来,这些在海底和地层深处的矿物,就会变得至关重要起来。

别以为现在的航天领域,那些稀有元素之类可以勉强维持供应,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一旦真正的大规模进军外太空,航天器的规模至少要扩充上百倍,才可以保证顺利开拓月球、火星,实现初步的太空移民。

这个时候,资源肯定会迅速被消耗,而且很多稀有元素在航天器中的作用,几乎是短时间内不可替代的。

比如耐高温材料中的钼铼钨,以及强磁材料、超导材料中的稀土元素,核衰变电池中的钚,这些都是非常稀缺的元素。

一旦原材料供应不足,可能会导致航天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

在竞争激烈的太空领域,一旦后劲不足,后果可能丧失晋升星际文明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